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06年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及趋势预测 
2006年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继续向好,城乡居民收入将较快增加,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2006年,从国际环境、国内体制政策环境和供给条件看,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特别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等国内需求的中周期增长因素趋势不变,为我国2006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左右的较快增长水平。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将继续较快增长,中等收入阶层消费能力将明显提高。2006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到提高1600元,将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并将带动城市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挖掘他们发展型消费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将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2006年宏观经济的向好以及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将对汽车市场特别是家用轿车主力市场构成强有力的支撑。
2、国内汽车产业仍处在成长期,增长潜力巨大
与国外成熟汽车市场比较,我国汽车工业目前仍处于成长期。从1991年到2005年汽车产量和我国GDP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汽车行业处于快速增长中,除1994-1998年的增速低于10%外,其他各年都取得了14%以上的增长幅度,而且从1991年到2005年汽车行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
从汽车人均普及率看,美国汽车普及率高达每千人900多辆,基本是饱和状态。近三年美国轿车总销量持续负增长,但总量很大,在1700万辆左右。我国每千人拥有汽车8辆,汽车普及率还很低,据调查,,而目前这一群体中真正拥有汽车的只有10%。2003年轿车销售增长率达到创记录的75%,2004年、2005年增长趋缓,但长期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十一五”期间汽车市场需求量和保有量仍将会持续增长。
3、各项行业规范性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
近几年,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汽车支柱性产业地位的确立,政府明显加快了汽车行业各项规范性政策的研究和制订,特别是2004年6月新《汽车产业政策》颁布实施后,围绕该政策的各项配套政策陆续出台。2005年,几部广受关注的政策如《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汽车贸易政策》、《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和进口车落地完税政策等分别在4月、8月和10月相继正式实施。另外,《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制》等行业技术标准性措施也相继推出。这些政策和措施分别从生产和流通领域对汽车行业做出了规范,有些短期内对市场可能会产生一些冲击,但长远来看,对加强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汽车交易市场的健康有序产生深远的影响。
4、油价高涨,短期内难以较快回落
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在2004年连续攀高的基础上继续冲高上行。从前三季度情况来看,除了个别月份外,大部分时间里油价均呈现出波动上涨走势。10月份,国际油价一度突破每桶70美元,目前仍在60美元的高位震荡。与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