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2025年偶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共7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48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5年偶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共7篇).docx

上传人:森森 2025/5/5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5年偶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共7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5年偶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共7篇) 】是由【森森】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偶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共7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偶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共7篇)
篇1:偶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偶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日偶读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这是高中课本里的一篇文章。当时并没有太多注意,但今日读之却让我心为之一晃。“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那时只作是一般的文言文去学习,并未深思体味。而今日我却顿时爱上这篇文字。细细推敲,字字无华但显露的竟是那般的悠游自在,是那般的诗意浪漫。
仿佛我也跟随作者在大雪之日去到了湖心亭,这是怎样的情怀!在漫天飞雪,银装素裹的`世界里,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在。更有雪天泛舟湖上,别致的湖心亭静立迎客。一切都是那般静好!
世界是那般的安静祥和,但毕竟又太过安静。静到仿佛有种悠悠天地独怆然之感。所以庆幸地是庭中竟有几位志趣相投的萍水之友,温酒煮茶,不想俗世,把酒言欢,只醉风月。然后”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一切自然而然,不做他想。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此美的景象就是需要人们清心静赏,因为即使是寂静的他们,也是能那样的洗涤心扉。然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所以,更加重要的却是身边一起赏景的人!
篇2:张岱《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指出停顿错误的一项( )(1分)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D、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哪首唐诗?你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3分)
3、找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 )(2分)
A、是日更定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心不在焉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人声鼎沸
D、更有痴似相公者 // 是日更定
4、文言文常有省略主语的现象,翻译时,我们要把它们补充出来。请把下一段文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出来。(2分)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翻译下面句子(2分)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6、请用简单的句子概括两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五个字(2分)
第一段:
第二段:










7、在此文中,作者用手法表现了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西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古代许多诗人如白居易、苏轼,写下了许多有关西湖的名诗,你能写出两首来吗?(要求至少写两首,要写出标题和作者。多写多加分)(7分)
〖参考答案〗
1、D
2、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C
4、余 两人 余 两人 余
5、略
6、西湖雪景 亭上奇遇
7、白描
篇3:湖心亭看雪张岱
朝代:明代
作者: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作者简介:










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
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陶庵梦忆三世藏书》)顺治三年(1645)避兵入山,仅携带数箧书籍而行。而所存者为清兵所居,日裂以炊烟;又用图书做甲盾,以当箭弹。40年所积,荡然无遗。
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同上《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必三会之。”(同上《丝社》)张岱仲叔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所遗尊?、卣彝、名画、法锦,以千计。”(《附传》)张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手。










张岱生活于明朝末年。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佞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公开标榜利欲、欲为人之本性,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不满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他们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七)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的话,那么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不乏这样的文人名士。如徐渭、黄汝亨、陈继儒、陶望龄、王思任、陈章侯、祁彪佳兄弟等,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决定了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琅嬛文集》的主要内容。
篇4:读张岱《湖心亭看雪》有感
原创: 明月禅露
01
读明朝张岱《陶庵梦忆》一书,犹喜其中的《湖心亭看雪》一文。










原文如下: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02
此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作者的笔触虽极淡,却写出了最浓的情愫。
如果没有一定的笔力,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我认为很容易写得淡而无味,如白开水一般,完全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但是张岱却用白描的手法, 其笔墨精炼,文笔清新,且表现力极强。
虽寥寥两百余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足以可见其文笔精湛神奇,出神入化,真正地堪称“于无色处见繁华”。
其文能成为千古经典名篇,历来为文人所推崇,且经久不衰,也就不足为奇了。
03
篇5:读张岱《湖心亭看雪》有感
虽然通篇都很清新淡雅,充满了纯净、明洁的色彩和清冷孤寂的基调,如一副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但是仍然改变不了惊艳的感觉。










且看文中作者用了“湖中人、鸟声俱绝”七个字加以概括、烘托,简洁得近乎吝啬。用字虽少,却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还有“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作者简直把惜墨的境界发挥到了极致。虽寥寥数语,却把人与物交代的清清楚楚。
我觉得他文中的描写,就好像在形容一个绝代佳人一样,正所谓“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彼时如此,则刚刚好。
而且每每读来,都令我拍案叫绝。古今文人惜字如金者,张岱乃为第一人。其文学地位,至今也仍无人能及。
04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文学家。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着书以终。
据史料记载,少时的张岱身处钟鸣鼎食的富贵之家,衣食无忧,但晚年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他的人生如做过山车一般,从繁华到没落,真是恍然如梦,着实令人叹息。
从张岱此文的文风来看,从繁华到潦倒,一定使其顿悟,使他觉得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终究是一场梦而已。
唯有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才是人世所能触摸到的最真实的幸福。
05
读罢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再加上知道了其平生经历,令我感触颇深,唏嘘不语。










我也曾大胆猜测,正是张岱的人生从繁华到没落的戏剧性转变,才使他看破红尘。同时,也促使其文风如此简洁清新,令人耳目一新,至今无人能与之媲美。
正所谓文如其人,张岱的文风也许是他心灵的映照,也未为可知。
我不禁想起了现在的有些写作者,他们每每写文,唯恐自己不能用尽世间最华丽的词语。
观其文,通篇都是华丽词藻的堆砌,完全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空洞乏味,庸俗不堪。因此,整篇文字也就没有了它的灵魂。
而且感觉其表面好像不食烟火,其实无非是他们心里充满了对俗世极强的欲望,对名与利无尽地追逐。
虽极力掩饰,但其文风已经暴露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明眼人一看便知,经不起任何推敲。
当然,人活一世,自是各有各的活法,我们也不必求同。自己的人生,终不过由自己做主而已,他人无权干涉,也无需质疑。
红尘之中,只要坚守好自己的方寸之心就足矣。其它的纷纷扰扰,都无需放在心上。
而且我也觉得,只有看遍世间的繁华,历经人世的沧桑,才能明了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也更是铅华洗尽的淡然与睿智。?
篇6:《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挐 一作:余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作者简介
张岱(15~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生平
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
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陶庵梦忆三世藏书》)顺治三年(1645)避兵入山,仅携带数箧书籍而行。而所存者为清兵所居,日裂以炊烟;又用图书做甲盾,以当箭弹。40年所积,荡然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