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KS5U解析】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是由【liaoyume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KS5U解析】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宜宾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1. 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贵族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国家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这反映了
A. 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 西周贵族破坏礼制
C. 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 政治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亦被用于国家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用于上层社会的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反映了政治观念发生变化,故D正确;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说法错误,西周时期礼制兴盛,排除;桑蚕文化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礼制在西周,C排除。
2. 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 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 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 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 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强调的是汉代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思想主张,不是单纯引用先秦儒学思想,A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家已经是主流,排除B;汉宣帝指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主流意识,因此并未背离“独尊儒术”初衷,排除C;题干主旨是强调“俗儒”的局限性,而非儒学本身,排除D。
3. 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 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 B. 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
C. 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 D. 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答案】C
【解析】
【详解】先秦时期由于粮食加工方式简单,人们以粒食为主;秦汉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进步,面食品种更加丰富,说明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故选C;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农作物种类的增加,排除A;生产工具“根本变革”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饮食的变迁不能证明民众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排除D。故选C。
4. 内藤湖南在评价中国某一时代的中枢机构时认为:“(中枢要员)皆系贵族出身,而贵族并不完全服从皇帝的命令。因而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据此可知,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从天子对大臣批示文件的语气可知,这时期,君臣关系相对平等,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君臣关系较为平等,故选B;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发展,皇帝独揽大权,排除A;宋元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CD。
5. 19世纪70年代,日本在前源一诚任兵部大辅时期,兵部省给陆军经费为12万石,海军经费10万石。%,且建设经费多数是沿江沿海几省的地方大员筹措。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近代前期的清帝国
A. 中央集权削弱 B. 财政危机凸显 C. 沿海经济发达 D. 海防亟需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日本和清帝国的海军经费以及经费来源看出,近代前期的清帝国在海军的资金投入不足,对海防的重视程度不够,说明亟需强化海防,故选D;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问题无关,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清帝国的财政危机,排除B;海军的建设经费多数是沿江沿海几省的地方大员筹措,不能说明沿海经济发达,排除C。
6. 据不完全统计,,,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 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 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从1850年到1873年中国的人口持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从1840年开始,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以及随着列强侵略中天国运动,导致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导致人口数量下降,故D项正确;民族矛盾加剧、海外移民、封建剥削均不是当时人口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排除A、B、C。
7. 下列文字是出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是
A. “军阀、地主、资本家、富农等……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B. “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保证农民的人权、政权……借以改善农民生活。”
C. “汉奸、卖国贼及内战罪犯……其家庭未参与犯罪者分给与农民同样土地及财产。”
D. “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军阀、地主、资本家、富农等……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权利的。”可以得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体现了打击军阀,地主,资本家,富农的政策,A正确;B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双交双减政策,排除;C材料反映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排除;D材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政策,排除。
8. 下表是甲午战后出现的兴办各类教育的主张。这些主张( )
类别
主要主张
人才教育
强调政治人才教育
实业教育
强调算术、理化、西文,以利实业发展
国民教育
提高国民素养,懂得支持立宪
女子教育
重视女学,男女平等,享有立宪国民资格
师范教育
兴办师范教育是近代教育的前提
留学教育
重视政法(服务立宪政治)与师范(服务国民教育)
A. 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 B. 表明立宪成为国人共识
C. 推动了维新思潮的兴起 D. 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午战后出现的兴办各类教育的主张,大多集中在培养政治上懂得支持立宪、经济上利于实业救国、开展近代教育等,这些主张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和思想上理性化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时代特色,故选择D;表格所列的只是“主张”,而非已经付诸实践的教育模式,排除A;材料未体现出“立宪”主张已经被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认同,排除B;维新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经兴起,排除C。
9. 1936年9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认为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有转向抗日运动的可能,改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为民主共和国。这一决议
A. 顺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B. 缓和了国共对峙的紧张局势
C. 改变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 D. 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共中央改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为民主共和国,实际上是逐渐放弃与国民政府的对峙,转向寻求与国民政府合作以谋求共同抗日,是顺应了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形势发展,故选A;这一决议是为了谋求联合国民政府抗日,并非是为了缓和国共对峙的紧张局面,排除B;改为民主共和国并不代表改变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排除C;西安事变的发生是民族矛盾尖锐化的结果,不是中共中央这一决议推动的结果,排除D。故选A。
10. 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儿童根据年龄要参加生产劳动,但禁止10岁以下儿童受雇做工,10岁以上儿童的劳动时间限制在6小时内。这一主张
A. 影响了马克思的教育思想的产生 B. 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本质
C. 推动了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D. 揭示了普遍使用童工的社会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反映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对儿童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长短根据年龄进行了必要的限制,这是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根据所学可知,欧文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为后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的理论基础,故A正确,B错误;题干信息不涉及政府社会保障体系,故C错误;“普遍使用童工”的表述与题干对儿童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进行限制的主张不符,故D错误。故选A。
11. 1657年, 荷葡战争时,荷兰搬出格劳秀斯《海洋自由论》,驳斥当时西葡认为“航道属于西葡”的主流观点,称公海应如空气般拥有航行自由。这反映了
A. 西葡仍是海上殖民强国 B. 海洋是国家自由的保障
C. 自由贸易已经成为主流 D. 航行自由逐渐国际法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中的《海洋自由论》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所以驳斥“航道属于西葡”的主流观点,强调“公海……有航行自由”,表明海洋对国家自由有很重要的意义,故B正确;题干反映了西葡的主流观点遭到驳斥,反映了西葡的海上大国地位已动摇,17世纪荷兰海上力量强大,故A错误;题干反映了荷兰宣扬公海航行自由,但不能就此得出自由贸易已经成为主流的推论,故C错误;题干只是反映了荷兰提出公海航行自由,并未涉及国际法化,故D错误。故选B。
12. 1958 年苏联作家的《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美国用俄文大量印刷该书籍并偷运到东欧及苏联,以让这里的人民读到该作品。美国的做法旨在
A. 利用名著效应获得商业利益 B. 推动与苏联的思想文化交流
C. 以文化冷战为武器对抗苏联 D. 借助民间力量缓和美苏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日内瓦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大量印刷该书籍并偷运到东欧即苏联”体现了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苏联的渗透,宣扬“思想自由”,是“冷战”的表现之一,属于文化对抗,故C正确;题干中美国的做法与商业利益无关,故A错误;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对苏联来讲是“文化对抗”而非“文化交流”,故B错误;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属于政府行为而非民间力量,故D错误。故选C。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龚泽琪、董连泽《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背景,结合所学分别归纳二者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案】(1)背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美国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人们对于自由放任政策不满。
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影响了后来的政策;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模式;恢复了经济,改变了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
(2)共同点:国家干预。
原因:中国长期战乱的破坏;国内工业基础薄弱。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新政措施得力;完备的法治;雄厚的经济基础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红军力量削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美国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人们对于自由放任政策不满。“作用”,依据材料一信息“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得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以及对后来的政策产生影响等。依据材料二信息“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得出:改变了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模式;依据所学知识从恢复了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统治等角度补充。
(2)“共同特征”,根据材料一信息“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材料二信息“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得出:国家干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长期战乱的破坏、国内工业基础薄弱、中国社会性质等角度分析中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备的法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新政措施得力以及雄厚的经济基础等角度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光绪帝:
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等上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奖励创新发明;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
孙中山:
①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
②1924年制定《建国大纲》:强调政府与人民协力解决食衣住行问题;政府应当训练人民行使民权。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①颁布五四宪法。
→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①重建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②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实行五年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三大改造,建立公有制。
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史实,自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国家治理理念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
阐述:甲午战争后,光绪帝为挽救清朝统治,实行戊戌变法,其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因光绪帝无实权,支持力量维新派过于弱小,其“富国强兵”的治国理念因变法失败而无法实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提出《建国大纲》,有利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孙中山“法治化、民主化”的治国理念也无法实现。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制定1954年宪法,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特色民主制度,实行五年计划,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其“制度创新”“公有化”“计划经济”的治国理念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色论”“市场化”的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和大国崛起。
结论:可见,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解析】
【详解】论题与结论:结合所学可知,与光绪帝这一列内容相关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主张,其最终结局是失败的;与孙中山这一列内容相关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主张,其最终结局是失败的;与毛泽东和邓小平这两列内容相关的是无产阶级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主张,其最终结局是让中国人民逐渐站起来并富起来;综上,故可提炼出论题与结论:国家治理理念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且当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阐述:首先,结合材料中的内容,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分析它们对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意义;其次,还结合几个历史事件的最终结局,对前面两件事情失败的原因作一简要分析。
15. 材料一 唐朝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谏官系统,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的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作为皇帝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不少决策错误,避免祸国殃民之政。虽受到皇帝和谏官自身政风的局限制约,但其监察功能是无容置疑的。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明清时,对官员的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
——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唐朝和明清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