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泌尿系结石(尿石症) 】是由【wyj199215】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泌尿系结石(尿石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X
CI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单击添加副标题
泌尿系结石(尿石症)
01
02
03
04
尿石症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的总称,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根据结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
则输尿管结石,再自下排入膀胱或尿道,便称之为膀胱结石或尿道
05
其发病情况为南方多于北方,男性多于女性,约3:1。
结石一般在肾中生成即为肾结石,较小的肾结石一经掉入输尿管
结石,真正原发于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的结石则少见。
“砂淋”、”石淋”
06
一、概述
2
1
5
Randall肾钙化斑学说
1937年Randall根据尸体解剖结果提出在肾乳头的钙化斑
Randall斑(钙化斑),在表面黏膜脱落后,与尿接触即形成
4
肾实质内钙化物质的沉淀经淋巴系统清除至肾乳头,形成
3
块上可以引起草酸钙、磷酸钙和尿酸结晶的沉淀。
6
结石。
二、结石形成机制
溶度积
06
不饱和区
04
过饱和结晶学说
当尿液中某些成分的浓度达到溶
度积时,即达到饱和。
尿液继续浓缩,即进入过饱和的
亚稳定区。此时尿液虽已过饱和,但
不能形成结晶。
只有达到形成积时,即进入过饱
和的不稳定区,才会自发形成结晶。
01
过饱和的亚稳定区
03
形成积
05
过饱和的不稳定区
02
二、结石形成机制
抑制剂学说
01
基质学说
02
促进剂学说
03
二、结石形成机制
男女比例约为3:1
种族
发病年龄高峰在25~40岁之间
有色人种比白人患尿结石的少
性别和年龄
三、结石的流行病学
蛋白、精制糖摄入越高,肾结石发病率越高
蛋白摄入过少 膀胱结石
南方(湿热多雨),尿石症最为常见,北方10-15%
营养
地理、环境和气候
三、结石的流行病学
水分摄入
大量饮水使尿液稀释,减少尿中晶体形成
水的硬度与结石关系?
疾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高尿酸血症
截瘫
UPJO
尿路感染:尿素酶
药物:磺胺类、Vit-D、 Vit-C
尿路异物
三、结石的流行病学
四、结石的成分与性质
草酸钙结石:质硬,粗糙,桑椹状。 (70~80%)
磷酸钙结石:粗糙不规则,X片上常见分层状,常形成鹿角
状结石。(5~10%)
尿酸结石:X片上常不能显示。(5~10%)
其他:胱氨酸、黄嘌呤、碳酸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