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传染病和手卫生相关知识
鱼
传染病分类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9种。
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甲型H1N1流感(新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雪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传染病分类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新加)。
传染病上报
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进行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源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报告
手卫生相关知识
手卫生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被公认为是一种减少外源性医院感染和控制耐药菌传播的首要方法。国外有研究表明,30~40%耐药菌感染是由于手卫生不当所致,而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
什么叫常居菌和暂居菌?哪个和院内感染关系密切?
◆常居菌: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暂居菌: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何时洗手
WHO提出的手卫生“5个重要时刻”:      二前:接触患者前、行无菌操作前;  三后: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请您记住二前三后、把好五关。
手卫生遵循原则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 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a)先洗手,后消毒。    b)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七步洗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