文档介绍:《辽宁省青山保护规划》分区图
矢量化技术流程
辽宁省青山保护局
2013年3月
目录
1. 基本情况 1
. 软件清单 1
. 数据情况 1
. 存在的问题 1
. 上交数据主要技术要求 2
. 成果要求 4
2. 对于个别区县没有电子图的数据处理流程 4
. 数据预处理 4
. 创建青山保护工程数据库 5
. 数据的矢量化 7
. 图属关联 7
. 拓扑检查 8
. 面积检查 21
基本情况
软件清单
数据处理过程中所需使用的软件。
序号
软件
用途
ArcGIS Desktop
省级数据核查与质检软件。
Forstar AE
地图纠正、矢量化、数据管理
Office Access
对MDB数据库中字段的修改。
数据情况
数据内容
数据现状
成果要求
青山保护分区图
大部分区县已上交MDB、shp存储的电子矢量数据,图形属性表中自带部分字段,满足制图的需要,但在图层合并上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斑块编码部分显示以乡为单位编码,部分区县以县为单位编码,对编码标准上需要调整。
合成全省一张图
青山保护区斑块表
Excel,通过县、乡、村、斑块编号、区位编码字段关联。
分区斑块对应的属性数据,并关联到分区图上。
存在的问题
字段名称不统一
前期工作方案和技术细则中强调了存储格式以及填写内容的规范,但对于字段名称没有规定,导致各区县使用的字段名不统一,个别区县直接将斑块编码填写在林班字段中,造成一张图整合困难;
解决办法:规定统一的字段标准,以市为单位将各区县的数据调整为标准字段结构,统一命名标准。具体操作方式众多,负责人可自行选择处理方式。
政区调整,编码未定,导致政区录入不规范
在操作细则中,提出县代码采用政区编码填写。但部分县还填写的是汉字,导致数据内容上需要核对政区编码表。
解决办法:随本技术流程省青山保护局统一下发与已上报省政府青山保护规划的行政单位一致的“辽宁省行政区划代码表”,与原森林资源一致的一律采用原行政代码表,新增加的单位按行政编码规则予以增补,各县区行政代码遵照新下发的代码表执行。
上交数据主要技术要求
电子矢量数据
(1)分区图形数据的格式:通用GIS软件使用的MDB数据库格式
(2)分区图形数据要求:“全县一张图”,且各县数据库最多只包含小班面, 林带,铁路三个图层;图形不存在拓扑错误
(3)投影方式要求采用国家标准的投影方式,建议采用省规划院提供的森林资源图形数据的投影方式,部分区县存在的分区跨带问题,可采用北京54经纬度坐标系;
(4)数据属性结构
字段名
类型
宽度
县代码
字符型
6
乡代码
字符型
9
村代码
字符型
12
斑块编号
字符型
5
是否山体
字符型
1
分区代码
字符型
3
面积
双精度型
(一位小数)
数据录入标准
政区编码
市代码、县代码、乡代码、村代码必须按照“辽宁省行政区划代码表”
标准填写,与该表略有出入的单位名录,需上报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斑块编号
同一村内斑块编号不允许重复,且不要出现类似E01编号
分区代码:
代码
中文名称
代码
中文名称
111
世界自然遗产地
231
国家级森林公园
121
军事禁区
232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31
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241
流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以上江河源头
132
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缓冲区
251
铁路两侧山体
141
大中型水库库区山体
252
高速公路山体
151
沿海基干林带
261
城镇周边
211
国家公益林(禁止开发区外)
311
合理利用区
221
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
是否山体
分属于山体范围和不属于山体范围(林地)两种类型,属于山体范围的代码为“1”,不属于山体的代码为“2”。
成果要求
原则上要求提交的分区图的面积与上报面积一致,规划总面积5万公顷以上的区县,‰,规划总面积5万公顷以下的区县,面积误差应控制在10公顷以内,并提交误差说明。
对于个别区县没有电子图的数据处理流程:
数据预处理
图纸扫描
使用扫描仪将地图扫描要扫描成电子地图,并以图幅号作为图片名称。
数据纠正
1:1万的DRG数据利用内图廓纠正;
内图廓纠正
加载图像:同公里格网纠正相同
点击内图廓纠正: 红色区域
依次采集四个内图廓点:同公里格网纠正相同
点击纠正:同公里格网纠正相同
另存为图像:同公里格网纠正相同
纠正完成后对比:点击红色区域,增加标准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