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温病的学派与学说 】是由【88jmni9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温病的学派与学说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销售年终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第二讲 温病学学派学说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一、四时温病学派
CONTENTS
代表人物与著作
01
学术贡献与辨治温病的思路
02
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三时伏气外感篇》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津老人,清初苏州人。被称为“温热大师”。其《温热论》被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
02
01
《温热论》的主要学术贡献
CONTENTS
创立了辨卫气营血论治体系
01
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02
划分了温病的类别:温热类、湿热类
03
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舌诊、验齿、辨斑疹白pei
04
确立了温病的治疗大法
05
关于脾瘅
再舌上白苔黏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味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若舌上苔如碱者,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膜原达出矣。(《温热论》第22条,70页 )
邵新甫按
邵新甫按:口甘一证,《内经》谓之脾瘅,瘅即热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赖脾真以运之,命阳以腐之,譬犹造酒蒸酿者然,倘以有不和,肥甘之疾顿发。五液清华,失其本来之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必腻,不饥不食之由,从此至矣。《内经》设一兰草汤,其味辛,足以散结;其气清,足以化浊,除陈解郁,利水和营,为奇方之祖也。(《指南》)
某,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不饥不食,岂血分腻滞可投。口甘一证《内经》称为脾瘅,中焦困不转运可知。
川连、淡黄芩、人参、枳实、淡干姜、生白芍(《指南·脾瘅》297页)。
脾瘅第2法
华岫云按
《临证指南医案·脾瘅》华岫云按云:“脾瘅证,《经》言因数食干肥所致。盖甘性缓,肥性腻,使脾气遏郁,致有口甘、内热、中满之患。故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陈气者,即甘肥酿成陈腐之气也。夫兰草即为佩兰,俗名为省头草。……今二案中,虽未曾用,然用人参以助正气,余用苦辛寒以开气泄热,枳实以理气滞,亦祖兰之意,即所谓除陈气也。”
关于酒毒
若紫而肿大者,乃酒毒冲心(急加黄连清之)。
葛花解酲汤
葛花、白蔻、缩砂仁、干生姜、神曲、泽泻、白术、猪苓、白茯苓、橘皮、青皮、人参、木香(《内外伤辨惑论· 酒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