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魏晋南北朝美术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赛课获奖课件 】是由【书犹药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魏晋南北朝美术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赛课获奖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 国 美 术 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一节 绘画艺术
1
第二节 画学论著
2
第三节 书法艺术及书法理论
3
第四节 佛教壁画
4
中 国 美 术 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五节 佛教建筑
5
小 结
6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时 代 简 介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西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西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但晋武帝死后很快,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西元3,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称东晋。西元4,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国,自西元3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西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合计有成汉、夏、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 、西凉、南凉、北凉等十六国。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於西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原因,却导致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西元534年分裂 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西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期者。
东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於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西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西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北齐,西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於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於长安,史称北周。
时 代 简 介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时 代 简 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史上一种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均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并成为显学,实质上是自战国、秦汉以来多种哲学思想对世界本质探求的继续和深入。通过战国秦汉以来的哲学思辩,中国的思维模式已实际上成为一种无本体终极的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昌盛,除了动乱时代人之心灵慰济的需要,此外也是玄学思维模式作用的必然成果。玄学的“有”“无”之间的思维模式从原理上消除了不一样思想、不一样哲学之间身份认同上的障碍——“万物皆自有无之间”。
曹不兴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一节 绘画艺术
1
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传说他画屏风是落墨为蝇,使孙权误以为真,阐明他具有一定的体现力和能力。
曹不兴是文献记载中著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佛教在东汉时候传入中国,但重要在中原地区,到三国时,由僧人支谦和康僧会先后传入江南。相传康僧会远游至吴,孙权为之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便据以绘之,由此,佛像便盛传天下。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早的作品,曹不兴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像画家。三国时期的绘画,因政治动乱、社会混乱而没有获得更大的成就。绘画内容在此时亦是由礼教宣传过渡到宗教宣传的时期。画家也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曹不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画家渐渐多了起来。其画人物衣服布纹疏朗,有“曹衣出水”之称。
《山溪雨霁图》
卫协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一节 绘画艺术
1
西晋画家,他的创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謝赫评价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秒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顾恺之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一节 绘画艺术
1
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初期的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绘画重视体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同步他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模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线条以连绵不停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同样。顾恺之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顾恺之-女史箴图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一节 绘画艺术
1
顾恺之-女史箴图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一节 绘画艺术
1
【名称】:女史箴图【类别】:字画【年代】:东晋【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文物现实状况】: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简介】: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长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此图根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重视人物神态的体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