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福建省莆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格式:doc   大小:230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福建省莆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海洋里徜徉知识 2025/5/7 文件大小:2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福建省莆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福建省莆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福建省莆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福建省莆田市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
次月考〔3 月〕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所说的国内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原文化与中国国内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兴盛的地区。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假设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可拯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显然受到楚辞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特征,前人都有研究,其中梁启超的论述尤为精要:“自周以前,以黄河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自汉以后,以黄河、扬子江两流域为全国之代表。近百年来,以黄河、扬子江、西江三流域为全国之代表。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将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饮冰室文集》之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强化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越的犀牛角、象牙、珍珠、银、铜、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1983 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反映了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夷。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郡、益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
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显然强化,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治,为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东汉又率众归化,光武帝时封乌桓渠帅 81 人为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强化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
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400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一,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更迭。这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术从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为秦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汉代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几经变更整合,终于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打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佛教广为流传,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大王朝——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1. 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学者认为,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汉赋中有楚辞的影响就是一个佐证。
B. 中国文化存在着南北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差异才有南北文化的交融,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
C.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强化了联系,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衣、金印、铜铁器等就反映了这种联系。
D.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出现了多元文化,汉代几经变更整合形成了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一元文化又被打碎。
2. 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原地区文明发达、历史悠久、文化兴盛,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
B. 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想实现政治统一都没能实现,而被称为夷蛮的荆楚却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C. 秦在西南地区建有“五尺道〞,汉在这一地区设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南各族有密切联系。
D. 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但思想和学术得到解放,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为后来秦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依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实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说明南北文化有差异,中国文化有交融之可能。
B. 乌桓在汉时曾结怨于王莽,并与匈奴为友,但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C. 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这两个动荡时代,是各种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代,所以说政治越动荡文化交流越密切。
D. 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之后,唐王朝产生了,它是一个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的、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王朝。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中原地区主动与百越和西南各族强化了联系〞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强化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展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表达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定、必定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2. 试题分析:A项,“自夏商周时期起,中原文化就开始了与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文中说的是“秦汉大一统,政令号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选项中时间错位。
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C项,“政治越动荡文化交流越密切〞不当。本选项推理前提不全面,结论片面武断,与实际不符,文中特别谈到了秦汉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丰乐亭①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②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③立;下则幽谷,窈然④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⑤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⑥其图记,
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⑦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⑧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⑨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州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 ②诸:兼词,之于。③特,特别。 ④窈然:深幽的样子。 ⑤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⑥按:查核。 ⑦畎:田地。 ⑧涵煦:滋润教化。 ⑨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⑩岁物:收成。
4. 对以下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修既治滁之明年 明年:第二年
B. 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高:登到高处
C. 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可爱:令人喜爱
D. 幸生无事之时也 无事:政务轻闲
5. 以下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
B. 盖天下之平久矣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 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朝济而夕设版焉
D. 书以名其亭焉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6. 以下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作者简介了发现滁州甘甜水源、修建丰乐亭、与滁州人往来游乐其间的经过,暗寓“乐〞于行文之中。
B. 文章第二段,作者通过对滁州地理位置的介绍和历史的回忆,批判了历代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的行为。
C.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回应开端,交错用了四个“乐〞字,淋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归结了全文主题。
D. 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答案】4. D 5. B 6. B
7. 〔1〕我来到这里,喜爱这里地方僻静,政事简单,也喜爱这里风俗安恬闲适。〔2〕荆轲拿过地图之后,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刺秦王。
【解析】
4. 试题分析: “幸生无事之时也〞的意思是“有幸生于这没有战乱,太平无事的时代〞,由此可知,“无事〞的意思应为“没有战乱,天下太平〞。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积存和方法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干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依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依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本题将所给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可知ABC三项是正确的。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A项,前一个“于〞,介词,在;后一个“于〞,介词,到。C项,前一个“而〞,表并列,并且;后一个“而〞,表顺承,就。 D项,前一个“以〞,连词,来;后一个“以〞,介词,把。
6. 试题分析:由原文可知,B项,“判了历代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的行为〞不当,第二段主要是歌颂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第二段为了特别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滁于五代干戈之际,……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视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
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依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索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别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需要落实的关键词有:〔1〕 “之〞,主谓之时,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喜爱;“其〞,代词,这个地方;“简〞,简单;“安闲〞,安恬闲适。
〔2〕 “奉〞,捧着送上;“发〞,打开;“穷〞,尽头,这里指地图全部打开;“把〞,抓住;“ 揕〞,刺。
参照译文: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发现了它。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光。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视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期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期呢!
我来到这里,喜爱这里地方僻静,政事简单,又爱这里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天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盛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亮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碰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依据这里的山脉河流,表达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使命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①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②,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③。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④。
注: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
炎凉。②摐摐:形容雨声。③残釭:残灯。 ④逢逢:形容鼓声
8. 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他高度评价。
B. 上片“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一句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 上片“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一句以反问语气激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D. 下片“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E. 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9. 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
【答案】8. CD 9. 第一问: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留恋之情。行人未起,别离的船鼓就已经响起,仿佛在督促一般,从而表达了苏轼心中的惜别之情。
第二问:①词人对王长官很仰慕。询中词人以经冬不凋的“苍桧〞、竹坞、松窗等代表正直刚毅的景物烘托了王长官正直耿介,性格刚毅的隐士形象。
②词人与王长官相处中情投意合。词中词人写了自己与客人畅谈,整整一夜,把酒都喝完了。
【解析】
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同学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以反问语气激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有误,“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意思是“如果王先生不是为了送陈慥去长江南岸,怎么会来我所居住的黄冈县〞,本句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苏轼关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D项,“又反衬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错误,不是反衬,而是暗示。“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意思是“雨声铿锵有力。疏雨过后,风林舞被,烟云雾霭覆盖着房屋〞,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名篇名句默写
10. 补写以下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①《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
②屈原《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④我有嘉宾,___________ 。〔短歌行〕
⑤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了自己终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喜悦。
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是:__,___。
【答案】 (1). 于嗟鸠兮 (2). 无食桑葚 (3).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4). 謇朝谇而夕替 (5). 还顾望旧乡 (6). 鼓瑟吹笙 (7). 久在樊笼里 (8). 复得返自然 (9). 瀚海阑干百丈冰 (10). 愁云惨淡万里凝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纳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写法:嗟、鸠、葚、姱、羁、謇、谇、鼓、瑟、笙、樊、返、瀚、阑、干、凝。
现代文阅读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謇是一方风水
卞毓方
①阳光从头顶白花花、明晃晃地喷洒下来,仿佛蓝天无穷无尽的诉说。它沐浴着、抚慰着大地全部敏感的神经。有一瞬间,它刺痛了我的瞳孔。因为你不得不仰起头,眯了眼,打量矗立于大道中央的这位状元——张謇的铜塑。紫褐色的身姿挺拔在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座上,那起点就攒足了气势。太阳的光芒聚焦在他的圆颅、方肩,飞弹出一派银色的光辉。张謇一手拄了文明棍,一手插在大氅的口袋,气定神闲,蔼然远视——如果乡人不说,我会当他是孙中山,反正他们生活的背景相近,衣着神态也八九差不离。
②我在张謇的铜塑前深思,想要离开挪不了步——你无法从他的目光中逃遁。他唤醒了 我关于“根〞的一连串记忆,以及帮我重新扫描知识阶层在新一轮世纪之交的多元光谱。
③张謇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大魁天下不久,就遇上了“唤起中国四千年之大梦〞的甲 午血战,他的脑袋,应该是既空虚又清醒。
④苦读了三十多个寒暑,足下终于踏了青云,这一天实在来之不易。就好像披星戴月、胼手胝足、精疲力竭地爬上华山峰巅,回望来路,禁不住眼花欲坠。全国有多少怀笔如刀的士子啊,而状元只有一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士成功也是万骨朽啊!
⑤但张謇本人却不这么想。皇帝亲赐的翰林院修撰,合计才应付了三个来月,拍拍身子就想走人。说什么“謇天与野性,本无宦情〞!说什么“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无耻之官〞!不想当官你还拼命考它干吗?莫不是验证了一种既得心理:世人面对欲望中的高峰,未攀之前,经常是心向往之,寤寐求之;及至登高凌绝,待最初的惊喜消退,便会觉得实际的乐趣也不过尔尔?
⑥都不是。这是一个躁动于主体意识迅速觉醒的时代精英,我相信他一定是听到了历史车轮越来越快的铿锵撞击声。那钢与铁的交奏,总叫他坐卧不安。有朝一日,人类如果发明一种“望时镜〞,那么,我们就会看张翰林如何皱眉蹙额,绕着狭小的天井徘徊,一会儿走到一株老态龙钟、筋骨毕露的国槐前,拿拳狠命擂它的干,用双手使劲撼它的根,一会儿又仰起脸,透过焦黄稀疏的叶片,怅望灰蒙蒙、虚幻幻的苍天…
⑦张謇很快就溜回了南通老家。冲出京城浮华虚誉的包围,立即就感到外面的世界广阔而出色。在他的老家,他建成了包括农、工、商、运输、银行,兼及教育的宏大体系。创立大生纱厂,组建垦牧公司,兴办师范学校和中小学堂,归总一句话,就是要“实业救国〞、 “教育救国〞。张謇坦言:以上作为“不敢惊天动地,但求经天纬地〞;不敢指望它立竿见影,疗救古国千年沉疴,但求“播种九幽之下,策效百岁之遥〞。
⑧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张謇确实有思想。张謇拿他的思想在通州乃至苏北大地搅出了一派新局面,在历代文曲星的方阵间别树起一面旗帜。他让从唐太宗起就精心策划的、让天下读书人尽入彀中的“金钟罩〞,有了显然的豁口。他让一个僵化了的状元躯壳,有了异质的活泼泼的生命。
⑨吾生也晚,张謇等不及我眼底的流云,我也抓不着他飘然远去的衣袂。然而,毕竟有缘。把张謇引入我的视野的,是我那位乡村知识分子的祖父。祖父来到我的故乡,是因张謇的呼唤而来的。他从没见过这位张状元,但见到了状元的实绩。大批世居长江北岸的海门人,被集体招募到这片百年荒滩,大规模地种植棉花。生命的热流就在这片处女地上激起了缤纷的浪花。射阳县20世纪80年代以来,屡屡亮相在国内各大报刊的新闻版面,不光是因为她拥有天然妙绝的丹顶鹤饲养基地,也不光是因为射阳河上新开张的龙舟闹猛,而是由于她的棉花产量,多次雄踞全国榜首——这也是一种状元,并且不折不扣是张謇张状元的遗泽。张謇没能看到这一天,但也预料到了。他曾满怀希冀地自期:“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假设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是一簇春苗。张謇是一蓬火焰。张謇是一方风水。他的精神,注定是要在我家乡生根发芽、巍巍壮观的了。
⑩真正造福人类的事业应是比生命更长,它的辉煌不是毕露在创始者的生前,而是隐藏在他的身后。他只能依稀把握到它的开端并且竭尽全力地做。张謇,你这从翰林院出逃的叛逆!站在长江口观沧海,是害怕,还是激动?或许两者都有,但激动,欢呼,却为永恒。
〔选自卞毓方散文集《千山独行》,有删改〕
⑴以下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张謇是一方风水〞为题,表现了张謇在家乡的深远影响和对家乡后人的激励,表达了作者对张謇的敬佩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