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KS5U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是由【fuxiyu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KS5U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
A. “周公……立七十一国”
B. 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西周分封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立七十一国”反映了分封制,故A正确,排除。山东素称“齐鲁大地”,齐鲁源于分封制国家名称,故B正确,排除。“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反映了郡县制实行,故C错误,符合题意。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反映了分封制内容,故D正确,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详解】
2. 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是
A. 大宗、小宗政治待遇相同 B. 淡化了“国”和“家”的结合
C. 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D. 废除了“世卿世禄”的特权
【答案】C
【解析】
宗法制度是为了保障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而实行的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宗法制度下,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故C正确;BD错误;宗法制下,周天子是全国的大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政治在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故A错误。
3. 有考古资料显示:西周某国墓葬群以一座七鼎墓为最大,三座五鼎墓和若干三鼎、二鼎、一鼎墓分散各处呈拱卫之势。由该资料可以推论
①该国应是诸侯封国 ②七鼎墓主人应是卿大夫
③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特征④墓葬考证是获得西周历史信息最便捷的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西周分封制可知“西周某国”指的是某诸侯国,故①正确;诸侯国内诸侯为大宗,因而七鼎墓主人应是诸侯,故②错误,从墓葬的排列秩序可以看出③正确。墓葬考证是一手材料,可信度高,但并非最便捷的途径,故④错误。采用排除法,故正确选项为A。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名师点睛】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的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故事和话本等);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在历史资料研究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4. 《华阳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指汉水)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
A. 楚国是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
B. 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 秦统一前郡县制已经推行
D. 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个太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司马错在征战后设立黔中郡,可以看出在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推行,C项正确;楚国不是第一个灭掉的国家,排除A;司马错伐楚时,秦朝尚未建立,所以没有皇帝的称谓,排除B;太尉是秦朝中央机构三公之一,司马错伐楚时,秦朝尚未建立,排除D。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
5. 2006年,商代“子龙鼎”等四件珍贵文物入藏国家博物馆。“子龙鼎”是已发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也是带有“龙”字铭文最早的青铜器。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推测出 ( )
A. 子龙鼎是先秦时期形体最大的青铜器 B. 商代青铜器上已出现大量可辨认的甲骨文
C. 国家重视文物保护,抢救流散的文物 D. 子龙鼎在商周青铜器中具有独特研究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材料没有提及商代“子龙鼎”等四件珍贵文物是国家从海外抢救回来的,所以C是错误的;题干中说“子龙鼎”是已发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不是先秦,故A是错误的;“龙”字铭文是金文,不是甲骨文,故B是错误的。因此选D。
6. 进步思想家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又创立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秦始皇创立一个的“世界”不包括( )
A.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 统一了文字
D. 建立起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是禹,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都是秦始皇“创立一个世界”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A。
7. 《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段话反映了
A. 秦时人们以金玉为印 B. 秦时玉玺为皇帝独有
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可知强调秦以后玉玺是皇帝的专用物品,突出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选D;A说法不合材料信息和主旨,排除;秦时玉玺为皇帝独有,只是现象,没有反映这段话的本质,排除B;秦始皇是专制君主统治,皇权为民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合,排除C。
8.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 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C. 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 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统一后,建立专制集权制度,颁布秦律,但法律是加强专制集权的工具,皇帝不受法律制约,因此,秦朝并非一个法治国家,故B符合题意,故选B;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9.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 《史记》的记载 B. 学者的研究论著
C. 秦简的记载 D. 民间的传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简的记载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故选C;ABD都不是一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是最可信的史料,排除。
10. 下列对李斯“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②国家政治从属于皇帝一人
③汉代以后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④说明皇帝具有天下独尊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指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政治权力属于皇帝一人,皇帝天下独尊,①②④正确,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以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③错误,故排除ACD。
11.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A. 中朝制度
B. 郡国并行制度
C. 刺史制度
D. 察举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是同周朝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不同之处,因此“中间路线”是指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故B正确;中朝制度是西汉武帝时在中央实行的加强皇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刺史制度是西汉的的地方监察制度,故C错误;察举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的特点与区别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2. 下列有关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以监察为主要职能 B. 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C. 属于地方行政区划 D. 分为13个主要监察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刺史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监察地方的官职。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全国的监督,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每个州设置一个刺史。因此ABD均正确。刺史不是行政区划,故选C
考点:刺史制度
点评:刺史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重要内容。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设置了相应的许多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
13. 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 ,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A. 皇帝
B. 丞相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始皇掌握全国最高军权,虎符是调兵之信物,分为两半,皇帝掌握一半,将帅一半,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这是皇权至上的体现。故选A;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政治事务,B错误;太尉负责军事,秦始皇从来没有设置过,C错误;御史大夫负责监察,D错误。
14.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先秦时期以诸侯国区别人群,到后世以行政区划为籍贯表述,这一变化的产生,是郡县制度推行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是变化以前影响表述的制度因素,A选项错误;宗法制是维系贵族内部团结的制度,不影响籍贯表述,B选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与人群归属和籍贯无关,D选项错误。
15. 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是秦朝( )
①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②实行分封制
③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④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左丞相印代表了秦朝左右丞相制度;廷尉封泥及丞相制度可以佐证秦朝中央官制,因此①③正确;②与史实不符,④不能由材料得出。所以应选C。
16. “秦汉帝国的结构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皇帝制度 B. 郡县制度 C. 官僚制度 D. 朝议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本题的关键词“制度沿革”,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初设县和郡,列国往往在新占领区置县,通过历史演变与制度完善,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优势逐步体现,通过比较,诸侯国内采用郡县体制逐步普及,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推广,因此B符合题意;而皇帝制度属于秦朝首创,体现不出制度沿革,A不合题意;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是官僚制度,不符合“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排除C。朝议制度是由氏族社会时的氏族会议发展而来的,秦始皇虽然以极权专制著称,但朝议制度并未废弃,它也并非“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排除D。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的沿革
【名师点睛】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17. 秦始皇时期,在广东设置了南海郡,南海郡守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秦朝郡县制度相关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南海郡守产生的方式为皇帝任命。因此D选项正确。世代相袭是商周时期实行的世袭制的特征,并非秦代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A选项错误;考试选拔是隋唐之后科举制的选官方式,并非是秦代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B选项错误;地方推荐是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方式,并非秦代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C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度相关内容,联系郡县制度下郡县长官的形成方式相关知识分析可得出答案。
18. 汉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时,也向王国派遣丞相,这一做法
A. 目是防止地方割据 B. 事实上强化了中央集权
C. 加强了诸侯王对封地的管理 D. 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汉初在部分地区推行分封制,但却同时派宰相,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故A项符合题意。
19. 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 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都是中央机构的调整,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不存在宰相,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B;D材料中的机构设置无法体现,排除。
20. 唐高祖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然后交给六部具体执行,运河的疏通属于六部中的工部的职责,故选B;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A程序错误,排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C程序错误,排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D程序错误,排除。
21. 封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枢密使掌管财权 D. 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设置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不是财权,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汉武帝设立中朝,使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A项;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排除B项;元朝中书省下也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D项。
22.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了。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
B. 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地位
C. 宰相大臣事务繁多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大臣地位从原来坐着到后来站着,说明地位下降了,而另一方面也说明君主专制加强了。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皇权的加强
23.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C
【解析】
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
24. 下列选项中有关两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分别实行于汉初和元朝
B. 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对中央集权所起的作用截然相反
C. 两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实施均是吸取和借鉴了前朝的教训
D. 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均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并为此后历朝沿用
【答案】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