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文学常识之官职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25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学常识之官职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ppt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5/5/9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常识之官职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文学常识之官职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 】是由【业精于勤】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文学常识之官职公开课获奖课件赛课一等奖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古人当官,有哪些途径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有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即“三代以上出于学”。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本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重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根据,重视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曰趋腐朽的状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愈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此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伴入京,授予官职。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重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用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后来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一样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绩,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出身。
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老式,又变化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尤其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处理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老式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估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后来,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5.科举制:隋炀帝后来至清末(唐朝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明朝时候先童生考秀才,再秀才考举人,中了举人其实已经能当官了,到吏部登记下,然后坐等官员致仕或者挂了,没人顶替的状况下,就从诸多举人中挑选去当官的,也就是说举人是候补的,当不妥的还不懂得。因此一般中了举人后来就去考进士,考中后来就是贡生,然后再去殿试,也就是皇帝面试,皇帝钦点一甲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了,二甲就是进士出身,三甲就是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其实就能等着当官了,不过最厉害的几位也就是一甲三人和二甲三甲中挑选精英录取为庶吉士。这个就很厉害了,相称于皇帝的秘书,不是庶吉士还当不了大学士。
古代科举
这一制度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前后经历了大概1300数年。过去人们想进入仕途,唯一的途径是应举,即参与科举考试。通过科考,一旦进士及第,便是跳入龙门,有幸夺得状元的,那更是独占鳌头登峰造极了。因此金榜题名曾经是多少人的梦想,有人为功名血拼了毕生,像《儒林外史》所描写的范进甚至还为此闹得疯疯癫癫。初期的科举,状元的录取分为文武两项,有的人凭武功同样可以获得功名,这就是所谓的“武状元”。后来渐渐地向文科靠拢,及至清末,已是单纯的“八股取仕”了,此时的科举考试已经形成了一套专门的运行机制和固定的选拔模式,有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几种环节。
童试,通俗地说就是考秀才。参与童试的人,按照过去的学历,大概相称于学龄前小朋友,还算不上正式的学生。其实他们的文化水准已不亚于目前的完小,由于当年的童试是不限年龄的,几十岁参与童试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参与考试时,已经有数年的学习过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像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等,他们参与科考频频不得志,按其科考功名,充其量也只能算个秀才,但他们的文学功底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许多举人、进士。
明清时代,童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是农历二月。童试要通过“县考”、“府考”和“院考”三次考试,前两次由“知县”“知府”等地方官主持,“院考”须由皇帝钦命的科甲出生的“学政”分赴各地去监考。院考合格(科举名词叫“中式”)才获得秀才资格。秀才再通过“岁考”和“科考”,按成绩分为“附生”、“增生”、“廪生(廪膳生)”、“监生(太学生)”四个等级,分别进入县、府和朝廷官办的学堂读书。秀才称为“生员”,即正式的学生,由此看来,“学生”的概念过去和目前大不相似,过去是先学而后成为学生,目前是先做学生而后开始学习。
童试合格的生员,可以冠以“秀才”的名号,但没有当官的资格。他们进入“学堂”学习后来,国家免除他们的赋役,并予以一定的禄米待遇,成绩尤其优秀者,还可以通过“拔贡”考试成为“贡生”,贡生就有机会通过吏部考选,当个知县或者教谕之类的小官。这种待遇仅限于少数出类拔萃者,当然也不排除个他人由于背景特殊而暗度陈仓的。
乡试也是三年一次,时间在农历八月,由于已近秋天,因此民间习惯称为“秋闱”。三年中如遇皇帝登基、帝后诞辰或国家的大型庆典,会临时增长一科考试,称之为“恩科”。乡试照例在各省的贡院举行,但主持考试的官员一律由皇帝直接指派。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乡试要考三场,每场连考三天,每场考试持续三天食宿考场,不能自由出入,三场考试的九天,就只有三进三出的机会,因此参与乡试的生员,除了文具之外,还需自带食物和卧具。古时的考场,每个考生设有一种三尺见方的单间,考生之间互相隔离,很像个雅座,只是小些。这种雅座叫做“号舍”,号舍外有“号军”监考,大概类似于监考老师,整个考场的外面尚有军警巡查,考场的人性化管理也许古今是相似的。考生进入考场时须过搜身一关,以防有人携带作弊工具,尽管如此,历来的考场,都免不了有作弊者,作弊手法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如今常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作弊工具作为收藏品晒出来,可见当时的考生为获取功名是怎样地绞尽脑汁了。
每次乡试,全国参与的生员成千上万,因此乡试是科举考试四个环节中最难的一次。乡试合格便是“举人”,可以尊为“老爷”了。成为举人,就可以进京赶考,参与“会试”和“殿试”,虽然不参与“会试”,也有机会通过选拔“候缺”,成为省级或部级的下级官员。因此举人的身价已令人刮目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