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云南省普洱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含答案] 】是由【【笑】平淡】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云南省普洱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普洱市 2023—2024 学年下学期期末统测试卷
高一语文
试卷共 8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必修上册、必修下册。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美学是生命美学。现代诗人的作品,主要从以下方面表现生命的审美特征。
人们常说生命之光,没有光就没有生命。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存在的重要机能,而植物又是动
物生命和人类生命的食物之源。诗人不是生物学家,他们从审美的角度观照光明,体验到生命之美只有在光明中才能呈现出来。在隐喻的意义上,生命自身也会发光。
生命之美在光明中呈现,在鲜妍中达到美丽的极致。如此则有光明照耀下的生命和暗影中的生命之光。
光明照耀下的生命色彩,有日光中的生命色彩、月光中的生命色彩和火光中的生命色彩。“太阳哟,你请
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鲜红的血流!” (郭沫若《太阳礼赞》)“银光下这春水晶澈得如一面明镜。 ”(刘梦苇
《北河沿底夜》)“我只要开一朵璀璨的火焰。 ”(汪静之《我若是一片火石》)暗影中的生命色彩,有星光、
灯光和炉火之光。“星星呀” “从黑夜给我们带来微光”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即使是微小的光明,也能驱
赶黑暗,黑暗遮蔽不了生命之光。
活动能力的强弱体现着生命力的强弱,一个人活动能力强,他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相应也强,同时
也说明他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因此,体现着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的活动状态,由于它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而被人们认为是美的。这就是动态美,艺术家们总是追求动态美。中国现代诗人在表现生命的色彩美的同时,也表现着生命的动态美。他们首先运用人物意象来表现这种美,主要描写人物表情的动和行为动作的动。
徐志摩那首有名的《再别康桥》,是动态描写的佳构。“我”的动态:“走” “招” “寻” “撑” “挥” 。
“走”是离别, “招”和“挥”是告别。招一招手,向云彩告别;挥一挥袖,洒脱地离开。 “寻梦”和“撑
篙”,只是诗人的想象,并未实行。如果实行了,那就不是“轻轻的”走,而是带着沉重的眷念走了。诗
人别离的美正在于洒脱、自由,“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徐志摩写的是享受自由的“动” 。
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的一个重要区别点是精神世界的有无,人有精神世界,动物则只有感性世界。人
的意志、情感、认知都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动物生命那里是空白的。诗歌通过对感性世界的描述来表现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呈现层次的差别,诗人的言说也呈现层次的差别。标语口号式的诗,其精神世界是浅层次的。有含蕴的诗,表现着精神世界的幽深,读来回味无穷。
真正有含蕴的诗,是那些生命意识强烈的诗人所创作的。那些优秀作品,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悠远
的境界,引导读者去作艰难而愉悦的探索。幽深的境界美,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如果把画面比喻成弯弯曲
1 / 11 : .
曲的小径,把含蕴比喻成小径通向的幽深之处,那么含蓄的境界可以用“曲径通幽”这个成语来形容。因为读者是通过欣赏曲折的画面来领会意境的,这个过程类似于曲径寻幽。穆木天《苏武》的画面:苏武直立在沙漠中,沉默地遥望天际的鸿影,聆听萧凉的笳声。背景是荒湖、素月和冷风。我们寻觅画面中的意境,画面内含的是苏武的精神:不屈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更不屈服于异族统治者的淫威。这就是含蓄之境。
精神世界的充盈,必然溢露于外。正如河道的水满了,必然流泄于原野一样。气韵是诗人精神外溢时
所表现的生命的充沛之美。精神的流溢有两种基本形式:冲击的形式与亲和的形式。因而产生两种充沛之美:气势美与韵致美。
气势美是精神冲击力之美,如高崖坠落的瀑布,大潮前冲的海浪,万里奔腾的骏马之群。现代诗人常
常以人物意象写气势美。如闻一多的《渔阳曲》,写三国名士祢衡击鼓骂曹(曹操)的故事。面对强权,
祢衡的鼓声“像狂涛打岸,像霹雳腾空” “鼓声愈渐激昂,越加慷慨” “主人的面色早已变作死灰” 。主人
指曹操。祢衡身上的正气通过鼓声化为威势,冲击和压迫着强权者曹操,并且从精神上战败了曹操。鼓声之美是正气的冲击力之美。
韵致美是精神亲和力之美,如春天的雨露滋润大地及万物,母亲的歌谣灌溉幼小的心田,柔和的琴曲
催生悠远的情思。现代诗人又常常写声音中的韵致之美。如歌声:“三两游艇里讴着幽婉之歌声。 ”(于赓
虞《山头凝思》)“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朱湘《采莲曲》)如诗人陈梦家的心灵在平静的夜晚
自由了,所以他要亲自摇船进入天河,他在《摇船夜歌》中写道:“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 “我要撑进银
流的天河” ;接着说:“听,我摇起两支轻浆——那水声,分明是我的心,在黑暗里轻轻的响。 ”这是夜的
韵,更是心的韵。夜的亲切和谐,与心灵的亲切和谐,谱写成这和谐的乐曲。
(摘编自林玲《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美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光合作用影响着植物生命的存续,诗人们从植物身上得到启发,将生命之美与“光”联系在一起。
B.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通过“走” “招” “寻” “撑” “挥”等亲历性动作,表现离别时的洒脱与自由。
C.人类生命与动物生命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志、情感、认知等精神世界的,而动物没有。
D. 《渔阳曲》中,闻一多对祢衡的鼓声及曹操面色的描写,表现了祢衡身上的正气对曹操的冲击、压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生命之光包含光明照耀下的生命之光和暗影中的生命之光,其中前者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要远大于后者。
B.诗歌借助感性世界来表现精神世界,但由于创作者精神世界层次的不同,最终呈现的诗歌艺术效果也会参差不齐。
C.在读真正有含蕴的优秀诗歌时,可通过欣赏诗中曲折的画面找到领会诗歌意境的方法,如读穆木天的《苏武》时就可运用此法。
D.诗人陈梦家因心灵在夜晚自由了而摇船进入天河,其诗作《摇船夜歌》中夜的韵和心的韵亲切和谐,富有韵致美。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天狗》 )
2 / 11 : .
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C.一声一声的幽睡的钟声,滴滴的凝入了细雨濛濛。 (穆木天《不忍池上》)
D.挟与具来的,是海岸的死草,浅渚的沙泥与绝港或海角的膻腥之气。 (李金发《海宁潮》)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B.
C.
D.
5.中国现代诗歌具有的生命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明镜
曹多勇
桂花嫁给李三是在一个春暖花也开的日子。这一天,春风徐徐地吹,太阳暖暖地照,花朵艳艳地开。
桂花是一步心一颤,一步眼一绿地走进李三的怀抱的。
桂花家住淮河岸边,李三家住八公山里,两厢距离十几里。时常里,桂花站在家门口便能瞧清八公山
的四季枯荣与阴晴圆缺。春天来了,八公山一天绿似一天,一层又一层的绿厚厚地裹在山上,桂花便觉得一座山就是一只绿茸茸的球。只是这球生下根,风吹不动,雨淋不动罢了。因而桂花才愿意嫁到八公山。然而待桂花真的走进八公山,才知山上草木并没她想的那么绿,山上覆盖着的绿也没她想的那么厚。其实山里的土地很贫瘠,土是黄土,掺上石,含上碱,树木不算旺,庄稼更见瘦。李三有李三的打算,说农闲上山能砍柴,再担山外卖,这平平淡淡的日子照样能够过出别一种滋味来。桂花眼前就长出满地的绿,丰盈出一个富裕十足的未来。
李三真的就进山砍柴了。
李三新扁担、新绳索、新砍刀,一副腰身挺得溜直,一隐一隐融进山林间。李三砍回一担担柴整整齐
齐码在山墙根,风吹、日晒、雨淋,待柴干得差不多了,再一担担挑往街集上卖。卖柴的地方十余里,李三清早出门,晌午回转,迟了,桂花热饭热菜焐锅里候着。桂花心里装着李三,李三心里也装着桂花。今天,李三手心里握一把桃木梳;明天,李三手心里窝三尺红头绳。有一天,李三给桂花带回一方手帕。这种手帕在手指间铺展开,还有一阵阵清香味迎脸扑过来。
李三说,这是洋手帕。又说近日街集上开了一家洋货店,专门卖洋货。洋布、洋伞、洋胰子,什么都
有。
桂花眼睛猛然亮一下,问李三,可卖西洋镜?
李三点下头,说有,小的有巴掌这么小,大的有盆口那么大,明闪晃晃地一下摆出好多样。
桂花红着脸,低下声,说我想要一块。
李三搭话很干脆,说明天下集带回来,保证一准向你心。
桂花还是小小姑娘时,在别人家里见过这种西洋镜,从此也就心存一份大奢望。桂花觉得镜子不单单
3 / 11 : .
是镜子。镜子可以照见眼睛看得见的东西,更可照见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桂花还觉得拥有这么一面镜子,她跟李三两人的日子会更亮堂。
隔天,李三并没带回镜子。李三说,洋货店里的西洋镜一下卖光了,掌柜的说挨两天才有货。
桂花闪亮的眼睛一下一下暗淡下来,李三的一颗心痛一下子,又痛一下子。
李三是买不起西洋镜。西洋镜很贵,洋钱大一块,得一块大洋。李三想给桂花买块更大的,还得卖不
少趟柴。
然而没等李三攒够钱,日本鬼子便扑过淮河围将过来。这是夏季里,日本人蚊子一般骚扰东庄、骚扰
西庄,枪声惊得李三、桂花日夜不得安宁。随之,上下街集路口都被日本人把守着,喧闹的集市一下僵死去,李三砍回的一担担柴,只得整整齐齐码在房屋根,晾晒了一天又一天。又过了很多天,集市才一点一点松缓开。李三又能隔三差五担柴上集了。李三赶集,桂花一颗心松不下,时时站自家门前,两眼盯着路尽头,直到全胳膊全腿的李三进家门。
这一天,桂花没瞧见李三的人影子,却有一束亮光一闪一晃地扑过来,照了桂花的身子,照了桂花的
头脸。桂花先一惊一愣,不知光亮是何物。继而明白过来,桂花伸开两只胳膊,一舞一舞迎过去,桂花还没接近光源,却被几声枪响阻隔住。桂花看见远方开枪的日本兵,也看见倒在地上的李三,还有他手里的那束永不熄灭的亮光。这时候桂花还能过去吗?桂花折转身,朝一片能躲避日本兵的眼目和子弹的密林跑过去。
李三死了,桂花还活着。活着的桂花参加了沿淮抗日联军。这年冬天的时候,桂花英勇杀敌的名声渐
渐传播得很远、很开。桂花出生入死,随身始终带着一面镜子。镜面碗口大,上面凝结一片血迹,鲜鲜艳艳,怎么也擦拭不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在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经典品相的细节
颜同林
细节描写对于小说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能带来一叶知秋、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1958 年茅盾在《谈最
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对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赞不绝口,认为“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好的细节是作家精心遴选、打磨、创新的结晶,能让作品摇曳生姿,从而赋予整个作品经典的潜质。
经典化的细节是文学经典的必备要素,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同时,经典化的细
节和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之间存在各种张力结构,比如它对故事情节的支撑、烘托和充实,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暗示和托举。路遥的《人生》中,经典化的细节很多,如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堪称经典:“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
基于生活现场的细节纷至沓来,让高加林的性格特征得以充分彰显。
围棋贵有“眼” ,小说贵有鲜活、灵动的细节。小说离不开细节描写,更离不开经典化的细节描写。
作家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经典品相的细节。
(有删改)
4 / 11 : .
6.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本一中, “扑过淮河围将过来”写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汹汹来势;“蚊子一般骚扰东庄、骚扰西庄”写
出了日本侵略者对百姓的搅扰。
B.文本一写了桂花从普通平凡的女子转变为英勇杀敌的抗日战士,从一个小视角展现了那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历史。
C. 《百合花》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着一朵野菊花、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补军装等,这
些细节有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
D.一部经典要有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经典化细节,如果《人生》中没有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那么《人生》就不能成为经典。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本一中写李三“一隐一隐融进山林间” ,在人与山林的相互映衬中,写出了山深林密的特点。
B.文本一按照桂花嫁给李三、李三砍柴卖柴、李三被日本鬼子杀害、桂花杀敌等情节依次展开。
C.文本一中的“镜子”和铁凝《哦,香雪》中的“火车”意象一样,都象征主人公对改变命运的渴求。
D.文本一的语言口语化,大多使用短句,几乎不用成语,而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却别有一番韵味。
8.文本一第二段写出了桂花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5 分)
9.文本二说“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 ,请从文本一中找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
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吾未尝登泰山,
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
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
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节选自佚名《二翁登泰山》)
材料二: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
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
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
材料三: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
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