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发颐医学知识专题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发颐医学知识专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发颐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第1页
发颐
[定义]:指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发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化脓性腮腺炎。
[特点] :
(1)病史:发于热病后期。(2)症状:一侧颐颌部肿胀疼痛 ,张口受限。
(3)全身症状显著,重者或发生内陷。
[病因病机]
外因:外感风寒风温之邪,或热病后遗毒于内。
内因:肝郁化火、饮食伤脾胃湿热内生
病机:火邪不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经,气血凝滞而成。
[诊疗]
1、临床表现:
(1)多发于成年人;尤见于伤寒、温病或大手术后或体质虚弱者。多为单发。
(2)主要症状:
初起:局部疼痛,担心感,轻肿,张口困难,——继肿胀渐显并延及耳前后,压迫局部可在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有粘稠分泌物溢出,或口眼窝斜
中期:7~10天,疼痛加重,跳痛,色红,肿胀甚,可涉及同侧眼、颊、颈部。压痛显著 ,波动感,导管开口处有混浊黄稠脓性分泌物溢出,二周肿块
中央微红而热,波动感,伴有高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溃后期:脓出黄稠,红肿热痛渐轻,全身症状渐减。
若不及时切开,可在颐颌部皮肤或口腔粘膜处溃破,脓出臭秽。
全身症:初轻寒热,严重时可高热,口渴纳呆,便秘等。
发颐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第2页
发颐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第3页
预后:可转为慢性;若体虚或失调治可肿漫及咽喉见痰涌气塞,汤水难下,神昏等致内陷。
2试验室检验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判别诊疗]
1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见于儿童,有接触史,多为双侧发病,色白濡肿,酸多少痛,不会化脓
2颈痈:颈部颌下一侧,可化脓,但无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红肿。
[治疗]
辨症论治:
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急性早期。
治法: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
②毒盛酿脓证:成脓期。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普济消毒饮加透脓散。
③热毒内陷证:重症并内陷。
治法:清营解毒,化痰泄热,养阴生津——清营汤合字宫牛黄丸加
④余毒未清证:慢性者
治法:清脾泄热,化瘀散结——经验方:夏枯草、连翘、黄芩、生山栀、金银花、玄参、莪术、鲜芦根。
发颐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第4页
(2)外治
①早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膏。
②成脓:及早切开排脓
③收口期: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口腔粘膜处出脓处用青吹口散外搽;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预防及护理]
1、休息:有全身症者注意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降低局部活动。
2、清洁卫生,热病后大手术后,注意卫生,经惯用板兰根煎汤或盐水漱口。
3、饮食:禁忌与发物,加强营养。
4、调畅大便,病久重复发作者,可作腮腺部按摩。
发颐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第5页
丹毒
[定义]:指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急性感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命名: 抱头火丹—头面部
内发丹毒—躯干部
流火——小腿部
赤游丹——新生儿
[特点] :
(1)部位:以下肢多见,头面次之,腰腹部。
(2)全身症状:起病突然,伴恶寒发烧。
(3)局部症状:皮肤突然变赤,色如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快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步痊愈,但易复发。
[病因病机]
外因:外感风毒邪。与部位相关。
诱因:肌肤破损染毒。
内因:素体血分有热,肝郁化火、心火炽盛,饮食伤脾胃湿热内生
病机: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搏结,郁阻肌肤而发。
[诊疗]
1、临床表现:
(1)部位:以下肢多见,头面次之。
(2)病史:多有皮肤或粘膜破损。
发颐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第6页
(3)全身症:发病急骤,初先有恶寒发烧,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苔薄黄,舌质红,脉洪数等。
(4)局产症状:
初起:局部皮肤见小片红斑,快速蔓延成大片鲜红,边界清楚,略高出平面,压之皮肤红色减退,手起即复,(重者色紫不退)
中期:5~6天后,消退,色渐转暗红及棕黄色,脱屑而愈。(重者伴紫癜、瘀点水疱血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或边发展边消退。
(5)附近杏核肿大,疼痛。
预后:①普通良好,②发于下肢者易重复发作,皮肤粗厚肿,象皮腿。③逆证,红肿由四面或头面向胸腹部蔓延者;新生儿及老年体虚者易邪毒内攻。
2、试验室检验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判别诊疗]
1发:局部红肿中央显著色深,四面淡,边界不清,胀痛呈连续性,化脓时跳痛,多坏死腐烂,不重复。
2类丹毒:多发于手部,猪鱼虾等刺伤史,红斑范围小,症状轻,无全身症状。
3接触性皮炎:有过敏史,皮损以红肿、水疱、丘疹为主,伴灼热瘙痒,多无疼痛,无全身症状。
发颐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第7页
[治疗]
辨症论治:
内治: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主法。分部位、病因论治。
①风热毒蕴证:发于头面者。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
②肝脾湿火证:发于胸腹腰胯者。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③湿热毒蕴证:下肢者。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解渗湿汤加减
④胎火蕴毒证:新生儿者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2)外治
①外敷法:可外敷金黄散、玉露散,以冷开水或二花露调敷。50%硫酸镁湿敷。
②砭镰法:用于下肢丹毒。
③成脓:在坏死处作小切口引流,掺九一丹药线引流,外盖红油膏
[预防及护理]
1、休息:注意卧床休息,发于下肢者应抬高患肢。
2、预防:主动治疗肌肤破损、足癣等。
3、饮食:禁忌与发物,加强营养。
4、多走多站或劳累后易复发,应注意休息。
发颐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第8页
无头疽
[定义]:指发于骨与关节间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初起无头故名之。相当于西医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特点] :
(1)好发于儿童,发病急骤,初起无头,发无定处。
(2)局部症:病位较深,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发于四肢长骨者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
中医文件中无头疽范围广,如脱疽、腋疽,乳疽等不属于本节内容。本节选取常见附骨疽、环跳疽为经典病例。
附骨疽
[定义]:是一个毒气深沉、附着于骨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急慢性化脓性骨 髓炎。
[特点] :
(1)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四肢长骨。
(2)局部症: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损伤筋骨。
(3)命名:大腿外—附骨疽;大腿内侧—咬骨疽;手足膊——多骨疽;股胫部——股胫疽。
[病因病机]
1、诱因­­—余毒:周围病灶疮(直接蔓延)疖疔、有头且疽等,或(血源性)伤寒、天花、麻疹、猩红热等病后余毒未清,湿热壅盛,流窜入里。
2、外因—外伤(开放性骨折):外来伤害如骨折,筋骨损伤,复感外邪,瘀血化热,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滞塞、凝滞筋骨。
3、内因—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发颐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第9页
西医:(1)感染路径;(2)致病菌;(3)病理特点:①骨质破坏、坏死与新骨生成并存,骨;②骨血供;③骨包壳(4)慢性病理基础;骨性死腔,感染不能消除。
[诊疗]
1、临床表现:
(1)发病情况:①多见于儿童,尤以10岁内小儿多见。②部位:多发于四肢骨干,以胫骨最多见,股骨次之。③诱因:多有显著化脓性病灶存在,或有外伤、感受外邪等诱发原因
(2)主要症状:
①先有全身症:起病急骤,先有全身不适,寒战,继而高热,口干溲赤;成脓期连续高热不退。
②局部症状:
初起:患肢连续剧痛,疼痛彻骨,1~2日内不能活动,然后出现皮肤微红,微热,胖肿,骨胀显著 ,(若在大腿 部则红肿不易发觉,但用手指深压
皮肤可见凹陷),病变骨端有深压痛和纵轴叩击痛。
成脓期:约3~4周,局部赤红,胖肿,骨胀显著,全身症重。
溃后期;脓出初多稠厚,渐转稀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而形成窦 道。
(3)预后:①窦道;②慢性;③损骨;④内陷
发颐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