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时素养评价: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Word版含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时素养评价: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zhilebei 2025/5/15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时素养评价: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Word版含解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时素养评价: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Word版含解析 】是由【zhileb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时素养评价: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八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  )




【解析】选B。“周人则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排除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
【补偿训练】
孔子说,君子(执政者)的品德好比风,小人(平民)的品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  )
     

【解析】选B。材料的意思是说,执政者以品德来感化人民,人民一定会顺应统治的,故选B。A、C、D与材料的意思不符,排除。
,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  )

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法令至行”“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即要用法治来取代原来的礼治,故选B。材料并未涉及集权行政体制的问题,A排除;材料未涉及郡县制,C排除;商鞅治国并非立足普通民众利益,D排除。
《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这突出说明秦律 (  )


【解析】选D。材料“(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黥为城旦舂”说明秦统治者在依靠法律手段的同时,已认识到道德在保障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故选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轻罪重罚,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原始习俗的作用和法律条文的完备,B、C排除。
【拓展延伸】秦律的特点
(1)革除旧法,残存旧制。
(2)重法轻礼,厉行“法治”。
(3)重刑轻罪,刑罚严酷。
(4)内容丰富,体系繁杂。
,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令礼官劝学……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这表明汉代统治者 (  )




【解析】选B。汉武帝之前的汉朝统治者推崇的是黄老之学,并未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A错误;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常伦理的社会风气,从而巩固统治,故选B。材料主旨是实行社会教化,没有体现官员的选拔
,C错误;汉代统治者并未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D错误。
5.《唐律疏议》是我国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德本刑用”、以礼为纲是其立法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唐朝 (  )




【解析】选C。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重视法治与教化,以稳固统治,故选C。“德本刑用”“以礼为纲”等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法治,排除A。材料强调重视法治与教化,而不是推崇仁政而排斥法治,排除B。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不是主张法本而以礼辅之,排除D。
【补偿训练】
《云梦秦简》载:“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由此可见,秦朝强调 (  )
    

【解析】选D。从材料“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当赏罚”中可以看出,秦朝强调以德课官,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吏治思想,没有体现出治国思想,A、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B排除。
《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这一规定意在 (  )


【解析】选A。“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这些都可以威胁到皇帝的统治,故这一规定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君主统治,故选A。保证社会稳定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协调君臣关系,排除C;材料主旨强调维护君主权威而不是法律权威,排除D。
【深化点拨】
中国古代的律令将反抗封建统治的行为列为大罪,体现了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实质。
7.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 (  )




【解析】选A。古代乡绅是地方管理的核心,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礼让风行”说明清代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故选A。古代皇权不下县,实行的是乡绅治理,而不是宗族自治,B错误;地方实行乡绅治理,并不是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政府对于地方治理的措施,并不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D错误。
二、非选择题(15分)
8.“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是基本的治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
——《商君书·慎法》
材料二 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亦不是决然全无所作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却在德上。盖政者,所以正人之不正,岂无所作为。但人所以归往,乃以其德耳。故不待作为,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
——《朱子语类·卷23》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为政以德”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国理念的认识。(3分)
【解析】第(1)题商鞅的观点根据材料一中的“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可以得出是依法治国。理由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和“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概括得出。第(2)题朱熹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可以根据材料二中的“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却在德上”“故不待作为,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分析归纳得出。影响应当联系所学知识,从淳朴民风、缓和社会矛盾和维护统治等方面来回答。第(3)题对治国理念的认识可以综合上述材料信息得出法治为本、辅以德治的结论。
答案:(1)观点:依法治国。理由:规范官吏;控制民众;能使社会和谐发展。
(2)理解:树立道德榜样使民众归附。影响:形成了淳朴的民风;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统治。
(3)认识:法治为本,辅以德治。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