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论语之信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 】是由【非学无以广才】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论语之信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仁是本体,是道在人身上的作用和状态。
义者宜也,是仁的现实化、详细化、行为原则。 礼是格式,是行为的制约。 智是权变。 信是基础,无信不立,是前四者的保障。缺乏了“仁义礼智”尚且可以被弥补,他人还也许容纳和协助你。不过假如缺乏了信,缺乏了真诚,除了自已谁也帮不了你,诚者,天之道也,非诚无物。
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温故而知新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卫灵公篇》
注:貊(mò):我国古代称东北方的民族。
译文:子张问怎样(使自已)行得通。孔子说:“说话真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那么虽然到了落后野蛮的国家也能行得通。假如说话不真诚守信,做事不厚道谨慎,那么虽然在本乡本土,莫非能行得通吗?站着时,似乎就看见忠信笃敬几种字在自已面前,坐车时,似乎就看见这几种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做到这样就到处行得通了。”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已的衣带上。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篇》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欺侮,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他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做人
处事
称仁
交友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规定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主线。
孔子的诚信--忠信
诚信——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是中华民族的老式美德,也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但在《论语》中,"诚"仅出现三次,并且其含义均指确实或真的,并没有真心诚意的含义。但这并不阐明《论语》中没有伦理意义的"诚",只是它不是"诚"而是"忠"。
"忠"在《论语》中出现十八次,其中十五次出于孔子之口,均指真心诚意和尽心竭力。为政要"行之以忠""臣事君以忠";交友要"忠告而善道之";待人要"忠焉,能勿诲乎";君子仁人要"言思忠""与人忠"。在孔子眼里,人们的言语行动,待人接物,处世从政,都要真心诚意,尽心竭力,以致弟子曾参将"忠"当作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