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9单元 第20讲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791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9单元 第20讲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zhimenshu 2025/5/15 文件大小:79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9单元 第20讲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9单元 第20讲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 】是由【zhimensh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2 第9单元 第20讲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认读导引】 
一个主题: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第20讲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从“末日来临”到“走出梦魇”——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依然存在。
(2)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造成商品供过于求。
②消费能力增长相对缓慢;农民购买力大大下降;垄断组织的兼并之风盛行,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3)催化剂: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的信贷消费造成了经济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矛盾。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崩盘。
3.特点
(1)范围最广。
(2)持续时间最长。
(3)危害最大。
(4)影响最深。
4.影响
(1)世界经济遭受严重损失,工业生产下降。工人失业,农民生活困苦。
(2)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
(3)德、意、日纷纷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胡佛政府仍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
(3)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2.措施
(1)财政金融
①通过《紧急银行法》,对全国银行进行整顿,并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以恢复银行信誉。
②取消金本位制,让美元贬值,实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
(2)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竞争法规”,还调整劳资关系,以缓和劳资矛盾。
(3)农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管理局,通过提供政府补贴、价格支持和信贷优惠等措施
,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救济:实行以工代赈为主,政府直接救济为辅的政策,如兴办公共工程。
(5)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障法案》,逐步引导美国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
3.实质:在保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由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的调整和改革。
4.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5.影响
(1)直接影响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②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
③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间接影响:缓和了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使美国避免由于经济危机而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3)深远影响
①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美、德、日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式
各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即国家干预经济,但具体而言,美国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缓解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恢复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而德、日则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即实行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探究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影响
史料一 笔者认为,1929-1933年大危机……在美国之所以特别严重是由于处于相对稳定时期,那些刺激生产迅速发展的因素已经消失;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的极盛时期已经结束,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造成的比例失调走向了反面;世界性危机和高关税保护政策使世界市场急剧缩小;严重的信贷危机使分期付款的办法开始失灵;农业的长期慢性危机又加深了工业危机;企业开工不足,大量失业的经常存在则使国内市场缩小;信用危机又进一步加重了工农业生产危机;更为重要的是胡佛政府在危机迅速蔓延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合时宜的自由放任哲学和不强化干预的政策。
——黄安年《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观述评》
史料二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思考] (1)史料一主要分析了导致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因素,作者特别强调了哪一因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史料二中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及根源。
[解读]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导致经济大危机出现和加剧的因素。解读史料一关键是注意分号的运用。史料一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了导致经济大危机的因素。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经济大危机的后果。解读时注意史料二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说明了当时人们生活非常困苦;第二层说明了当时工人大量失业。
[试答] (1)作者重点强调了“胡佛政府在危机迅速蔓延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合时宜的自由放任哲学和不强化干预的政策”。
(2)直接原因: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主要原因:社会的贫富悬殊造成社会购买力的下降;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造成市场繁荣假象,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与销售矛盾的激化。
(3)直接原因:人们醉心于股票投机活动,金融市场不稳,股市的崩盘成为大危机来临的信号。
(4)其他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政策失误,即“自由放任”政策的恶性发展。
以唯物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材料 从指导思想来看,新政改变了以往历届美国政府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用了至少600万无业人口,将他们投入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仅民政工程署在短短的时间就修建和改建了80万千米公路、4万所学校、1 000个机场。……在许多地方,那些工作的人们第一次领到工资后争先恐后地跑到商店,用自己赚到的钱购物。
——摘编自侯波、宁宵宵、贺梦禹《经济危机的国家疗法》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有何特点。从民生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提示】 特点: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作用: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
,政府投资扩大了内需,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1)政治机制上: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也使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进一步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社会生活中。
(2)经济体制上: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通过法律形式,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美国自此确立了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
(3)社会保障机制上: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权益。
(4)经济思想上: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凯恩斯主义学说被广泛运用。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20·蚌埠二模)当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狂涨之时,美国减少了向欧洲的投资,欧洲的经济立即就陷入危机之中,国际经济所赖以进行的资金循环也就中断了。该现象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B.欧洲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更严重
C.美国缺乏对经济危机的防范意识
D.经济危机弱化了经济全球化
A [根据“国际经济所赖以进行的资金循环也就中断了”的原因可知,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新的经济中心,故选A项;美国减少向欧洲的投资导致“欧洲的经济立即就陷入危机之中”不能表明欧洲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更严重,排除B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与美国缺乏防范意识关联不大,排除C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与应对,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经济的全球化,排除D项。]
2.1932年,一位观察家报道:“从南、北卡罗来纳起,一直扩展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人采摘。葡萄园里还有未摘的葡萄,橄榄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果实。”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美国企业中劳动力的缺乏
C.各国普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A [题干中的信息描述的是经济大危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美国生产的盲目扩张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引发经济大危机,当时美国总统胡佛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以致危机迟迟得不到化解,故选A项;经济危机造成大批的劳动力失业,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问题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无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
3.(2020·合肥一模)1933年,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一只脚踩的是闪电。蓝鹰运动旨在(  )
A.缓和种族矛盾 B.完善能源结构
C.复兴工业经济 D.消除劳资纠纷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期间凡是愿意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皆可悬挂蓝鹰标志,目的是推行公平竞争法规,这有利于工业经济的复兴,故选C项;悬挂蓝鹰标志表明企业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与缓和种族矛盾无关,排除A项;悬挂蓝鹰标志表明企业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与完善能源结构无关,排除B项;“消除”说法欠妥,排除D项。]
4.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这些做法(  )
A.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 B.推动了福利制度建设
C.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 D.证明了新政的可行性
C [由材料“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可知,政府出资鼓励人民参加各类工作,体现了以工代赈的思想的体现,故选C项;“实现充分就业”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该政策并不属于福利制度建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而非新政的可行性,排除D项。]
从大发展到大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背景
(1)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深刻教训。
(2)受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2.表现:大垄断集团和国家政权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国家政权深深介入到经济的各个层面。
3.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和阶级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高速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期”。
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解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二、“福利国家”的出现
1.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
2.特点
(1)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2)种类:主要包括医疗、失业、工伤、养老保险、住房和教育保障等。
3.实质:“福利国家”制度是由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4.评价
(1)积极性:在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
(2)局限性:会导致政府开支的扩大,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正确认识“福利国家”的利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刺激国内消费,但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1.原因:新科技革命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快速增长。
2.表现
(1)产业结构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②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起,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迅猛发展。
(2)就业结构:从事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的人数不断增加。
3.趋势:经济结构日益趋向服务化、高技术化。
图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料一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史料二 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
——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思考] (1)指出史料一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
[解读] (1)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说明凯恩斯认为政府需要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去纠正自由主义的弱点,以实现经济的最大发展。
(2)史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应对经济发展模式须进行重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