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经典唐诗读后感(精选35篇) 】是由【毛毛雨】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经典唐诗读后感(精选35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经典唐诗读后感(精选35篇)
经典唐诗读后感 篇1
“诗人是人间最孤寂者”。唐诗似来,撩起了时代的面纱。
248页纸张,47位诗人,夏昆笔下的种种都展现出真实生命的敞亮,一声钟声,对他最好的回应。提起张继,无数人顺嘴背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不可否认,留下的总共也就三十余首,《枫桥夜泊》从中脱颖而出,素称人间精品。这声钟,敲不醒装睡的人,却带来一句千年的呼唤。
钟,侧耳倾听,鸣中自有定数。闭上眼,夕阳辽远,默默诵出这名句,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勾画在眼前。他些许忧郁着,连史书都没有完整的身份介绍,不自雕饰,眼神沿转着祖国大好河山,自然也是孤独的。作为一名并不合格的“京漂儿”,在京城混了个一年半载的诗人,无官职,无妻儿,不屑于巴结权贵,只一身超然狂傲。就这样,他与寒山寺来了场美丽的邂逅,笑着饮着,挥一句感发人心灵深处的'字字。这位“谜”一样的男子,可能万万没想到在一千二百年之后会有自己的姓名,流传于世。因为一首《枫桥夜泊》,从此让他和寒山寺,和枫桥,和苏州,再也分不开了,就此张继生命之中一朵孤独并绚丽的花朵盛开了,盛开在大唐,盛开在当今。
不知何时,寺院的晨钟暮鼓为钟声赋予了更新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是来不及传递的一种声音,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张继到底考中了没?”在看《中国诗词大会》时注意过,北大女博士陈更也拜倒在这道题上,让人遗憾。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位进士,过程并无大大记载,让人记住他,无恐也就一首诗,又让人犯难似乎也是无大惊之举。也好,也让这位理工科女博士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四次《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经历,从容淡定,富有感情地诵出一句句唐诗宋词,这无疑是她个人一场场表演赛罢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得冠军,对她最好的肯定。她是在对手眼中的“神”,但若是非要用一句话形容一下陈更,挺接地气的,碰到会的题,王者风范,是我们每一个人,碰到不会的题,猜,猜对了,会庆幸,是我们每一个人;猜错了,会懊恼,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是她让我觉得,诗词是凡人的东西,离我们很近很近。
张继,一夜无眠,给了我们一个千年不倦的吟诵。他在大唐诗坛上只是一闪而过,但留下许多遐想空间。陈更,快,快到白白丢分,从来手握命运而从不等待判决,又是多少人的女神啊。
一声钟,听得见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历史故事,模糊中清楚晓得真正有人在爱唐诗宋词。这不正是唐诗中的孤独之花,这世界的灵魂飞扬。
经典唐诗读后感 篇2
小时候听到这么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既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千锤百炼的不朽硕果,更是愉悦我们精神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源泉。唐诗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上至鬓鬓老者,下到黄发孩提,基本都能达到耳熟能详的境界。《唐诗三百首》有很多版本,但其内容都是包罗万象,尽涵人生百态,世间冷暖,品味一首首唐诗,我们彷佛进入了一个浩瀚无边的天地,不断领略着人生的真谛,我们本一贫如洗的精神世界不断接受着冲击,在洗礼中得到充实。
读《唐诗三百首》里的每一首诗,彷佛都是在阅读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从充满诗情画意的字里行间里我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朋友情、母子情、思乡情、爱国情以及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亦或是豪情壮志的抒怀。下面摘录一些人们朗朗上口的语句回味一番。
——朋友情。每每读到李白的《赠汪伦》,我的内心都会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种天真自然,全无矫饰的朋友情谊所触及,朋友间的离别虽苦,但有了你依依不舍的送别,有了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慰,我一定会怀揣着这份深情厚意,昂首前行,虽有丝丝不舍,但内心不在茫然。正是书中的教导,使我明白: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之情是多么难能可贵,而自己触手可及朋友是多么值得珍惜。
——母子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每每读到孟郊的《游子吟》时,我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母亲,,在妈妈给你打点的行装里,在妈妈给你的电话中,充满着妈妈多少揪心的泪、多少美好的祝福。回想一下,我们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茁壮成长到成家立业,哪一刻哪一时都离不开母亲的哺育、照料和叮嘱。当我们生病时,她日日夜夜,精心守候,求医问药,忧心如焚;当我们犯错时,她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不厌其烦,深怕我们受到一丁点委屈。随着我们不食不语,母亲也懒言少饭。而我们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会令母亲眉舒目展、喜形于色。再想一想,就算不懂事的我们顶撞过她、伤害过她,而母亲对我们的爱始终不变。正是书中的教导,使我铭记:要做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懂事的儿子回报母亲和所有亲人的大爱。
——思乡情。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经典唐诗读后感 篇3
还记得几百年前有一个这样的朝代,它经济发达,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昌盛。唐诗就是在这样的年代被创造出来的,绘尽了盛唐繁华色。
唐时“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诗歌能够作为博取功名的工具,也能成为筹光交错的闲谈之语。
且听风雨几许,看一半往事入斜阳。手不释卷,几盏昏灯,几杯薄酒,一弯明月,一曲歌,一枝柳都被唐诗勾勒的美的醉人,远不止这些,那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的夜里,。
《长安古意》里大街小巷的繁忙,帝都的壮丽辉煌,市井倡家的轻歌曼舞,其繁华浓艳的景象被渲染到了极致。而这背后对豪门贵族骄奢淫逸的讽刺,对当时社会腐败、堕落,黑暗的刻画。也难怪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这不是一场美丽的热闹,但这癫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得后世知己如此,想必千年前的卢照邻也不负写下此篇的心意吧。
唐诗里不得不提的李白,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从小时候就开始背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如今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浪漫,他的放荡不羁全部都挥洒在这盛唐的诗篇中。他永远活得像个孩子,永远的举酒畅饮,而后“诱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还有王右丞,王维。被人熟知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别忘了“渭城朝雨绝尘”中送别的他;唱着“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只。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他。王维登得朝廷,下得尘世。可谓“庙堂有梦,江湖有酒。”我穿越千年愿与其共饮月色,赏木未芙蓉花。
晚唐不复繁荣鼎盛,潘镇割据,战乱四起,昏君当政。唐朝似乎一夜之间便损了容颜,凋了花瓣,徒留满腔悲愤与无奈给杜甫。杜甫一生沉痛于山河破碎中。不管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痛,还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愤恨与同情,亦或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都与国之沉浮相关。他这一生,看过繁华,遇过落魄,唯一念念不忘的就是他的国,他的家。
唐朝啊,依照浮生梦,少不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少不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李商隐。他们的名字一一在我眼前浮现,他们的一生或平凡,或坎坷,或荣华,或潦倒,但这都不碍于他们的才华横溢。
温酒一杯浅唱,美梦一场隔世。我恍若看到那初唐的清新,而后便是中唐的繁盛,再就是令人悲凉的晚唐。那个朝代,男儿风流倜傥,女子恣意娇美,不管是胸怀大志还是纸醉金迷,都陶醉其中。再回长安酒意里,唯愿梦不醒,再读大唐梦。唐诗三百首,歌尽天下繁华梦。
经典唐诗读后感 篇4
戚继光曾说过:养性莫若修身,至乐无如读书。读书的乐趣的确无法言喻,读唐诗的快感更是相逢恨晚。
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千百年中华成长的道路,凝结着斩不断的中华情。它,或高蹈于世,寄托遥深;或引导潮流,朝气蓬勃。
梦回唐朝,细细倾听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千古绝唱,领略他们的胸襟睿智;极目远眺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经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策马回眸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颠峰巨作,情陷硝烟弥漫的乡愁战恨……唐代诗人恒河沙数,多少次让诗国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多少次让读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多少次让国魂的长河一石激起千层浪!
梦随李白,仰头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侧耳忽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俯首长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蔑视权贵,他飘逸张扬的个性,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无不使我叹服、使我钦佩,无不使历史铭记、使历史绽放!
梦随杜甫,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战事连连缭乱了骚人的心,国事茫茫碾碎了骚人的心。在失陷的长安,他泫然疾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潸然长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黯然悲书“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梦随白居易,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年华。他毫不讳言,对黑暗的现实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正表达了他满腔的愤怒吗?“麒麟作脯龙为醢,何必泥中曳尾鱼”不正表达了他对朝廷明争暗斗的不屑吗?“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不正表达了他对宦官奢靡生活的鞭挞吗?……
梦随王维……
梦随李商隐……
一曲曲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音调,一句句情真意切、言简意赅的韵律,使曾经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无不历历在目,跃然纸上,使或轻松愉快,或愤懑无奈萦绕于胸。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唐诗选》让唐诗重现勃勃生机,让中华情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下去。
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犹如梦回唐朝。
经典唐诗读后感 篇5
孔老夫子言:“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吟诗作对,一般都是文人墨客的表达交流的寄托所在。《唐诗三百首》,名头之高妇孺皆知,灵动拗口的唐诗,悠悠一千多年的传唱,已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艰涩。泰半久远,我借光阴为引线,在若隐若现的记忆中寻觅那唐代性格各异、出色出众的才人们,花香漠漠落花盈盈。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他独自漫游山中,心里十分清静,放下繁杂的思虑,让奔腾的'念头停歇下来,任它随清流远去。意识得到控制,整个天地入眼清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的他,应是受了现实很深的冲击,带着强烈的失落心意归隐山中。产生这种见解实则是基于先入之见构成的无意识的强加,认定一个人的归隐总包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遗憾。
我认为,终其一生,李白都是个进取入世的人不会轻易失望失落,他有自在悠然的内心,磅礴的才华和见识。野心催逼他,于是促使他施展其才,就像不能阻止大鹏去展翅遨游九天外,同样不能勉强李白只能看到脚下的一块地方。
他是个精彩的人,善于发现身边的完美,无论是楼前的流水,怀中的美酒,还是窗前的明月光,入他眼来都别有意趣,他有世人无法企及的才华,哪怕最平常景物,经由他描摹,亦会动人心弦。
里边医生都无法进入政治的漩涡中,有太多人为他抱怨不公,可这样的结局对一个天性浪漫的伟大诗人而言,委实是最好的结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他生在晚唐,错过了最繁华荣胜的时期,又身处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钟,终身潦倒,郁郁不得志。当时唐朝式微,正逐步走向没落,可是除了咏史诗外,李商隐诗绮丽之处,丝毫不露末世悲凉之意,倒是颇有开元遗风。能不让自身遭遇霸占思想的人是可敬的。唐诗浩如烟海,李白杜甫双马横绝,其余众人峰峦叠嶂,各有拥趸。情势则是李商隐当之无愧独占鳌头。进而放眼晚唐诗人,仍似李商隐的成就为翘首。
李商隐以感情诗称著于世,我想这与他的情感经历是分不开的。不然,如何能隔了千年,依旧扣人心弦他以往有一段影响了他一生的初恋。他与宋华阳的恋情最终以杯具收场,是李商隐的心结所在,也是他的感情。
经典唐诗读后感 篇6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诗集,在我们小的时候老师都要求背过,尤其是白居易和李白,杜甫的诗词更是让人们回味无穷,这一作为中华传统优秀经典文学作品,有这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我读后有感而发,想要分享一下读后之感。
在唐朝近三百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在唐代诗歌最多可以达到5万余首,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导致许多文学作品大量丢失,最后保留下来的唐诗不过300余首,《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这311首作品中代表作家主要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等文学大家为主,如果我们谈到李白,这位人人皆知的伟大诗人,仙道,意气凌然,尤其在读了他写的诗后,更是有一种苍穹豪迈之感,他的诗作格主要是浪漫主义,清新脱俗,大气豪迈为主,这与他的历史背景有这很重要的关系,比如“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种体现作者豪迈之情,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不舍留念之感,总之对于爱好旅游,喜欢当官来完成自己一生所愿,却只能在后期颠沛流离的李白来说,她的文学情感诗复杂的,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这很重要的关系,谈到李白就不得不提到杜甫,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杜甫这一生更是悲惨,仕途不得志,在后期的安史之乱中也备受折磨,所以说杜甫它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最后在饥寒交迫中颠沛流离,病死饿死,下场比较悲惨,比如像杜甫的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思乡和忧国之感,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伤感与哀叹之情。也有“何时眼前突先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可怜天下和他一样的世人也能住上好的屋子,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他的一生写满了悲伤,但却一直忧中表达的`情感有些许相似,最后再来说说白居易,他给我的感觉是写的大部分诗可以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一定的批判,就比如观刈中看到一位老妇人抱这孩子在田中捡穗吃,而自己不需要劳累就可以获得粮,令他自己感到惭愧,并且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人劳动不过所交的税,可他也是位为人着想的伟大诗人,并且他的诗作很通俗易懂,也给人看,也容易和百姓形成共鸣。
唐代的诗人有很多,但是以上三人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诗人之所以写诗,其一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多为一些抑郁不得志的情感,其二为了替天下百姓表达生活困苦,对朝廷制度的不满,唐诗三百首中正是表达的这些情感正如以上举例,其实不仅仅是唐诗,任何朝代的诗歌都可以表达出这些情感,我们应该去阅读这些传统经典文学去体会去感受古代人的情感以前人之鉴不断完善自己。
经典唐诗读后感 篇7
岁月如梭,历史的痕迹湮灭成沙。唯有一代代传承的唐诗,深藏着作者曾冬不一样的阐释,在寻找专属于自己的那一缕缕芬芳,历经千年却历历在目。
树梢落红
指尖轻轻捻开一页又一页……又是一个春天,阳光轻轻的把手伸进了大地的衣襟,一股暖流直通下去,唤醒了冰冷的大地。清澈的泉水一起一落,不紧不慢地踱上岸边,却又侧身一躺,睡进了期待已久的梦乡。那股瘦鱼似的水流进了最深处,又卯了劲地往上窜。直到走完这么一通,又回到紧抓住地面的树干不松劲。渔人滑动木制的双桨,打破明镜似的湖面。我在山中寻找着渺小的旅人,这又是谁的佳作?鸟儿抖尽羽毛上的露水,躺进云霄织成的软床。忽然一惊,以为是山头树梢沾染了艳丽的晚霞,仔细分辨才发现是几朵面庞红盈盈的桃花苞,粉色的裙子包住淡黄的小脚,伸出头,害羞地抿了抿嘴。
雨过花落
合紧书,一张一张的纸已不再紧紧贴合。虽已读过数遍,但每翻开一页都有一种独特的芬芳。推开吱呀作响的柴门,一股湿冷的空气卷着若有若无的花香,织成一条薄薄的丝巾,系在了我的脖颈上。脚尖踏着青石板的地面,昨晚下过的雨水立马扒住不放。每走一步,都像在湖面投掷下一块细小的碎石,激起圈圈涟漪。看着满地凋零的桃花,不再娇嫩的花瓣,骨子里的傲气却依然难掩。就像那富人家中的小姐,就算是家族衰败,也不甘于低头度日,心中却不是悲伤,而是一种释怀。唐诗中不懂的深奥,也被巧妙地赋予在了现实的生活中。情愁、乡愁,缕缕愁丝渗进了这本蕴含千古的'书……
风吹花满天
再次翻开,已不是人读书,而是书读人。从最后一页钻出,已不再是锦绣山河的一角。将每块破碎的拼图拼起,搭起一幅幅完美的历史画作……青山角上点缀着小小的亭子,一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撕破天空刚刚缝补好的宁静。不知从哪儿奔来的风,揣起一把枯萎的桃花,又玩笑似的随意挥洒了。不远处的石块上卧着的人正疑惑着,明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随手拾起摔在地上的桃花,沁一口残余的芬香,又闭嘴不语了。风放肆了,大把大把的玩弄着无力的粉桃,它们交织着,缠绕着,奏出绝美的乐曲,催睡那疲惫的大地。第二天早晨,家户庭院中的那人感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或许这次分别,留给这本书的依旧只有尘埃。
见花开,不像孩童欢喜;见花落,不似黛玉悲伤。淡泊的心态,能赢过世间百态。只见花开花又落,不见风吹花满天。历史的定论并不只属于开端与结尾,那曾经繁花满天的故事,才是我们真正要去探求的过往。唐诗素描,把唐诗画了一遍又一遍……
经典唐诗读后感 篇8
选了很多关于唐诗的作品,出于种种的原因,最终还是选取了自己最熟悉的这部作品,也就是《唐诗三百首》。
在我们国家,我想就应没几个人不明白它,也就是说它已经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诗人,比如我们从小学时就比较熟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还有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等。当然此外也有很多相对不出名的诗人,就是所有的这些诗人,使得我们历史上的唐朝成为诗的鼎盛时期,也有了这天人人称道的唐诗。
从小我们就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在一进入校园就接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杜甫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相信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以前的我还以为《唐诗三百首》真的只有三百首,其实并非如此。
《唐诗三百首》一书的命名,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有着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义。它一共分为8卷,入选诗篇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于个体之后。说三百首,其实只是个概数,实际上书中一共收录了310篇诗作,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理解潜力较弱的少儿,因此该书借鉴了《千家诗》易于背诵的特点,因此不一样年龄阶段的人都能理解。我想这也是它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