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的特点(共9篇) 】是由【cc】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的特点(共9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的特点(共9篇)
篇1: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如果教育得当,训练得法,这一转折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渐增多,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例如,对于儿童熟悉的学科、难度小的任务,儿童思维中抽象的成分较多,抽象的水平较高;而对于儿童不熟悉的学科、难度大的任务,儿童思维中的具体成分就较多。
(三)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中高年级小学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的能力有了提高,能说出自己解题时的想法,能弄清自己为何出错,这表明他们思维的自觉性有了发展。
(四)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初步逻辑思维、经验逻辑思维、理论逻辑思维(包括辩证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逻辑思维,但却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并具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研究表明:小学儿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整个小学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尚不高,属初级阶段。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第323页。,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们对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这个“关键年龄”进行了不少的研究。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四年级(约10—11岁),也有的认为在高年级;也有的教育性实验报告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从小学阶段起,儿童逐渐具备明确的思维目的性;表现出完整的思维过程;有着较完善的思维材料和结果,思维品质的发展使个体思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儿童思维的监控或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在日益加强。这表明,小学儿童思维的过渡性,显示出思维结构在从不完善向完善水平过渡。
另一方面,尽管小学儿童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抽象逻辑思维,但它却具备了一切逻辑思维形式,包括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
对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研究指出,9—11岁儿童在进行左右概念的初步的抽象思维时,就已经萌发了辩证思维。在对小学儿童辩证思维的萌芽过程的一项系统研究朱建军:《7—11岁儿童关系概念发展的研究》(未发表),1985年。也指出:7—11岁儿童对关系概念的认知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在直观故事情境中,7岁儿童已懂得关系的对立性,7—8岁儿童能理解关系的转化性,8—10岁儿童能理解关系的依赖性,10—11岁儿童已基本能认知关系概念的辩证属性,并已开始向言语抽象概括水平过渡。可见,在7—8岁,儿童的辩证思维已开始萌芽。10—11岁儿童已能进行初步的辩证思维,但这种思维是自发的、朴素的,还未形成系统的辩证思维结构。进一步的研究杨建军:《1—6年级小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4期。也证实了小学儿童的辩证思维的这一发展趋势,并提出不同的辩证思维形式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小学儿童的辩证概念的发展优于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的发展。
,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的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具体到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这个一般的发展趋势又常常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
篇2:儿童思维特点
如果你是幼儿园的老师、幼儿的父母,或是一贯关心幼儿成长的人,你不妨多了解一下幼儿的思维特点。这些知识或许就是你教育孩子的一个好帮手,不信你试试。
浅谈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
思维能力是影响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性的重要能力。学前期是儿童思维能力奠基的重要时期,让孩子从小学习如何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引导小班孩子学习思维特色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应该遵循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班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不稳定、观察能力较弱;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和形象容易认识,但观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碰到什么就看什么,顺序紊乱、前后反复、也多遗落;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而且受情绪的影响很大。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因此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会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我总结了一些我们小班年龄特点的思维活动策略:
(一)在思维游戏中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是实施思维游戏课程、集中孩子注意力的重要前提。因此老师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系统、循序渐进的操作规则,让孩子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操作习惯。
(二)提高幼儿观察兴趣、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操作材料,是实施思维游戏课程的重要条件
(三)在思维游戏课程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要在幼儿生活和平日的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观察幼儿的变化,鼓励孩子勤思考,并且表述出自己的思考结果,充分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让孩子大胆的开口说话,使幼儿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能够比较积极主动的去进行各种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孩子的基础思维能力。
儿童思维特点1:模仿思维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哦,真是个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飞快地拿掉了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
小孩子学习东西主要在于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比如在课堂上,如果一个孩子说要去厕所,你最好确信他真的有这种需要,否则你班里的小孩子有很多都会提出这种要求。
儿童思维特点2:单向思维 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学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答案,因为这时儿童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所以在教育幼儿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儿童思维特点3:形象思维 你在孩子简单运算的时候,比如还是1+1=2,知道1+1为何等于2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如果您说一支铅笔加上一支铅笔等于两支铅笔;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他知道了1+1=2的道理,但以后他在算1+1=2的时候,也还是要借助实物的。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他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所以在教幼儿学数学时尤其要注意,多利用直观教具,让幼儿自己从实物中得到抽象概念。象“负数”这种抽象概念,很难利用实物示教,最好不要在幼儿时期传授。
儿童思维特点4:主次不分 有这样一个小笑话,杰克放学回家,母亲看见他满脸血迹,就问道:“杰克,你又打架了?怎么丢了两颗牙齿!”杰克急忙说道:“妈妈,牙齿没有丢,我把它们放在口袋里了!”可见,孩子完全没有搞清楚妈妈的意思,妈妈责备的是他又和别人打架了,他却说牙齿没有丢。从孩子的观念来看,牙齿确实没有丢,因为丢的意思对他们来说是找不到了,不见了,而他的牙齿还放在口袋里这能算丢吗?还有一则笑话,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母亲对孩子说:“留神别吃下苹果里的虫子。”孩子说:“为什么我要留神呢?该让它留神我才是。”多可爱的童言呀!所以,幼儿说话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来倾听。
儿童思维特点5:单维思维 有一则故事能够说明这个问题,母亲教育儿子说:“凡是重要的东西都应该锁在箱子里,才不会遗失。”儿子记住了这句话。过了几天,母亲要开箱取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钥匙了。儿子连忙说:“妈妈,钥匙在箱子里面呢!您说钥匙总该是重要的东西吧,所以我把它锁起来了。”可以说孩子只知道钥匙重要,而他却忘了只有钥匙才能够打开箱子。还有小明正在吃冰淇淋,别人告诉他冰淇淋有一只虫子,大人的意图自然是让他别把虫子吃到嘴里,而他却有点恶狠狠地说:“冻死他!”孩子的思维居然与大人的思维迥然有别。
发生认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将此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总结为前运算阶段;奥苏伯尔也提出了相近的前运算水平阶段,而且也把年龄规定为学前儿童,认为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这些初级概念是学习者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学前儿童不能进行可逆性的思维,不能掌握什么是守恒,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运算。
知道了这些后,您是不是对您的小孩子增加了一些了解呢?
篇3: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说到幼儿智力的发展必然要谈到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什么我要用伟大这样的词呀,因为在美国每年都要评十大心理学家。皮亚杰大约已在1980年逝世,可是现在还给他评了第一。有人把斯金纳评第一,但常常还是把皮亚杰评第一。皮亚杰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他是瑞士心理学家,在法国长期工作。他既在瑞士工作又在法国工作,而他主要是研究儿童思维、儿童认知、儿童智力的。他认为一个人心理发展、智力发展、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作感知阶段(0~3岁)
出生后的两、三年是动作感知阶段。他认为第一个阶段,人的思维靠两个东西,一个是靠动作,一个是靠感知觉以及动作的对象。皮球滚到床底下,你用什么方法把它捡出来,这个时候就是要靠两个东西,一个是呼噜胡噜爬进去用手取;要么就用钩子把它钩出来。两个东西不是都要靠动作嘛?那么怎么把它钩出来呢?首先要看得见、摸的着,如果看都看不见那就瞎胡弄了。0~3岁阶段,人的思维一个依赖动作一个靠感知。
第二个阶段:前运算阶段(3~7岁)
前运算阶段主要靠一种表象、靠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
第三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相当于中国的小学阶段(7~12岁),这个时候他可以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推导,但是还要依靠具体的事物作为支柱。
第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能够用假设,假设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也就是12岁)以后开始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
篇4: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篇5: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此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观念。
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2-7岁,相当于婴儿期。此阶段儿童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思维,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出现了表象思维。此阶段的主要特点:
(1)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赖表象进行思维,但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2)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性。
儿童只能站在他的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而认识不到还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也认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故又称为自我中心思维阶段。
这一阶段分为两个小阶段。
2-4岁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即儿童开始出现凭借语言符号象征游戏、延迟模仿等示意手段表征外在客体的能力,但此时思维具有前概念性,徘徊于概念的一般性与组成部分的个别性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