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KS5U解析】卓越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123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KS5U解析】卓越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xinyala 2025/5/15 文件大小:1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KS5U解析】卓越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KS5U解析】卓越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是由【xinyal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KS5U解析】卓越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卓越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部分学者指出,在春秋时期,很多情况下只有“士”才能当兵,,而农工商这些普通平民是不能当兵的;战国则不然,战国时期基本上各国都是全民皆兵。这一变化反映了
A. 铁器牛耕的推广 B. 政治结构的转型
C. 百家争鸣的结果 D. 学在官府的打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兵是贵族到全民皆兵,说明了当兵条件限制的降低,反映了社会政治结构转型,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
2. 有学者认为,经秦末战乱,西汉建立之初经济调敝,特别是广:大统治区域内经济差异和文化差异非常大,由中央统一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殊为不易。此观点可以用来说明汉初需要
A. 确立独尊儒术的方针 B. 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实施郡国并行的制度 D. 倡导休养生息的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广大国土经济政治文化差异巨大,结合所学知识,汉初面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差异巨大的现实,实行了郡国并行制,C正确;A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政策,排除;B项的重农抑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休养生息政策未能直接体现,D错误。
3. 宋以前,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百官,是监督官吏的机构;北宋设谏院,初由门下省析置,为讽谏君主的机构,凡朝政缺失,大臣及百官任用不当,皆可谏正。后期发展中,谏院逐渐重点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宋代“台谏合一”
A. 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B. 推动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 反映了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 D. 进一步完善了监察谏议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建立谏院原本主要职责是讽谏君主的,但是后期“谏官已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表明宋代的“台谏合一”,加强了对中央官吏特别是宰相的监管力度,适应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故选C项;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得到的劳动效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比率关系,“台谏合一”导致机构膨胀,排除B项;谏官不仅仅是监督宰相,也监督大臣,因此材料没有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监察谏议制度本身的完善与否,排除D项。
4. 明朝初期,官府命令百姓上缴铜料,百姓被迫都将家中铜料上缴官府熔铸,民间多怨愤;商人贸易需要货币流通,钱重路远,也非常不便。这些现象
A. 促使了明朝发行纸币 B. 终结了明朝的纪重钱
C. 导致了白银成为货币 D. 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凸显了商品经济发展中金属货币沉重不利于交换,促进了明政府发行纸币,A正确;纪重钱在明朝并未退出历史舞台,B错误;白银本身也是金属货币,不符合材料,C错误;D与材料无关。
5. 1935年底,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苏维埃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 适应了向民族战争转型的需要
C. 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D. 即将成为执政党
【答案】B
【解析】
【详解】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目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适应了由国共内战向民族战争转型的客观需要,“把自己改变内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即是表达停止内战、国共合作抗日的诚意。故B项正确;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标志是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故A项错误;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故C项错误;即将成为执政党是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故D项错误。
6. “闯关东”通常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时期内,我国山海关内的百姓去东北谋生的历史。如图反映的是民国时期山东省民众“闯关东”的情况,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山东民众第一次闯关东高潮 B. 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促使山东省民众闯关东骤减
C. 华北事变后导致山东民众出现第二次闯关东高潮 D. 日本投降、山东解放促使山东民众闯关东情况骤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山东先后从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统治下解放出来,民众生活逐渐稳定,闯关东骤减,D正确;首次移民高潮主要是因为军阀混战,A错误;北伐战争的胜利后,国民党新旧军阀依旧混战阳进禾使山东民众移民骤减,B错误;华北事变后没有出现山东民众第二次闯关东高潮,C错误。
7.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积极表示要给予“法律上的承认”,正在访苏的毛泽东也希望利用英国的这一态度向苏联施加压力,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但在中苏缔约在即之时,毛泽东提出对中英建交谈判“拖一下”的方针。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B. 防范英国干涉中国内政的需要
C.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 建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必然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史实,建国初我国的外交方针是一边倒,之所以要对英建交要“拖一下”,体现了我国这--时期一边倒的外交需求,D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A错误;拖一下并非因为英国干涉,B错误;C并不是材料的原因,C错误。
8. 罗马早期继承法要求继承人要同时继承被继承人财产上的一切权利和义务,既包括继承人的遗产,也包括他的全部债务。改革后的罗马法明确继承人继承的债务权以被继承,人的遗产为限,当债权不足以抵消债务时,继承人没有义务继承被继承人的债务。由“父债子还”到“有限继承”,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公民由家庭关系走向契约关系 B. 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过渡趋势
C. 一定程度上限制罗马贵族特权 D. 商品经济是罗马社会的基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有限继承的出现意味着每个人的债务和债权,已经与家庭分离开来,都只代表他自己。是个人从属于家庭关系到个人代表自身的契约关系的转变,A正确;材料未体现公民法和万民法的问题,B错误;材料未体现限制贵族特权的要求,C错误;商品经济始终是罗马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并未体现设问中“变化”的解读,D错误。
9. 15世纪的欧洲,生产技术日益革新,社会劳动分工更加细致。在1437年德国法兰克福城中仅有手工业专业行92种,到十五世末已经增加到了190种,同时期的巴黎甚至有350种之多了。这一现象
A.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B.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 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 引起了早期殖民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世纪末欧洲劳动分工的加强,体现了劳动水平提高,手工业范围的扩大不仅推动了生产力,也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经济基础,B正确;ACD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错误。
10. 从全球视角下审视,美国的独立战争之所以与众不同,不仅仅在于它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因为它创新性的制度建设,在历史上,小国易民主但力量弱,大国力量强但易专制,而美国构建了一个既有力量又确保民主的新型国家,这主要得益于
A. 开创政党政治的先河 B. 取得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
C. 建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D. 确立了邦联制的国家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突出如何在一个大国建立了共和体制的历史难题,1787年宪法确立的总统制共和制,中央和地方的分权,司法立法行政之间的分权制衡,是美国重要的制度创新,C正确;政党政治并非美国开创,A错误;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只是北美独立和制度创新的前提,B错误;D只是促进了中央与地方分权问题,对材料的概括不全,错误。
11. 1917年,俄告诉沙皇尼古拉二世:“如果还想保全罗曼诺夫王朝,你唯一的选择就只能是退位。”他这番言论主要依据是
A. 一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 B. 列宁已发表了《四月提纲》
C. 列宁坚持暴力革命的手段 D. 俄国民主革命的条件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如果还想保全罗曼诺夫王朝,你唯一的选择就是退位”,强调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已经成熟,沙皇只有退位才能保全自己,D正确;A并非主要依据;《四月提纲》发布时沙皇已经被推翻,B错误;C观点过于绝对且并不符合俄国革命的史实。
12. 如图是一段时期内美均关税税率变化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经济危机后美国进口商品关税税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B. 美国自由放任政策促使关税税率第一波峰期的形成
C. 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是促成第二波峰期的重要因素
D. 关税波峰不断出现说明美国始终坚持贸易保护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这时期,日本还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时间相符,故选C项;1929年大危机引发关税大战,材料中“关税税率”是上升而非下降,排除A项,经济危机时美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D与史实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东汉以来形成的地方大姓名士势力仍然存在,尽管曹操用人不拘一格,而所用之人仍以大姓名士为多。延康元年二月,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制定九品官人法,设置郡中正品第郡人,吏部据其品第加以任用,中正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的郡人充当。这样,在野的名士月旦变作官府品第,“核之乡间”变成访之中正。
根据九品中正制度的规定,当中正的一定是现任朝廷的大官,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也就是把东汉时地方大姓控制的乡论转由朝廷控制,从而使原来与政府不无矛盾的大姓名士与政府取得协调,他们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但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唐)高宗总章(668-683年)以后,进士录取名额有所扩大。武则天统治时期,经常以自己的名义下令举行制科考试。制科考试对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对于没有出身资格的一般士子,这是立获美官,至少是取得出身资格的一条便捷途径。
唐太宗时宰相中只有许敬宗一人为隋秀才,房玄龄、侯君集等二人为隋进士,其余二十六人皆不从科举出身。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以及在高宗末年即已为相的裴炎、郭正一、魏玄同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
——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三 唐朝前期,衡量进士策文好坏的标准,主要不是看文章的内容,而是看文章的词华,进士科选材多注重考生的文章或诗赋的文辞是否俊美华丽,特别是诗赋一项,一度成为进士科的重要标准。以至于张九龄曾上疏道:“以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天宝年间,虽然进士科整体上依旧以文学取士,但李林甫为相期间,,官吏的选拔上更加注重有实际能力的吏干人才。即便是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进士科的考核标准,也并非仅侧重实际才干,始终在诗赋取材和实干取材(文章策文)之间徘徊,反复变更。
——摘编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述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形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九品中正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科举选官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进士科录取标准的变化
【答案】(1)特点:是在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的背景下形成的;曹魏的统治阶层重视;由中央派出中正官定中正品(人品),体现了中央加强了对选官权的控制;突出品行的考核;既有创新性,又是对前代官制的继承。
简评:九品中正制其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在实施过程中,最终成为门阀贵族垄断选官途径的工具;其初始选官标准突出了品行(人品)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最终人品还是由门第族望决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2)变化:科举录取的总人数增加;武则天大开制科,科举不仅是一个获得出身的考试,还成为直接授官的重要途径;高级官员特别是宰相,科举出身的人比重增加;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人,通过科举成为高级官英的比重增加。
评析:唐朝科举考试在侧重诗赋美文和侧重实干中徘徊,体现了唐朝社会变化对科举考试的影响。唐朝社会较为稳定的时期,科举多重词华;唐朝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突出时,科举多重实际水:但即便社会动荡,诗赋取材始终是选官的标准之一,既体现了唐朝对诗歌的重视的社会风气,同时也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由于东汉以来形成的地方大姓名士势力仍然存在”可归纳出是在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的背景下形成的;根据材料“延康元年二月,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制定九品官人法”可归纳出曹魏的统治阶层重视;根据材料“当中正的一定是现任朝廷的大官,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可归纳出由中央派出中正官定中正品(人品),体现了中央加强了对选官权的控制;根据材料“设置郡中正品第郡人,吏部据其品第加以任用”可归纳出突出品行的考核;从发展过程来看,既有创新性,又是对前代官制的继承。简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评价可从九品中正制设置的目的、实施过程出现的弊端及造成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变化:根据材料“进士录取名额有所扩大”可归纳出科举录取的总人数增加;根据材料“武则天统治时期,经常以自己的名义下令举行制科考试”可归纳出武则天大开制科,科举不仅是一个获得出身的考试,还成为直接授官的重要途径;根据材料“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可归纳出高级官员特别是宰相,科举出身的人比重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人,通过科举成为高级官英的比重增加。评价:根据材料“唐朝前期,衡量进士策文好坏的标准,主要不是看文章的内容,而是看文章的词华”“天宝年间,虽然进士科整体上依旧以文学取士,但李林甫为相期间,文学之士政治上受到排斥,官吏的选拔上更加注重有实际能力的吏干人才”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考试在侧重诗赋美文和侧重实干中徘徊,体现了唐朝社会变化对科举考试的影响。唐朝社会较为稳定的时期,科举多重词华;唐朝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突出时,科举多重实际水平:但即便社会动荡,诗赋取材始终是选官的标准之一,既体现了唐朝对诗歌的重视的社会风气,同时也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的种子,和他本身一样,不是刻板的,乃是能因地因势而改变他所开之花的。现在且作一表,来表示这个种子传入西欧各国后所产生的特殊花果。”如表文艺复兴在西欧各国产生的特殊花果
国别


重要原因
日耳曼
宗教哲学
宗教革命
,宜于宗教
,不乐罗马教的仪式
,本不甚深
西班牙
葡萄牙
地理上的发现
殖民地的竞争及欧化的遍及全球


法兰西
政治哲学
法国革命


英吉利
应用科学
工业革命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符合逻辑,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文艺复兴加剧了德意志对天主教的信仰危机,促使了德国马丁路德改革。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借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号,张扬人文主义,反对天主教会禁欲主义,促进了思想解放。但是,过度张扬人欲的思想,进一步导致了罗马教廷的腐败堕落,引发了欧洲广大地区对罗马教廷的不满。
日耳曼人为主的德意志,民族性简单淳朴,对天主教的信仰更为虔诚,同时,德意志本身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强有力的统一的王权来抗衡教权,所以罗马教廷借助垄断信仰对德意志人的盘剥更加严重,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以马丁路德为先导,德国开始了宗教改革,倡导“因信称义”,使人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打击了罗马教会的权威,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德意志的宗教改革,一方面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导致的人欲泛滥、教会腐败的回应,但是信徒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又体现了对人价值的尊重,张扬了人文主义。
示例二论题:西葡新航路的开辟,与文艺复兴互相促进,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葡萄牙,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有着地理上航海的便利和爱冒险的天然民族性的优势,促使了他们率先开辟新航路,将整个世界开始连为一体,殖民扩张活动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拓展。
地理上大发现大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壮大,新兴的市民阶层要求打破教会传统的禁欲主义张张扬人文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推动了欧洲掀起了旨在宣扬新兴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步复兴。文艺复兴的“人的发现”和新航路开辟的“地理大发现"互相促进,推动欧洲摆脱中世纪的束缚,迎来了赵向近代社会的曙光。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对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及西欧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论点可围绕上述角度进行提取,关于阐释可从文艺复兴对思想解放运动及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至16世纪,各国的天主教领袖开始整治教会中的弊病,重新提出一些精神价值观。他们建立了新的宗教秩序,如嘉布遣会,以此恢复对天主教徒的虔诚。但是这些早期的改革家趋于沉思和高贵,未能唤起民众或赢得罗马高层教会的支持。直到路德的挑战在德国变得非常严峻时,天主教的改革才成为一个有活力和有效力的运动。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了诸多措施应对宗教改革对罗马天主教带来的冲击:一是他召开了“特伦托会议”;二是1540年他批准建立了耶稣会。“特伦托会议”的主要成就是以坚定的反新教派的措辞重申了传统的天主教教义,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教会中的弊病和恢复教会纪律。这些措施包括: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天主教教徒禁止阅读的书籍的目录。同时,保罗三世将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逐出教会,怂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镇压信奉新教的路德宗自卫同盟。又要求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消灭胡格诺派教徒。耶稣会是保罗三世支持创建的。会士把自己看做是耶稣的战士,会士的风纪和战斗精神保障了“特伦托会议”改革措施的实施。许多成员担任了异端裁判所的法官;异端裁判所建于1542年,目的是铲除任何地方出现的异端学说。其他成员创建了学校,培养新一代牧师和世俗民众对神学的确信和信心,这使得新教徒感到十分畏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保罗三世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马天主教改革。
【答案】(1)背景: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兜售赎罪卷等)和弊病,引发了信徒们的信仰危机;罗马天主教之前的一些改革效果有限;德意志路德宗的崛起对罗马教会权威的挑战。
(2)评价:解决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弊病,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会的腐败;进一步纯洁了天主教会,缓和了信徒对罗马教廷的不满情绪和信仰危机,重塑了罗马教廷的影响力;耶稣会的海外传教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一定贡献;对异教徒的镇压,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进步。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 15至16世纪,各国的天主教领袖开始整治教会中的弊病,重新提出一些精神价值观”可归纳出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兜售赎罪卷等)和弊病,引发了信徒们的信仰危机;根据材料“但是这些早期的改革家趋于沉思和高贵,未能唤起民众或赢得罗马高层教会的支持”可归纳出罗马天主教之前的一些改革效果有限;根据材料“直到路德的挑战在德国变得非常严峻时,天主教的改革才成为一个有活力和有效力的运动”可归纳出德意志路德宗的崛起对罗马教会权威的挑战。
(2)评价:根据材料“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可归纳出解决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弊病,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会的腐败;根据材料“培养新一代牧师和世俗民众对神学的确信和信心”可归纳出进一步纯洁了天主教会,缓和了信徒对罗马教廷的不满情绪和信仰危机,重塑了罗马教廷的影响力;根据材料“怂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镇压信奉新教的路德宗自卫同盟”可归纳出对异教徒的镇压,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耶稣会的海外传教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一定贡献。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在法德边界采取消极态度,又在其他地区开展一些徒劳的行动,这一切都正中希特勒的下怀。他突然开始入侵法国,这大大挫败了盟国的士气,也使他的将军们瞠目拜伏,对于希特勒从阿登利用装甲部队突袭的想法无人表示反对。就在法国还在为挪威战败晕头转向时,就在盟国军事后勤工作还是一团糟时,他动手了。
这次进攻法国的军事赌博是完全胜利了。战争在1940年5月10日打响,六个星期以后,法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希特勒得到了他所要的一切。双方悬殊的伤亡人数展示了德国的巨大军事胜利。6月10日,意大利作为德国盟友参战,6月24日签署的法国与墨索里尼的停战协定中包括了法国在战后从各殖民地撤军。
——摘编自【英】保罗·约翰逊主编《现代:从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