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海洋里徜徉知识 2025/5/6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卷5至8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后,礼成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依据。这表明西周礼乐制度旨在
A. 强化文化认同
B. 规范社会秩序
C. 巩固宗法体系
D. 加强道德教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礼乐制度的目的是明辨血缘关系亲疏,规范社会等级秩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强化文化认同;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规范社会秩序,不是巩固宗法体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加强道德教化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兴建了一批公共工程,如万里长城、驰道、灵渠等。这些工程的修建,得益于秦朝
A. 土地私有的强化
B. 法律制度的健全
C. 中央集权的建立
D. 社会矛盾的缓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兴建万里长城、驰道和灵渠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在统一协调管理中才能实现,而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土地私有的强化与这些工程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
B选项错误,秦朝法律制度尚未健全,也与这些工程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秦朝严苛的政治制度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诏令
A. 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
B. 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
C. 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
D. 旨在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达官显贵的推荐,双方之间容易互相结为以提携与感恩为纽带的密切关系。宋太祖废除了唐代以来的“公荐”制,凡是贡举及第者都变成了“天子门生”,其目的是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诏令无法彻底防止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B选项错误,这一诏令无法确保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C选项错误,这一诏令不能完全阻断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辽史百官制》记载:“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说明辽政权
A. 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B. 因俗而治,缓和矛盾
C. 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
D. 辽人治辽,汉人治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辽政权对地处长城内外社会经济和政治落差较大的不同民族与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即以奴隶制统治契丹广大畜牧业地区,以封建制统治较为发达的汉人农业生产地区。这既有利于契丹的进步和强大,也使具有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继续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辽政权实行“因俗而治”的开明民族政策,并未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选项错误,辽政权“因俗而治”,并非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按照契丹国制和汉制分别治理南北地区,不是让本民族治理本民族事务。故正确答案为
B选项。
5.《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A. 显示元帝国的强盛
B. 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
C.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 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驿站制度是元朝政府的神经与血液网络,对维持统治具有重大的作用,其设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显示帝国的强盛不是设立驿站制度的目的;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和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都是驿站制度的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B、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就职权和地位而言,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祟;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说明内阁
A. 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
B. 成为国家正式机构
C. 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
D. 能够直接统领六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向皇帝提供咨询、出谋划策,具有票拟权,已经参与处理国家机务,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朝内阁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但不能左右皇帝决策;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因此B、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雅典民主制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个人独裁,但是,无法防止野心政客利用群众情绪,进行党派斗争,往往城邦政府是寡头政治或专制的。孟德斯鸠重在强调古代雅典
A. 内部斗争激烈
B. 直接民主缺乏理性
C. 政党政治盛行
D. 政府实行寡头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是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其优点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参政的热情,使决策体现多数人的意愿。但群体决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弊端,在决策时难以避免自身条件、生活经历、价值观念以及当时情绪的影响,以至雅典人有时会在不自觉中受到误导,造成决策失误或被人利用。这说明古代雅典直接民主缺乏理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孟德斯鸠强调的是直接民主制的缺陷,并非重在说明雅典内部斗争激烈;C选项错误,党派斗争不等于政党政治,近代政党政治兴起于英国;D选项错误,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不是寡头政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罗马)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法律再也不必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有法律竞争力。”材料表明
A. 罗马政治体制走向帝制
B. 罗马法由鼎盛转向衰落
C. 罗马法存在较大的弊端
D. 君主制阻碍罗马法演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法律不必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法律效力”等信息可知,这反映出当时皇帝的权力高于法律,体现了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特征,说明罗马政治体制走向帝制,因此 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并未走向衰落;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的弊端;D选项错误,君主制并未阻碍罗马法的演进。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英吉利人是在原始社会解体的基础上进入封建社会的,公众民主意识仍以残余形式被顽强地保存着,而长期被公众认可的习惯法有着浓厚久远的社会基础,对社会所有成员皆有约束力。”材料重在说明,英国
A. 缺乏成文法的约束
B. 有限王权观历史悠久
C. 政治体制亟需完善
D. 尚未形成专制的王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而长期被公众认可的习惯法有着浓厚久远的社会基础,对社会所有成员皆有约束力。”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英国存在悠久的王权有限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英国缺乏成文法的约束;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英国政治体制需完善;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的王权有限观历史悠久,并未说明英国尚未形成专制王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他们一旦感觉自身被联邦参议院所保护,就开始支持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从中看出,小州转而支持建立联邦,最有可能的是
A. 参众两院的相互制约能够维护各州利益
B.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能够确保民主共和
C. 1787年宪法规定每州选两名参议院代表
D. 强有力的联邦政府能够确保国家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当小州的利益得到满足和保护时,他们会转而支持建立联邦,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每州选两名参议院代表,这对小州有利,所以可以得到小州的支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参议院的规定有利于小州,众议院的规定有利于大州,两者的相互制约不如C选项更直接符合小州的利益;B选项与保护小州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与保护小州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这部宪法的目的并不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表明,该宪法
A. 是各大党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B. 使资产阶级丧失政治主动权
C. 使共和成为国民的共同追求
D. 解决了法国不同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该宪法并未使资产阶级丧失政治主动权;C选项中“共同追求”一词过于绝对; D选项错误,这一宪法协调和缓解了不同阶级的矛盾,但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符腾堡4票、巴登3票、黑森3票、梅格棱堡许威林2票、布伦瑞克2票。”这一规定
A. 使皇帝能够凌驾于联邦设会之上
B. 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战争成果
C. 确保了联邦成员享有独立立法权
D. 适应了德意志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普鲁士王国在联邦议会中票权最大,说明其在帝国中拥有特殊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统一是由普鲁士王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这一规定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普鲁士王国的战争成果,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规定并未突出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地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联邦议会中的票权分配,这与独立立法权无关;D选项错误,这一规定主要是突出普鲁士王国的地位,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
A. 严刑峻法,天下大治
B.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 普及法律,教民守法
D. 道法结合,与民自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为,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作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因此
C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普及法律,教民守法,不是严刑峻法,天下大治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A、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与道家和与民自治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
A. 基于解决现实问题
B.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C. 接受汉族礼仪规制
D.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目的结合改革的背景相关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基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针对现实问题,不是汲取历史经验教训;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接受汉族礼仪规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思想对改革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 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 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 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目的;C选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的目的;D选项错误,王安石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
A选项。
—1861年俄国沃罗涅日地区土地价格变动情况(单位:卢布)
省名
1854—1859年每俄亩的平均价格
1861年每俄亩定出的赎买贷款
1861年每俄亩农民事实上支付
沃罗涅日
由此可知
A. 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制度变革促进了俄国农业迅速发展
C. 改革未给农民带来任何好处
D. 农奴制改革有利于俄国的资本积累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赎买土地事实上付出的价格远高于土地实际价格,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俄国通过对农民残酷的剥夺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农奴制改革并未改变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奴制改革对农民的剥削,不是促进农业的迅速发展;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结合所学可知,改革使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交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苟财用不足,上下奔走衣食,自无暇得顾其他也。果如此,即令仅有海陆军备之严、学校教育之盛,亦徒属虚美,国无其国者,古今万国不鲜其例。”为此,大久保利通主张
A. 发展经济,民富国强
B. 重视教育,加强军备
C. 上下一体,富等,废藩置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苟财用不足,上下奔走衣食,自无暇得顾其他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大久保利通认为民富才能国强,主张殖产兴业,发展经济,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大久保利通发展经济富民强国的主张,不是重视教育,加强军备,也不是上下一体,富等,废藩置县,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A选项。
,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A. 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 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清政府主张实行“通才教育”,“通才教育”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教育,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式学堂教育的内容,并未体现传统教育的发展情况;B选项错误,此时期新式学堂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得到普及;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意图培养“通才”,并非只是精通西学的人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英军首次把新式武器坦克投入战斗,战役持续到11月中旬,双方伤亡惨重。英法军队虽未达到预定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转化。这次战役是
A. 马恩河战役
B. 索姆河战役
C. 凡尔登战役
D. 日德兰海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16年9月”、“英军首次把新式武器坦克投入战斗”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役是索姆河战役,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马恩河战役发生于1914年9月,与材料中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凡尔登战役发生于1916年2月—12月,与材料中“英军首次把新式武器坦克投入战斗”、“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进攻”等信息不符;D
选项错误,日德兰海战是1916年5月31日—6月1日发生于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的海战,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这主要说明
A. 《国联盟约》本身存在重大缺陷
B. 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
C. 美国社会缺乏对国联的普遍认同
D. 美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虽然威尔逊提出的原则得到了欧洲人的认同,但由于美国控制国联的目的未达到,加上美国孤立主义和传统思想,使威尔逊的原则并未得到美国社会的普遍认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国际联盟》本身的缺陷;B选项错误,美国意图控制国联;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的意图。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英国殖民大臣说:“我们确实没有强大到足以冒进行战争的风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明智的退却和高明的外交来缩小正在冲着我们而来的危险。”这一外交思想
A. 体现了大陆均势的理念
B. 促使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C. 延缓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D. 影响苏联安全政策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我们确实没有强大到足以冒进行战争的风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明智的退却和高明的外交来缩小正在冲着我们而来的危险。”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二战全面爆发前夕英国绥靖政策的体现。绥靖政策指的是英法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希望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一政策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转向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英国“大陆均势”政策指的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与题意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