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1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
目录
1。赵襄主学御……………………………………………………………3
………………………………………………………………3
………………………………………………………………4
………………………………………………………………5
5。千里之马………………………………………………………………5
…………………………………………………………6
………………………………………………………………6
8。赵襄子饮酒……………………………………………………………7
9。沛公至咸阳……………………………………………………………8
………………………………………………………………8
……………………………………………………9
12。孔子见罗雀者…………………………………………………………10
13。教子……………………………………………………………………10
………………………………………………………11
……………………………………………………12
…………………………………………………………13
……………………………………………………………13
18。雪夜访戴………………………………………………………………14
………………………………………………………15
………………………………………………………15
21。七步诗…………………………………………………………………16
22。太宗罢朝………………………………………………………………16
……………………………………………………………17
24。临江之麋………………………………………………………………18
………………………………………………………………19
……………………………………………………………………19
27。名二子说………………………………………………………………20
……………………………………………………………21
29。伤仲永…………………………………………………………………22
30。盲人识日………………………………………………………………23
31。献曲求诗………………………………………………………………23
…………………………………………………………24
33。王猛为京兆尹…………………………………………………………25
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26
35。三镜……………………………………………………………………27
36。毛遂自荐………………………………………………………………27
……………………………………………………28
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29
……………………………………………………30
40。请君入瓮………………………………………………………………31
41。虹………………………………………………………………………31
42。陨石……………………………………………………………………32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2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33
……………………………………………………………33
45。猫 犬…………………………………………………………………34
……………………………………………………………34
47。说 虎…………………………………………………………………35
48。楚人养狙………………………………………………………………36
49。象 虎…………………………………………………………………37
50。李氏之鸠………………………………………………………………38
………………………………………………………………38
………………………………………………………………39
…………………………………………………………40
54。题画二则………………………………………………………………40
……………………………………………………………………41
………………………………………………………………………42
57。与四弟书………………………………………………………………43
58王冕……………………………………………………………………43
59。多多益善………………………………………………………………44
60。师旷论学………………………………………………………………45
61。叔敖杀蛇………………………………………………………………45
峡…………………………………………………………………46
63 。颜回好学………………………………………………………………46
《千字文》………………………………………………47
………………………………………………………………47
………………………………………………………………47
67。华佗治病 ………………………………………………………………47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3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4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原文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 )3.吾马良( )(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5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 )3.苟无岁( )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7。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一块儿灭亡。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6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 )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
3.今天下尽桀也( ) 4。不亡何待( )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
三、翻译
,而殊不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亡何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
原文 9。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2.以何为丞相( )(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
二、翻译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
原文 10。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 ) 2。项王则夜起( )
3.自为诗曰( ) ( )
二、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数阕,美人和之。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7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
导读: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
注释 :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患苦。诸“之乎”的合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孙叔敖蹴(c )然易容曰( ) ( ) 2.仆闻之( )
( ) 4.官大者,主恶(w )之( )
二、翻译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12。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注释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 ng):愚。败:祸乱,祸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大雀从黄口( ) 2。孔子顾谓弟子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惊以远害( )
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8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
原文 13。教子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性甚严正( ) 2.年逾四十( ) 3.少不如意( ) 4.揜藏文饰( )
二、翻译
,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石崇与王恺争豪①,,恺之甥也②,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③击之,,又以为疾④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⑤,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⑥.恺罔然自失.
导读:石崇,一个较高级的封建社会官员,竟富甲天下,试问钱从何来,不问自知。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武帝,不仅不管,反而帮助王恺与之斗富争豪,正如孟子所云“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注释 :①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和王恺争比豪富。石崇,宇季伦,西晋人,是当时最大的富豪。王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②武帝,恺之甥也: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武帝,晋开国君王司马炎。③如意:一种供赏玩之物。④疾:同“嫉”,嫉忌。⑤条干(g n)绝世:枝条树干世上少见.⑥如恺许比甚众: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 2.恺以示崇,崇视讫( )
3.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 4.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 )( )
二、翻译
1.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9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描写石崇与王恺争豪,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的方法。
原文 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