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敦煌赋诗词及注释(共8篇) 】是由【887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敦煌赋诗词及注释(共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敦煌赋诗词及注释(共8篇)
篇1:敦煌赋诗词及注释
敦煌赋诗词及注释
千古奇葩,悠悠敦煌。
南枕祁连,北倚塞山。(1)
东峙三危,西通浩漠。(2)
党河蜿蜒,哺其滋养。
混沌即开,文明始创。
三苗狩猎,羌戎定居。
月氏驻牧,匈奴跑马。
汉武继位,雄韬伟略。
骠骑挥戈出塞,扫平河西;(3)
张骞持节凿空,互通中外。(4)
列四郡,据两关。(5)
烽火渐熄,号角声哀。
文张武弛,万民安乐。
班超戍边,情满西域。(6)
张芝撮管,龙飞墨池。(7)
侯瑾索靖,文名旷达。(8)
鸠摩法护,释门比肩。(9)
疏物奇珍,经万里抵达中原;
异学神技,流四方归于一域。
沥汉唐风雨,终成大雅;
凝众芳智慧,名动古今。(10)
丝路明珠,俊彩霞飞;
瓜州故迹,神工星列。
摩崖精致而飞天欲舞;(11)
鸣沙流响而月牙清冽。(12)
阳关叠韵,余音袅袅;(13)
玉门春风,环佩幽幽。(14)
亭障犹在,何日都护重来?(15)
烽燧尚存,几时壮士曾归?
物换时移,盛衰相继。
庚子祸起,炎黄蒙羞。(16)
泱泱中华,忍看寇盗相侵;
浩浩神州,徒视瑰宝散佚。
夫穷则思变,国弱而求强。
百年沧桑,风雷激荡。
忆往昔之困厄,观今日之敦煌。
万里黄沙,染透新绿;
千年古城,焕发荣光。
沃野出于戈壁,绝非异说;
高楼起于荒凉,亦非神话。
商肆如簇,驼铃未绝。
车马如云,阡陌交通。
文化遗迹,浑然史诗长卷;
地质景观,诚乃造物奇书。
天地钟情于斯,是以山灵水秀;
日月眷顾于兹,得以物美人丰。
宇内学者,莫不心驰神往;
海外知己,何止魂牵梦绕?
遇乱世而扼腕,逢盛世而欢欣。
游历虽为怡心,述志实为骋怀。
今日暂作敦煌赋,来日共举夜光杯。(17)
注释:
1、塞山:此指北塞山。
2、浩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骠骑:指骠骑将军霍去病。西汉元狩二年(前1),霍去病统率万骑经陇西出塞,进军河西,获全胜。
4、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固县)人,于建元二年(前138年)、元鼎二年(前1)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中:此处指中原。
5、列四郡,据两关: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在河西设置酒泉郡和武威郡,元鼎六年(前1),又将此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二郡,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6、班超:(公元32-1),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7、张芝:名将张奂长子,敦煌渊泉人,精于书法,被尊为“草圣”。据《沙州都督府经》记载,今敦煌党河大桥西南不远处,有张芝墨池遗址。
8、侯瑾:(约公元190年前后在世),字子瑜,敦煌人,文学家。
索靖:(公元239—3),晋代书家,中国书法史上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字幼安,是西晋时期敦煌龙勒(今属甘肃省)人,俱以文学闻名。
9、鸠摩:十六国时期龟兹高僧鸠摩罗什,白马佛塔的传说及与之有关。
法护:原名竺昙摩罗刹,是“世居敦煌”的月氏族人。幼而出家,游学西域,会西域36国语言文字,后携大量梵文经书东归,先后翻译佛经150余部,300余卷。世人尊称其为“敦煌菩萨”。
10、芳:此处特指杰出的能工巧匠。
11、摩崖:指敦煌石窟。
飞天:代指敦煌壁画。
12、鸣沙:指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称神沙山、沙角山。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沙山即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沙山晴鸣”为敦煌一景。
13、阳关叠韵:阳关三叠,此亦统指阳关调。
14、环佩幽幽:此处借昭君出塞的`典故指细君、解忧和番之事。
15、都护重来:化用诗句“都护不来亭障废”。
16、庚子祸起:1900年6月22日,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17、夜光杯:敦煌特产,据《十洲记》记载,周穆王时,夜光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更因唐朝诗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而名扬千古。
篇2:诗词梦境赋
诗词梦境赋
今日劳累,晚饭罢,遂寝。
忽闻有人诵读“道可道,非常道……”。放眼望去,见一长者立于江河之旁,柳树之下,此人眉清目秀,衣冠楚楚,气宇轩昂,一看就非常人。
吾遂上前问曰:“打扰,先生。闻先生诵读《道德经》,声音浑厚,诵读时抑扬顿挫,极具情感,凡到精华之处,一幅若有所思之像,想必先生此乃高人耶!在下才书学浅,对其些许不解,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先生笑曰:“高人谈不上,但愿与君共同切磋。”
吾曰“先生,何谓道?”
先生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强字之曰道。道常无名,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之谓道也。”
吾曰:“先生认为此书精华谓何?”
先生曰:“无为而无不为。”
吾曰:“何谓无为而无不为?”
先生曰:“道乃自然之物,亦自然,故无为;若法自然,遵循规律,故无不为。”
吾曰:“无为?圣人亦如此消极?”
先生曰:“此无为非彼无为也哉,非毫无作为;乃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以无为去为。”
吾曰:“如此深奥也哉!”
先生曰:“故常静心,修身,方能悟道,得道之真谛。”
先生讲完,只见浑身银光闪闪,刺眼欲穿,眨眼间便消失于柳树之下。
我猛眨双眼,亦如被银光所刺,才知乃是梦境。
虽为梦境,亦如醍醐灌顶。道本无名,强字之曰道,恍惚之物,玄妙深远者乎。欲知其真谛,从“无”中领悟“道”之奥妙,从“有”中体会“道”之端倪。故知道乃效法自然之物,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者乎。
篇3:三秋赋-诗词
三秋赋-诗词
亘自入学以来,已历三秋,即近夏至,时光荏苒,学业将终,离校入世之日迫在眉睫。本宜踌躇满志,又念及同窗惜别,不免忧伤感怀。故寄情于笔,遂作此赋,聊以娱情。
余入学之初,心多怀畏,凡遇师生,皆不敢言。或与之语,时因口结而难表全己意,心渐生惭。初及班中,惊而起讶,同班学子多达半百,涣而且漫。比及班主任临门,万籁方安。师乃以肃言摄众,表树其严。故余尝以其为“多斥而善谩,少誉而寡赞。”直至睹师恩威并济以育人,方知其全。昔日只因身处新地,多生抑郁,少语寡言。故向不为师生所注,心颇生怨。初时寄宿于校,同舍友尽皆拘束,出行长聚为伴。处而久之,疑虑尽去,柜不上锁,言亦有所谈。或起争执,各生口角,使彼各怀其怨。不复多时,则怨气自散。时光如梭,岁月无痕,如白驹过隙转瞬一念。自今忆昔,感慨良多,于以往事,不复多言。
宜自知,宜立志;不欺己,不怨己。多朋翼,少孤僻;心若曦,影愈直。不为桀纣,游离天下,只做一独夫!亦不学那孤傲芳菲,怡然自慕。为学数年,若无良友一二,岂不悲夫!不求伯牙遇子期,管仲逢叔牙,但求茂生予以平辽淡水之谊夫!
闭目凝神,慨伤已尽。复睁目,回首故校,蓦然生情!巍峨兮若山峰之迭宕,育泽兮若江河之永畅;菁莘兮若桃李之芬芳,孤直兮若松柏之昂扬!
篇4:秋声赋诗词
秋声赋诗词
秋声
茶烟凝露尚盈盈,惊觉波涛鼓浪声。放纵月明千万意,金戈铁马尽横行。
秋雨
梧桐叶上雨潇潇,清冷敲阶正寂寥。好趁黄昏涂一梦,落红轻润祭妖娆。
秋叶
清露盈盈点翆萝,咏凉漫步驻星河。分明不晓秋多少,梧叶轻划静静波。
秋品
霜花点缀满山红,倒影清江嵌入瞳。可恨浮波难解意,却将青眼对飘蓬。
秋色
清风白羽送新凉,雁字高天已苍茫。染透胭脂枫亦醉,缤纷花锦不同香。
秋闲
云端归雁又辞家,嵌入深眸淡淡华。还会新泥春花护,怡然篱畔嗅清茶。
秋魅
秋波又起漾飞鸿,雁影高天渐渺瞳。何惧凄风兼细雨,青山霜染胜长虹。
秋韵
染醉胭脂岭上秋,枫姿流韵舞清流。春华如晓风中旎,颔首低眉应是羞。
篇5:神女赋诗词
神女赋诗词
古诗原文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玉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玉异之。明日,以白王。王曰:“其梦若何?”玉对曰:“晡夕之后,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奇异。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罔兮不乐,怅然失志。于是抚心定气,复见所梦。”王曰:“状何如也?”玉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方。振绣衣,被袿裳,秾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嫷披服,侻薄装,沐兰泽,含若芳。性合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王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近之既妖,远之有望,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视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独悦,乐之无量;交希恩疏,不可尽畅。他人莫睹,王览其状。其状峨峨,何可极言。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地其若丹。素质干之实兮,志解泰而体闲。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宜高殿以广意兮,翼故纵而绰宽。动雾以徐步兮,拂声之珊珊。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奋长袖以正衽兮,立踯躅而不安。澹清静其兮,性沉详而不烦。时容与以微动兮,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褰余而请御兮,愿尽心之。怀贞亮之清兮,卒与我兮相难。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神独亨而未结兮,魂茕茕以无端。含然诺其不分兮,扬音而哀叹!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
于是摇佩饰,鸣玉鸾;奁衣服,敛容颜;顾女师,命太傅。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似逝未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采相授。志态横出,不可胜记。意离未绝,神心怖覆;礼不遑讫,辞不及究;愿假须臾,神女称遽。徊肠伤气,颠倒失据,黯然而暝,忽不知处。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
诗文赏析
《神女赋》接着《高唐赋》而来。《高唐赋》的迟回荡漾之笔,似乎在牵惹楚襄王乃致读者对巫山神女的怀想之情,只是到了《神女赋》,这位隐身云烟、姗姗不临的美丽女神才终于在作者笔下翩然现形。但作者并没有因让她与早就心驰神往的楚襄王相遇,却幽幽显现在他的侍臣宋玉“梦”中,这是颇耐人寻味的。
此赋序文叙说的是宋玉和神女相遇。开笔写的格外迷离。先以宋玉的神情恍惚、纷纷扰扰为神女降临造境,未入梦已扰人心神,然后才是女神现身,仍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朦胧感觉,继写宋玉梦境又历历如画地重现。这一节叙说文字扑朔变化,一波三折,显示出作者行文上的腾挪纵收之妙。
这段序文,由于版本不同,“王”“玉”互讹,梦遇神女的究竟是宋玉还是楚王,自宋以来一直存有争议。这里暂依清人胡克家《文选考异》之说,考订为宋玉梦遇神女。
序文大意是说:宋玉跟着楚襄王游云梦,宋玉给楚襄王讲了巫山神女的故事,并为他作了《高唐赋》之后,当夜宋玉果然梦见神女了。第二天他把他梦见的神女的形象描述给楚襄王听,楚襄王叫宋玉用赋的形式把他梦中的情景描写一番,宋玉照办了。和《高唐赋》一样,这段散文小序也非常精彩。它描写宋玉作梦的情景说:“晡夕之后,精神悦忽,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目色仿佛,若有所喜”了,这恰如今天人们开玩笑所说的“第六感觉”。宋玉对楚王描述神女的形态说:“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这里突出地描写了神女的精神气质,她是那样地神采焕发,摄人魂魄。她作用于人们的,不仅是视觉的痴迷,而是整个灵魂的震颤。接着楚王又描写神女的装束与身段说:“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缋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方。振绣衣,被袿裳,秾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这里不仅形象描写得生动传神。而且句法错落,韵节浏亮,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其中“白日初出照屋梁”、“皎若明月舒其光”、“罗纨绮缋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言”、“婉若游龙乘云翔”诸句,形式新颖,被人称为“后来七言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