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4
文档名称: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doc

格式:doc   大小:655KB   页数:34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doc

上传人:知识徜徉土豆 2025/5/13 文件大小:6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4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
 
  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各专业本科生,人文学院、外语系各专业必修课、学校其他专业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
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内容异常丰富。我们既要对它的来龙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研读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要为学生开出有关书目,必要时在课堂上加以导读。此外,中国文化的众多要素,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留于生活之中的,所以,很有必要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文化遗址。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教学中,要在文化素质“内化”上下功夫,要在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上进行大胆探索,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四、教学重点
本课程整部教材分绪论、上编、中编、、中、下三编,共涉及十九章内容.
绪论部分重点介绍较有影响的有关“文化”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上编部分除介绍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外,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纵向的了解.
中编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主要门类和成就进行介绍,除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字和典籍、科学技术、教育、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内容进行了解和研究外,重点学习和研究哲学、文学、艺术。
下编部分,是从总体上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核心特点的概括,、基本精神、价值系统,另一方面要重点介绍中国传统向近代、现代的转变,着力探讨如何创新当代文化,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各章教学重点详见各章安排.
五、课时安排
绪论   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2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8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2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3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2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2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4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3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4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2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3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4
第十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价值观系统   4
第十六章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2
总学时 51
六、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与哲学、大学语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与经济类专业课程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课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了认识和把握文化问题思维方式上的基础,德育、美育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意蕴,经济类课程为学习本课程提供了众多材料。因此,本课程在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加以提练和深化,提高文化修养。
本课程和以上课程又有明显的分工,本课程主要是在学生已经获得的哲学及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各门课程提供的材料,着重学习文化常识,提高文化素质。
七、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及建议
可根据条件,适当安排1—-2次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如参与文化艺术节,观赏演出,参观展览等),使课堂教学上的理论讲授通过学生的文化艺术实践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八、本课程在书面练习方面的要求
 1.每章课后布置思考题(详见每章所附思考题).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2.主要作业形式:论文。一般安排三次,要求把学习的有关内容与个人的见解结合起来,并有理论上的深度。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绪     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范畴,、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述。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效果
 1.对“文"、“化"字义的解释要讲解充分.
 2.可设计些适合课堂上问答的问题,如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等,以测试学生对有关文化问题的了解程度。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绪  论
 
一、         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界说
 1.“文化”的字源学考察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养;人们的崇高与渺小,靠文化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究竟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看看 “文化"这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1)“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
这段文字说明,我们的祖先包牺氏重视观察自然与人类自身,从自然界与人类自身领悟道理,概括为“八卦"来通天地万物之神妙,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情状。这里主要是用“文”来表示动物身上的纹理。另外,《礼记·乐记》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都是指纹理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如成语“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在这些引申义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2)化:“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改易,二是生成,三是造化。主要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渐进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
(3)文、化:“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强调的是“以人文教化天下百姓”,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意。
西汉以后,“文”与“化”经常一块连用,后来渐渐凝固为一个词。但并未出现现代意义上人们常说的“文化"一词。按照古人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近代(五四前后)在译介西方有关语汇(拉丁文culture)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明"、“文化”等词,赋予新义,就产生了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文化”一词。不过中国的“文化”一词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而“文明”一词则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而且,文化和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的词,它们的相同之处::文化侧重人内在的精神层面,是由人类群体内部的精神积累而产生,比如说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包括生产力、政治制度等等,文明可以向外传播或被人接受,如近代欧美的工业文明。文明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并且有一些具体的特征把它们分为先进或落后,比如说生产力水平、,我们无法说那一个文化先进或那一个文化落后,这是特定社会群体内部自发产生的,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国度性。比如说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你如何区别它们谁更先进
2.文化的定义。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一词经历了一个渐次发展的过程。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1)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众多学科探究的对象,实际上发源于近代欧洲。西方语言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但此时的文化主要指栽培、种植的意义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涵义.
(2)自中世纪起,文化与今日的文化概念相当,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的本义指精神文化,即人文—-宗教文化,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精神和人文的指向,因此,各国对文化的理解稍有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
(3)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4)对文化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整理的是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他们于1952年发表了《文化的概念》,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指出: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关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含义:
据当今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自“五四”前后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几乎有260多条,教材上基本采用了冯天瑜先生的说法(教材3页)“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中国文化史断想》第17页)”.
 这里所说的主体是指人,客体是指自然。,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并与之相对立的自然,,在认识、改造自然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创造了文化,也改善了人类本身。比如说,一块粘土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类烧制,并且绘上图案,成了彩陶,,人类钻进去只是为了遮风避雨,繁衍后代,似乎这个山洞算不上有什么文化味。但一座建筑物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和建筑人员的精心施工,把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意境追求通过石头,木头和沙子体现出来了,那么这座建筑物就可称作体现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文化的定义:
由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文化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人化”是文化的哲学概括,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包括两方面.
其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其二是人类自身的进步。体质的发展,精神领域的丰富,文化逐步积累导致人类不断进步,文化的积累在某些方面是不可逆的。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一)广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称“大文化”。这一文化领域最简单的分法为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层.
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
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设计建筑物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筑思想。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所以说,,后是虚体,最终成为欺骗眼睛的艺术。
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我们把广义的文化它们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