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溶解氧概述(原理、测定、影响因素) 】是由【5415645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溶解氧概述(原理、测定、影响因素)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手绘工作总结汇报通用模版
单击添加副标题
溶解氧相关知识简介
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缩写为DO,指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单位为mg/l。
水中溶解氧量是水质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水体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溶解氧高有利于对水体中各类污染物的降解,从而使水体较快得以净化;反之,溶解氧低,水体中污染物降解较缓慢。
概念
一、概述
溶解氧的含量与水温、氧分压、盐度、水深深度、水生生物的活动和耗氧有机物浓度有关。
水中溶解氧含量受到两种作用的影响:一种是使DO下降的耗氧作用,包括好氧有机物降解的耗氧,生物呼吸耗氧;另一种是使DO增加的复氧作用,主要有空气中氧的溶解,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两种作用的相互消长,使水中溶解氧含量呈现出时空变化。
在自然条件下,水在流动时,复氧过程比较迅速,较易补充水中氧的消耗,使水体中溶解氧保持一定的水平,反之,在静水条件下,复氧过程缓慢,水中含氧得不到及时补充,处于嫌气状态。
1
2
3
二、影响因素
如果以河流流程作为横坐标,溶解氧作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标绘曲线,将得一下垂形曲线,常称氧垂曲线,最低点称临界点。在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河流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S-P(Streeter-Phelps)公式模拟。S-P模型是研究河流中溶解氧变化的最早、最简单的耦合模型。它迄今仍得到广泛地应用(环评),也是研究各种修正模型和复杂模型的基础。
它假设:氧化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是一个定常数;亏氧的浓度变化仅是水中有机物耗氧和通过气-液界面的大气复氧的函数。
二、影响因素
氧垂曲线
01.
当耗氧速率 > 复氧速率时 溶解氧呈下降趋势
02.
当耗氧速率 = 复氧速率时 溶解氧最低点,即最缺氧点
03.
当耗氧速率 < 复氧速率时 溶解氧呈上升趋势
二、影响因素
该图反应了耗氧和复氧的协同作用。图中a为有机物分解的耗氧曲线,b为水体复氧曲线,c为氧垂曲线,最低点Cp为最大缺氧点,即临界点。若Cp点的溶解氧量大于有关规定的量,从溶解氧的角度看,说明污水的排放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若排入有机污染物过多,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则 Cp点低于规定的最低溶解氧含量,甚至在排放点下的某一段会出现无氧状态,此时氧垂曲线中断,说明水体已经污染。在无氧情况下,水中有机物因厌氧微生物作用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水质变坏,腐化发臭。
二、影响因素
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携带大量有机物质进入水体时,水体脱氧严重,这时即使在流动的河水中,由于复氧过程弥补不了这样大幅度的脱氧,也会出现溶解氧迅速下降,造成鱼类和需氧生物死亡及水质恶化。
水体受有机物及还原物质污染,可使溶解氧降低。天然水体中DO的含量,除与水体中的生物数量和有机物的数量有关外,还与水温和水层有关。在正常情况下地表水中溶解氧量为5-10mg/L,在有风浪时,海水中溶解氧可达14 mg/L,在水藻繁生的水体中,由于光合作用使放氧量增加,
也可能使水中的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地下水中一般溶解氧较少,深层水中甚至完全无氧。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大气压力、水温及含盐量等因素有关。没有受到污染的水中,溶解氧呈饱和状态。清洁地表水溶解氧接近饱和。当有大量藻类繁殖时,溶解氧可能过饱和。
适量的氧是鱼类和好氧菌生存和繁殖的基本条件。在一个大气压、温度为0℃的淡水中,溶解氧呈饱和状态时的含量为10mg/L。在溶解氧低于4mg/L 时,鱼类就难以生存。
二、影响因素
二、影响因素
水中氧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和含盐量的关系
,温度20℃。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以及含盐量变化时,溶解氧的变化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