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含答案].doc

格式:doc   大小:66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含答案].doc

上传人:【笑】平淡 2025/5/14 文件大小: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含答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含答案] 】是由【【笑】平淡】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卷[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 / 27
宁波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巫史同工”是史前工匠文化的重要特征。史前匠人以虔诚的宗教信仰谱写了一部巫史文明,他们敬畏自然与神灵,用制器尚象的朴素理念为人类早期的器物生产提供造物原则,通过泥土和火焰的碰撞创烧了史前陶器,并创造了史前石器、玉器、漆器等史前巫史文化标识。他们用朴素的线条与符号,对自然、物象与宇宙进行原始表达,记录下人类童年时代的梦幻与精彩,形成了中华工匠的初始精神品格。
古人很早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正”为王室官职,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坚守正义、守正为公、守正为民。早期中华匠人心系百姓,持中守正,以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品格。
周代六官体系中,工官之冬官乃为司空。“司空”的概念语义场包含了“冬藏”与“闭空”的双重含义。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达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要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
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少府”概念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它不仅有较强的中央集权性质或政府权力的语义内涵,还体现在国家对工官的政治立场以及民本态度。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勇于创造、敢于创新,开创了汉代工匠文化的新定向,诞生了后世近乎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类,演绎出较为齐备的工匠文化体系性结构、要素和内容,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
至隋文帝时期,汉代“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工官体系的“少府”亦被“工部”取代。隋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已然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中华工匠精神。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唐镜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神采与光芒,唐物的定名及其意指也蕴含丰富的时代体征与社会信息。唐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品格使得工匠文化走向历史新高,标定唐代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等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
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转型时代的新精神品格与风尚。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等得到发明或应用,“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梦溪笔谈》面世,还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宋代工匠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和职业敬畏等方面表现出工匠精神品格的新气象。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然朝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2 / 27
明清时期,在工部制度的推动下,中华工匠精神出现了垂范后世的品格典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伴随明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工匠制度的不断调整,工匠群体的处境也在不断变化与调适。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诞生了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的创造及其作品展示出明代工匠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或者说,在明代,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
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大力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出现了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秉持家国情怀,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科学精神品格。
(摘编自潘天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华工匠精神品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工匠官职的命名方式决定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正”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坚守正义、守正为公、守正为民。
B. 汉代的“少府”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反映出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管辖范围也较“司空”更为广泛,体现出国家对工匠的重视。
C. 唐代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的工匠精神离不开国家制度的涵养与推动,也与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密不可分。
D. 宋代工匠创新精神不如前朝,但他们凭借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职业敬畏等方面的优越表现,不断推动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前工匠运用“制器尚象”的理念,以朴素的线条与符号,对自然、物象与宇宙进行原始表达,记录人类童年时代的梦幻与精彩。
B. 作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司空、少府等职能部门的设立,为中华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促进了中华匠人的民本精神品格的形成。
C. 明代诞生了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引领日常化和人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其作品展示出了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
D. 从明清两朝中华工匠精神出现垂范后世的品格典范中可以看出,文人或者思想家的大力提倡固然重要,工匠们的创新实践与自觉追求也功不可没。
3 / 27
3. 理性精神是宋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特点。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宋代诗文富有理趣”依据的一项是( )
A. 苏轼在《赤壁赋》中泛舟夜游赤壁,无拘无束,超然独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B.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处的庸俗情趣可贵。
D. 杨万里《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阻力再大,小溪终会势不可挡地涌出前村。
4. 简要概括历史上中华工匠精神品格的主要内涵。
5. 本文在组织材料时,既有整体纵向逻辑顺序,也有局部内在的思维结构,请对之加以分析。
【答案】1. C2. C
3. A4. ①在制器尚象中发轫的中华工匠的守正精神;②在制度涵养中铸造的民本精神;③在人文情怀与精神至善中冶炼出的人文精神;④在崇尚科学与求真务实中淬炼出的科学精神。
5. ①整体上,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②局部内,结合工匠管理制度的演变来阐释 ③局部内,评述结合,阐述事实后加以分析。 ④材料间,注重脉络延续与历史传承。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古代工匠官职的命名方式决定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错。原文指出,“古人很早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可见,是“正”的内涵与行为显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
B.“管辖范围也较‘司空’更为广泛”错,原文提到“少府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并不涉及与前朝管辖范围大小的比较。
D.“宋代工匠创新精神不如前朝”错,原文“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他们引领日常化和人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理解错误,原文提到他们“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是社会的发展趋势与需要在前,他们的跟随与适应在后。
故选C。
5 / 27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没有体现“理趣”,不能作为“宋代诗文富有理趣”的依据。
其他三项或体现作为臣子的思想理念,或表达对爱情的看法,或体现冲破阻力的精神,都体现宋代诗文的理性精神。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正’为王室官职,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坚守正义、守正为公、守正为民。早期中华匠人心系百姓,持中守正,以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品格”可知,在制器尚象中发轫的中华工匠的守正精神;
②由“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可知,在制度涵养中铸造的民本精神;
③由“在明代,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可知,在人文情怀与精神至善中冶炼出的人文精神;
④由“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出现了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秉持家国情怀,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科学精神品格”可知,在崇尚科学与求真务实中淬炼出的科学精神。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整体上,由“‘巫史同工’是史前工匠文化的重要特征”“周代六官体系中……”“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至隋文帝时期……”“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至明清之际……”可知,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
②局部内,第二段介绍“正”为王室官职,管理工匠;第三段介绍周代的“司空”的内涵;第四段介绍汉代改“司空”为“少府”,介绍其管理具体范畴及对工匠精神的影响;第五段介绍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工部”等。可见是边介绍工匠管理制度的演变边说明工匠精神的不断丰富。
③局部内,评述结合,阐述事实后加以分析。如第五段,介绍隋朝和唐朝的制度和物品等之后,作者进行了评论“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等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第六段介绍宋代的创新精神,列举了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梦溪笔谈》等之后,作者评论“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然朝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5 / 27
④材料间,注重脉络延续与历史传承。如“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至隋文帝时期,汉代‘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通过制度的变化体现延续与传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娟
去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发动群众搞土改试点工作。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她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宁静的妇女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
当晚我就睡在来全家。“女同志,”来全嫂轻轻地说话了,并且还朝我身边挨了挨,“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对!”她似乎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疑难。看得出来,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她说她娘叫她收黎子。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念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
转天晚上,她拉住我膀子又问了:“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关心土改,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我兴奋起来,一把抓着她的胳膊说:“收黎子,你敢不敢分地主的地?”她却仍是那样安静,笑了笑说:“这……我不当家。”我对这位端坐炕上的收黎子不禁又气又爱。
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会议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她这轻声细语的一句话,竟比刚才来全拍桌子大喊更出人的意外,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起停了下来。收黎子的嘴唇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还给地主的狗拖。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
在丈量土地、分户插标签的时候,来全抱了儿子小全,在分给他的土地上撒欢打滚,收黎子噙了眼泪,只是一味地笑。
6 / 27
走的那天,收黎子拿起事前准备好的一卷高粱饼子,放在我手里说:“等明年,咱们的麦子起了身,磨了白面等你。”
部队天天行军,大片大片的土地从我们脚下伸展开去。地里的庄稼苍黄了,成熟了。那大片大片的土地,又落下麦种。麦种具有穿山之力,它不畏严寒,不畏风霜,在土里渐渐地发芽了,出苗了,然后绿茵茵地满铺在黑土上。
四八年的春上,麦子才一拃高,我又第二次来到了严庄。我在来全原来的屋基角落上,一个临时搭起来的茅草地庵子里看到了收黎子。她稍稍黑瘦了一些,眼睛显得大了。她瞅着灯光,慢慢地说着,使我如同跟她一起经历了那一刻钟。
焦黑的严庄在冒烟,火舌舐过的门洞,像一张一张乌黑的大嘴。几个中央军缩着头抱了枪,踢着地上的枕头、筷子,踩着碎碗碴和晒干的辣椒在放哨。风,跟着他们的脚跟扬起灰烬,然后又在树上打起唿哨……
收黎子抬起眼看着我,一字一字地说道:“仅仅把反动派从严庄赶跑是不行的,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严庄,是敌人,就得干脆彻底地消灭,而不是赶跑。”
已是后半夜,我站起身,重新紧了紧绑腿,决定要走了。“慢点走!”收黎子揭开锅盖,锅里是半锅开水,锅边上贴着六个红面饼。“等咱的麦子收起,我再来吃吧!”我把饼放回她的手上,又回头说道:“收黎子,我过两个月来,你可要磨好白面等我呀!”
“我送来。”她好像决定了一个问题似的,说了这一句,可是身子仍是没动。她身后那一点微弱的灯光,把她衬得十分高大。
我走了,远离了严庄,可是我觉得胜利伴同着收黎子总跟着我,每一个战士后面都有她,手里托着那包热腾腾的饼。微黑的脸上,沉静而坚决。不管我们行军到达宿营地,还是从前线换下来休息。是在深夜还是清晨,只要我们轻轻一扣老乡的门,她就会立即跑来拔栓开门;我们累了饿了,立即会有热热的洗脚水,滚烫的地瓜汤或是小米粥:我们出发了,每人的肩上,都背有一条长长的干粮带,袋里是炒麦粉,也许是馍馍干,这是她给我们备的干粮。当我们走在路上,觉得燥热口干的时候,她又抬来了一桶一桶的凉茶。有时,她悄悄地在我们口袋里塞两只滚热的鸡蛋,或是一把红枣。我们的脚上,穿着她缝的袜子。她做的鞋。她叮嘱我们的话,往往只有一句:“要彻底地消灭反动派,保住咱的好光景。”
是了,大爷们,大娘们,小全的爷,小全的母亲,我们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就能战胜一切敌人,因为,我们的名字叫“人民”。
……
雪,悄无声息地飘落着,远近的村庄,不时闪出一星两星的灯光,淮海前线的军民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8 / 27
前面响着鞭子,来了一个大车队,赶车的都是女的,车子没到跟前,我就听见她们尖声吆喝牲口的声音。
“同志,你们车上装的是什么?”
“粮食。”
一九六0年十二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收黎子”尽管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由于母亲的悲惨遭遇,故事一开头就显示出她比其他妇女来得进步,具有一般妇女没有的见识。
B. 文章第四段收黎子“垂着眼皮”“嘴唇微微有点哆嗦”,内心全是胆怯与慌乱;但她轻声细语的这一番话,很有说服力,最终还是打动了众人。
C. “焦黑的严庄在冒烟,火舌舐过的门洞,像一张一张乌黑的大嘴”,“冒烟”“乌黑的大嘴”等词语既展现了反动派的凶残,也象征着严庄人民的愤怒。
D. 当收黎子说出“我送来”这句话的时候,她其实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承诺,她的形象在“我”眼中也显得“十分高大”。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齐心大会,大家都不开口,只是抽烟咳嗽,来全拍桌子,粗喉咙地喊,有人见状打退堂鼓要走,这些主要为了体现土改工作的不到位以及农民落后的精神面貌。
B. 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三走严庄》与《百合花》都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收黎子的进步便是通过“我”的视角来展现的。
C. 茹志鹃作品中的一些意象不仅成为联结情节纽带,而且蕴藏丰富的内涵,如《百合花》被子上的百合花,如本文中收黎子与“我”多次相约的“白面”。
D. 《百合花》中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经历了前后态度的转变,《三走严庄》中收黎子思想的成熟也有清晰的脉络,作者通过写小人物的成长历程,体现了现实风貌和时代变化。
8. “闲笔”是指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它们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蕴含了作者的匠心。《百合花》中就多处运用闲笔,如“馒头”“布片”“枪筒里的野菊花”等,起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请分析选文中划横线处闲笔的作用。
9. 划波浪线这段多次用“她”来指代“收黎子”,具有多重意蕴,请加以梳理概括。
【答案】6. D7. A
8. ①展现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②烘托人物心情,体现乐观主义精神;③延缓叙事节奏;④借物喻人,形象地展示出民众正逐渐觉醒,赞颂其斗争精神,深化作品主旨。
9. ①“她”是虚指,时空的转换与场景的真实体现了“她”始终如一地和我们在一起,有一种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镜头的切换也可)。
8 / 27
②“她”是泛指,“她”不是收黎子一个人,是人民的化身。
③“她”与大量表示条件、限制与选择的词语句式连用,强调人民的无条件与全方位支持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故事一开头就显示出她比其它妇女来得进步”不正确。原文只是写她关心土改“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提议大家要地“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并未和其他妇女比较。
B.“内心全是胆怯与慌乱”错误,收黎子嘴唇哆嗦,是因为紧张与激动,她为她的发言有助于推进心中分田的梦想而激动,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跟一帮子男人说话,她不习惯,这有违于她心中对妇女身份的固有认知,感到紧张。
C.“象征着严庄人民的愤怒”理解错误。这些都是反动派对村庄的残害,体现的是反动派的凶残和百姓的被欺凌。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这些主要为了体现土改工作的不到位以及农民落后的精神面貌”理解有误。这些说明大家受旧思想束缚,对土改信心不足。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画线句描写地里的庄稼,先写收获“苍黄了,成熟了”,再写播种“落下麦种”,然后写麦苗的生机,“发芽了,出苗了,然后绿茵茵地满铺在黑土上”,展现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
②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人物的心情,如对麦苗的描写,写它“具有穿山之力,它不畏严寒,不畏风霜”,明显是意有所指,这样的麦苗代表的是军队、人民的乐观精神;
③在小说叙事中插入景物描写,使得叙事节奏变得舒缓;
④借物喻人,麦苗象征的就是人民,从上文严庄百姓的表现来看,他们已经敢于分地主的土地,敢于为自己争取权益,写麦苗“具有穿山之力,它不畏严寒,不畏风霜”就是写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写麦苗“发芽了,出苗了,然后绿茵茵地满铺在黑土上”,形象地展示出民众正逐渐觉醒。总之,这段描写赞颂人民的斗争精神,深化作品主旨。
10 / 27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称作用的能力。
①人称代词有的是实指,有的是虚指。从画线句中“每一个战士后面都有她,手里托着那包热腾腾的饼”,明显是虚指,后面写不管我们到了哪里,不管时间是早是晚,“她”都会给我们开门,给我们烧洗脚水,送地瓜汤或小米粥,给我们准备出发的干粮,口渴时给我们送凉茶,送鸡蛋、红枣,给我们缝袜子、做鞋等。时空的转换与场景的真实体现了“她”始终如一地和我们在一起,有一种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镜头的切换也可)。
②人称代词还有具指和泛指,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她”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是泛指,“她”不是收黎子一个人,是人民的化身。
③写“她”为我们做事时采用了大量表示条件、限制与选择的词语句式,如“不管我们行军到达宿营地,还是从前线换下来休息。是在深夜还是清晨,只要我们轻轻一扣老乡的门,她就会立即跑来拔栓开门”,“不管……,还是……,是……还是……,只要……就会……”,类似的语句连用,强调人民的无条件与全方位支持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黄山记
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洌,在悬厓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焉。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夹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千尺耳。”僧大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10 / 27
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猿猱,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
(有删改)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初A濛濛然B熔银散绵C良久D浑成E一片F青山G群H露角尖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常用干支法纪年、纪月、纪日,本文中“癸卯”是纪年,《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戊申晦”的“戊申”,都是纪日。
B. “蹑木梯而上”中,“而”的用法是表修饰,与《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中的“而”用法相同。
C. 族,类;“迥非一族”,就是“绝非一类”的意思。这与《师说》“士大夫之族”中“族”的意思相同。
D. “东峰屏列”中,“屏”可以解释为“像屏风一样”,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中“惊”的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虽然“入山凡七日”,但游记并未逐日记流水账,而主要是记叙前四日的活动,这四日中又重在记四月三日至五日三天的观感。
B. “僧”在文中出现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作者立在悬崖竟把脚趾露出“二分”,“僧惧挽之”,以僧的胆怯衬托作者的豪迈旷达。
C. “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这种两边高、中间凹,形似马鞍的形态使作者想起浙江天台山的琼台景观。
D. 作者见“千万山亦学人奔”,不免窃喜,然而俯视脚底“深坑、怪峰”,又是一阵恐惧,转念又想“惴栗无益”,不如放慢脚步,缓缓下山。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最近更新

音乐教室石材装修合同样本 7页

鞋店装修合同验收汇总 6页

零售店铺转让居间合同范例 6页

青岛市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档案管理规定 15页

油漆代理商合同 15页

幼儿园安全生产岗位职责制度 11页

企业电子商务计划技术方案 50页

哮喘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26页

辅助类合同模板doc 8页

美的空调顾客服务管理制度概述 64页

2020—2021年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 7页

2020—2021年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 6页

2020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调研题及答案(四套).. 25页

2020年一年级数学上册二单元质量检测题及答案.. 23页

老年人便秘常用按摩方法专家讲座 24页

手卫生规范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58页

2020年人教版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试卷及参考答案.. 18页

2020年部编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四单元考试卷.. 23页

2020年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10页

2021—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 5页

2021—2022年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模.. 6页

2021—2022年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 7页

2021—2022年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题.. 5页

2021—2022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 7页

2021—2022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 4页

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Word版含.. 7页

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解.. 16页

小活动 大德育 11页

民航渗透检测 2级人员复习题 15页

2021年大学四部曲四部曲阿德陈艳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