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06中国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及预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于2006年7月22—23日在北京举办“第三届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本次论坛由国研网·国研大讲堂承办。邀请国内外各界权威专家及政府官员共同对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趋向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并放眼国际,聚焦金融与资本市场、能源与资源及消费等领域的热点问题。
以下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演讲实录:
刘世锦: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今天来参加这个会,咱们这个会昨天已经开了一天了,大的问题都涉及到了,所以今天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
我今天主要是想从产业增长格局的演变和宏观经济走势,从这样的角度谈一些看法。首先我想声明一点,我个人今天发表的观点,完全是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角度,谈一点个人的研究方面的成果,与我本人的单位没有直接的关系。
首先,我想谈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同志以前都进行过交流,一点历史一点理论,作为我们分析当前问题的前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增长成绩,三个数据可以说明中国改革开放20几年以来取得的成绩,13亿人口在28年的时间里边保持了9%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13亿人口在这样一段时间里边,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这样持续、快速的增长?这本身是一个理论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有很多种解释,理论上可以有10到20种解释,产业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基本的解释,经济的持久的快速的增长,是因为存在着主导产业,一组又一组的主导产业带动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比如像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已经没有明显的主导产业了,历史上曾经有过,也就是过去他们曾经有高速的增长,而现在没有了,而中国现在有高速增长的原因所在。这是基本的理论问题。中国来讲改革开放以来主导产业的增长,基本上随着这样的路线,由主导产业带动着经济持久快速的增长。80年代的主导产业是轻工、纺织品,90年代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的经济进入新的快速增长的时期,这样推动中国的经济在90年代初有相当快速的增长,当时我们也进行了宏观调控。但是到97年以后整个的经济增长速度落下来了。有几年时间我们一直在扩大内需,这个解释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等等。从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分歧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解释,90年代初期成长起来的这一批主导产业没有劲,新的主导产业没有出现,出现了一个主导产业转换的缺口。这样一搞就有四五年的时间,不得不在中国很有很大增长潜力的时候,扩大内需。
这种局面到2002年的下半年终于改变了,一批新的主导产业浮出了水面,带头的是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批行业是先导行业,都具有一定的最终产品性质。都是和人的消费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它们拉动了一批中间投资品性质的产业,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等,主要是材料和装备。又拉动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和港口、铁路、公路等运输行业的增长,这些行业是基础行业,这是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是我们对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的产业结构的描述,同时也是我们现在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
这样一个新的增长格局对我们理解近四年来的经济增长,分析和展望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比如说2006、2007或者今后若干年,甚至10年左右的时间,我觉得都是一个基本的分析。在这样一个框架中间,大多数行业属于统计中的重工业,于是近两年出现了重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明显提高的现象,也有一种说法是“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大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描述,是不是进入了这样一种阶段,这样一种现象怎么来看,重化工业是不是太多了,像这种说法比较多。
我说明一下,包括先导产业里面,大家注意一下像住宅实际上是一种消费品,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现在修马路,实际上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物品实际上用于消费的,现在这些东西实际上统计为投资。我们现在讲的投资这个概念中间,实际上就相当一部分,实际上具有消费的功能,比如说冰箱可以用20年,但是我把它认为是一个耐用消费品,是一个消费,但是买住房大家认为是投资。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消费职能和功能的这样一部分产品,我们统计的时候算为投资,我们现在的投资比重比较大。我现在说这个意思,并不是我们改变统计的方式,因为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有人讲中国现在消费太慢,我们想想城市里面的人,统计出来的消费的物品,有多大的扩张余地呢,现在消费升级的话就是买房买车,到城市里面去,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这样一些东西,实际上构成了我们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些内容,但是统计种类归为投资。
关于这个问题有一点争议,我简单的讲讲我们这一轮增长中间,我用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