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云南的歌会(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集锦篇) 】是由【平平库】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云南的歌会(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集锦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云南的歌会(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集锦篇)
篇1:云南的歌会(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发掘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歌舞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2、了解本文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写作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浓郁的歌舞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体验语文的情趣,增长语文的素养。
1、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对“云南的歌会”的描述中,感受云南歌舞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了解本文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写作手法。
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课文。
播放《五朵金花》,畅谈对云南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作者是谁?
2、云南是什么的家乡?
3、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4、不同形式或内容的演唱分别在什么场合进行?
5、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
年轻女人、赶马女孩、老人、有多叫不出名字的人。
除人外,还有戴胜鸟、云雀唱歌
6、在哪唱歌?
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山路、村寨
7、读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略)
三、深入赏析:感受环境美、人情美、场面美
1、自由朗读,感受环境美、人情美、场面美。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场景?
(1)山野对歌:人情美
地点很特别: “年轻的妇女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人很淳朴  :与年轻妇女对唱的对手,虽然败了,但心服口服
活动有趣:从妇女动作上看,是轻松愉快的
(2)山路漫歌:环境美
天蓝花美--衬托歌美人美
自然环境--烘托歌的纯朴本色
戴胜鸟也是具有灵性
云雀群在蓝空和碧草之间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3)村寨传歌:场面美
热闹壮观
歌声和谐
老年人活力四射:燃烧的是激情,传递的是智慧和热情。这种智慧和热情不会老去,它永远具有生命的活力
参加“金满斗会”有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而且一连三天才散场,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在一起唱歌,是多么的和谐啊!
忙里偷闲,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从物质的世界里暂时解脱出来。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是张弛有度的。正所谓“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这就是张弛有度的生命。
2、神情并茂读:(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感受、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语言流畅
节奏鲜明
神情并茂
对比云南歌会与流行演唱会的不同?比较后你最想说什么?
四、合作与探究:
1、朗读一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含义:
1、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中不住点头。
2、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拍)
3、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    (趴)
4、(云雀)向碧蓝天空中钻去。 (飞、冲)
5、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  (落、降)
2、比较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
五、拓展:
1、欣赏一组云南民歌,看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2、互嘲互赞、随事压韵
3、提问题,等对方回答       4、唱其他故事,引经据典
2、齐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3、学唱二三首民歌。
六、小结课文:
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优美的景色和自在
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
基因。学完这篇文章,推荐阅读沈从文的其它著名作品《边城》《萧萧》
附板书:
山野对歌      人情美
云南的歌会       山路漫歌      环境美        语言美
村寨传歌      场面美
篇2:云南的歌会(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感受文章浓厚的乡土气息
3. 情感目标: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
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
揣摩品味文章的描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 通读全文,预习文章的生字词
2. 了解云南的地方风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第一个“世界黄金月”,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纷纷涌入中国,有些人是因为奥运来到中国,借此了解了中国;有些人是因为好奇中国,藉着奥运这一契机更深地了解中国。他们不仅仅通过北京了解中国,也可能通过其他的地方了解中国,比如从西藏,从杭州,从中国的其他角落了解中国,今天呢,沈从文先生要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少数民族繁多的地方--云南,这里的山青,绿水,歌声更是美丽,他们把歌唱当作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歌唱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走进《云南的歌会》,把这种民俗文化介绍给住这样美丽的文化。
二. 作者简介
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八骏图》、《月下小景》。他是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今天成为了我们的导游先生,我们要好好地领略一番中国的民俗文化。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圈画批注文章的生字词,疏解生字词,标示段序
2. 同桌互动,思考交流:
沈先生介绍给我们认识了云南的歌会哪几种形式?
教师点拨:带到了山野,带过了山路,走进了山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歌会形式。
明确:①山野对歌(2-3)
②山路漫歌(4)
③村寨传歌(5)
四. 研读品味“山野对歌”
1. 指名朗读课文第2-3段
2. 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正确,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 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第2-3段沈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明确:对歌的地点和内容
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动作、神态、外貌)
对歌的性质:对抗赛性质,才智大比拼
五. 质疑探究
文中外貌描写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1. 请同学来说一说外貌描写方法分为哪几种?
明确:外貌描写四法
①白描式描写。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来。
②漫画式描写。在人物描写中需要强调人物外貌的某一特征,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就是漫画式描写。
③工笔式描写。工笔描写指对人物多用笔墨作细致入微的刻画。犹如电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写或绘画中的工笔肖像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都能让读者看得清清楚楚,留下深刻印象。
④间接式描写。就是作者不直接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是通过写周围人物的反应来表现特定人物的外貌。此法含蓄隽永,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2. 描写年轻女子采用了什么手法进行描写及作用?
教师点拨:根据外貌描写四法,套用便可发现其描写手法
明确:工笔式描写,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3. 自由作答,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人物神韵气度。
六. 拓展延伸
你们觉得“山野对歌”跟我们所看到的“玉米演唱会”,“五月天演唱会”、“同一首歌”等等这些大型的演唱会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根据你们所了解的,说说其中的差别在哪里?
七. 布置作业
1. 预习5-6段
2. 复描写四法中的白描和工笔式描写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云       (2-3)→地点,内容,性质;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
南
的       (4)
歌
会       (5)
篇3:云南的歌会-教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  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沈从文想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掌握以下字词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应掌握的字词: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
`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