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专题10 温度 物态变化第02期中考物理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专题10 温度 物态变化第02期中考物理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一、单选题
1.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 给头发吹热风[来源:学科网]
B. 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 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 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来源】山东省枣庄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B
点睛: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措施,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2.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 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 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 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来源】山东省枣庄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C
【解析】解:由于体温计的特殊结构,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不用力甩液柱不会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38℃;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只被测者的体温高于体温计的示数时,体温计的示数才会发生变化,如果被测者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8℃,体温计液注不变化,仍为38℃;所以病人乙的温度可能等于或低于38℃,不可能高于38℃,故C正确。答案为C。学#科网
点睛: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液柱不下降,故使用前应用力甩一下。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据此作答。
4.图中的四个物态变化实例,属于吸热的是
A. B. C. D.
【来源】福建省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
6.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人体正常体温约为 42℃
B. ×105Pa
C. 一支新 2B 铅笔的长度约为 50cm
D. 一位普通初中生的质量约为 50kg
【来源】2018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D
点睛: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对所学的物理量有熟悉的认知,特别是单位大小要认识清楚,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留心积累。
8.下列物理量估算不合理的是( )
A. 一个中学生的重力约500N
B. 人步行速度约10m/s
C. 人体的正常体温约37℃
D. 人体平均密度约1g/cm3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2018年中考物理真题
【答案】B
【解析】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A、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此选项符合实际。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C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
,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B
【点睛】对物体长度、质量、重力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如:人高、教室高、步行速度、楼梯阶梯数、物理课本长和宽、教室内空气质量等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判断。
9.端午节,妈妈蒸制粽子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物理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 蒸粽子时,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 粽子香味扑面而来,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D. 蒸粽子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2018年中考物理真题
【答案】B
【解析】分析:(1)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是形成“白气”的原因;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就是扩散现象;
(3)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点睛】考查了与热学有关的几个基本的知识点,注意了与实际例子的联系,重点是分子动理论,难点是“白气”的形成。
10.描述二十四节气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霜降:“一朝秋暮露成霜”,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 秋分:“丹桂小菊万径香”,桂花飘香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 立春:“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的
【来源】重庆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A卷
【答案】C
【解析】A.,霜的形成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B.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 秋分:“丹桂小菊万径香”,桂花飘香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说法正确;D. 立春:“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 学&科网
点睛:此题难度不大,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即吸热放热情况,即可作答。
11.下列物理量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约37
B.
C. 正常人心脏跳动60次约需1h
D. 中考体考所用的实心球质量约10kg
【来源】重庆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A卷
【答案】A
点睛: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12.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 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来源】山东省威海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D
【解析】A. 雾凇的形成是水蒸气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 霜的形成是水蒸气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
C. 露的形成是水蒸气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 雾的形成是水蒸气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总共有六种变化过程,像这类的题目,只要记清楚物态变化过程即可正确解题。
1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春日清晨,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液化现象
B. 夏天傍晚,院子里洒水利用汽化吸热降温
C. 晚秋时节,瓦片上出现白霜是凝固现象
D. 深冬时节,树枝上出现雾凇是凝华现象
【来源】湖北省荆州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C
【解析】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A正确;洒水可以利用水的蒸发来吸热降温,B正确;白霜、雾凇的出现,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所致,C错误、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对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吸收热量;(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固,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放出热量。
15.依据图中的信息,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来源】山东省济宁市2018年高中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A
【解析】A、如图,左边的鸟,两只脚之间为导线,电阻非常小,电压也非常小;右边的小鸟,两只脚分别位于灯的两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所以两只小鸟的电压不等,故A错误;
B、冰雪环境中,冰雪能够升华,所以是有水蒸气的,故B正确;
C、如图右侧的洞口突起,空气流速快,压强小,左侧相对压强大,所以造成洞内空气流动,故C正确;
D、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声源,故D正确;
故A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
16.如图所示,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来源:学*科*网Z*X*X*K]
A. B. 温度为-1°C C. D.
【来源】山东省济宁市2018年高中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C
【解析】A. 物体左侧没有对准零刻度,故结果不正确,A错误;
B. 流量计分度值为2°C,温度为-2°C,故B错误;
C. 砝码质量为25g,,,C正确;
D. 电压表使用大量程,,,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重点是各种测量仪器的读数,读数时看清楚使用的量程,弄清楚分度值,不要小看了读数,在考试中是经常出现的。
17.下列与物态变化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B. 水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C.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 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A
【解析】A、蒸发是没有温度要求的,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蒸发。故A正确。B、水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故B错误。C、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由水蒸气快速放热直接变成了固态形成的。故C错误。D、用水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是壶嘴里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A。
点睛:(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并在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2)晶体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不变;(3)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4)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
1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4min甲比乙吸热多 B. 4~8min甲不吸热
C. 0~10min甲和乙内能不断增加 D. 0~10min甲和乙温度不断升高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C
【解析】A、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故0~4min甲乙吸热一样多,故A错误;B、甲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高,说甲是晶体熔化的图象,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乙吸热温度一直升高是非晶体,故B错误;CD、0~10min甲和乙都吸热,内能都不断增加,只是甲是晶体,吸热温度不变,乙是非晶体,吸热温度升高,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1)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2)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3)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吸热内能都增加;(4)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吸热温度升高。
21.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湖水结成冰 B. 樟脑丸变小 C. 露珠的形成 D. 雾凇的形成
【来源】2018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B
【解析】A. 湖水结成冰,是凝固放热过程;
B. 樟脑丸变小,是升华吸热过程;[来源:学科网]
C. 露珠的形成,是液化放热过程;
D. 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放热过程;
故B正确。
点睛:重点是物态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除了要记清楚六个物态变化的过程谁吸热、谁放热,还要多了解一些物态变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多选题
23.将某种固态物质放入加热功率恒定的装置中,对其加热至沸腾,温度随时间变化的
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态时是晶体 B. 在ab段内能增加
C. 在cd段仍需吸收热量 D. 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大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ABC
三、填空题
24.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________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______成小水滴或直接________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来源】河南省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 汽化 液化 凝华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概念与特点分析答题;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为水蒸气是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珠的变化是气态变为液体,是液化;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
故答案为:(1). 汽化 (2). 液化 (3). 凝华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只要知道物态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即可正确解题。
25.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里面的液体不使用水,请写出两个原因:_____;_____。
【来源】山东省威海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 水的反常膨胀 水的比热容大
26.隔水蒸鸡是海南常见的一道菜,其做法是:将鸡肉用盘子盛好放在装有清水的汤锅上 蒸熟。盘子里的汤汁是水蒸气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烹饪时,整个房间都能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发生了_____现象。
【来源】海南省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 液化 扩散
【解析】隔水蒸鸡是海南常见的一道菜,其做法是:将鸡肉用盘子盛好放在装有清水的汤锅上蒸熟。
由于鸡与水不接触,所以盘子里的汤汁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烹饪时,整个房间都能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发生了扩散现象,是分子不停运动的结果。
点睛:牢记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处于不停的无规律热运动之中,分子运动形成了扩散现象。
27.在某些干早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子接触塑科薄膜前发生了_____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过程中,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来源】山东省济宁市2018年高中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物理试题
【答案】 汽化 放出
【解析】根据汽化和液化分析解答问题。
根据题意,塑科薄膜盖住坑口,土壤中的水分会汽化(蒸发)变为水蒸气;
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过程放热。这样水被聚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