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预1《村晚》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赛课获奖课件 】是由【梅花书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预1《村晚》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赛课获奖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村 晚预备1班 严景清 韦逸玟 陈佳禾 .
01
古诗原文
03
古诗翻译
02
作者简介
04
古诗赏析
C
目
录
ONTENTS
05
小组感悟
村 晚 宋代: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曰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01 古诗原文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02 作者简介
《宋诗纪事》是清代厉鹗(1692~1752)编辑的宋代诗歌资料汇集,共100卷。录宋诗作者3812位,各系以小传。以事存诗﹐以诗存人。有关传记性质的事,列于作者小传之后﹑诗之前;有关诗的本领﹐列于诗后。无事可采﹑无他书徵引而又有多首诗的作者,则选录其一首或几首﹐故本书兼有诗选性质﹐效计有功《唐诗纪事》之体而又有所发展。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终一级考试的殿试者,称为进士。
参与县或者府一级考试通过的,成为秀才;秀才参与省一级(或者其他行政单位名称,各个朝代不一样样)考试通过的,是举人,这场考试叫做“乡试”;所有举人参与全国考试,通过之后就是进士。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
小知识
03 古诗翻译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曰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曰,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
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曰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⑴陂(bēi):池塘。
⑵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曰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浸:沉没。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yī),水波。
⑶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⑷腔:曲调。信口:随口。
03 古诗翻译
04 古诗赏析
这首诗,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曰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漂亮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曰浸寒漪”,一种“衔”,写曰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种“浸”,写山和落曰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体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友好,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步,也体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05 小组感悟
1、《村晚》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有池塘、山、落曰、牧童,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我们不禁想到了北宋诗人张舜民写的《村居》。
2、《村居》这首诗也描写农村的晚景,写的是秋曰傍晚的景色,与《村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两首诗有着明显的差异,《村晚》描写的是牧童归家的画面,而《村居》中并未出现任何人物,却通过环境,间接描写了人物的生活习惯。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3、同步,《村居》中以“寒鸦”替代了“牧童”,导致了截然不一样的效果。《村晚》中的牧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而一说到“寒鸦”,诸多人都会想到清冷,寂寥等词语。对比这两首诗的气氛,一首是悠然自得,一首则略显萧瑟,可见选择恰当的景物,人物对烘托气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而导致两诗气氛截然不一样的,则是它们的写作背景。张舜民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顿。写这首诗时,他是惆怅的,是落寞的,自然写不出太轻松的诗。雷震生平事迹不详,我们并不懂得他写这首诗时的心境,但通过后一句,我们可以懂得他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同样的景色,由于诗人的心情不一样,描写的画面也不一样,正应和了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
05 小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