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2 发展——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Word版含解析 】是由【187589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2 发展——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专题限时集训(二) 发展——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建议用时:30分钟)
微专题一 精耕细作的古代中国农业
1.西周时,土地通常只耕种三年,三年后地力基本耗尽,另辟土地,重新分配。春秋中后期,三年换土易居的耕作法逐渐取消,国家不再定期重新授田,而是一次性授田、由耕作者在份地上自行轮种。这些变化反映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农民耕种土地积极性提高
C.土地私有倾向增强
D.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普及
C [材料这些变化反映了春秋中后期,由于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遭到破坏,国家进行改革,耕作者取得土地的支配权,使土地私有倾向增强,故选C项。]
2.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 )
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
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 [材料“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的生产组织”说明田庄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材料“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说明庄园经济属于租佃关系,以实物地租为主仍属传统的农耕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故选B项。]
3.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C [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北方人口南迁并且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开发加速,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农业发展,没有体现赋役和社会状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农业的发展,并不是商业和城市经济,排除B项;租佃关系指的是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而材料并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D项。]
4.唐建立之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唐朝经济领域的这一转变( )
A.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表明政府的经济职能发生了根本转变
C.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必然产物
C [题干中“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可知,土地转让是通过买卖来实现的,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土地买卖会导致小农失去土地,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根本转变”一词不妥,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
5.12世纪,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主要进口稻米,而在当地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场上高价出售。以至于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但此举收效甚微。材料反映了( )
A.区域间长途贩运较发达
B.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
D.粮食供给危机日益显现
B [材料反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冲击了粮食作物的种植,这说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分析的是农业发展受到市场的影响,和交通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分析的是南方农业种植的选择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但是不能说明出现粮食危机,排除D项。]
6.下表为17—19世纪中国人地情况统计,据此判断该时期( )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1650
—
—
1750
—
—
1850
A.赋税制度改革是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
B.人地矛盾尖锐促使抑商政策逐步松动
C.先进耕作技术引入导致耕地数量增加
D.人地数量的增长使经济缺乏转型动力
D [表格中从1650年至1850年之间,随着清朝人口的增长,土地耕地面积扩大以及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虽然人均耕地面积略有下降,但是自然经济依然坚固,导致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缺乏经济转型的劳动力、国内市场以及技术创新的动力,故选D项。]
7.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永佃制下,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则可依约退回、转租或典卖佃权。田底、田面可分别转移,其前提是,田面转移不影响地主收租,田底转移不影响佃农耕作。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人地矛盾尖锐
B.租佃农民抗租减租斗争兴起
C.佃农经济独立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D [根据材料可知,地主对土地拥有所有权,但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逐渐丧失
,故选D项;材料只体现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不涉及人地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永佃制下土地经营与所有关系的变化,看不出租佃农民抗租减租斗争,排除B项;佃农并未获得对土地的所有权,因此经济上不能独立,排除C项。]
8.乾隆元年至六十年(1736—1795年) 000余件,分布地区达20余省。《大清律例》中“若农民佃户雇请耕种之人……彼此平等相称……素无主仆名分者”。这( )
A.主要得益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B.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C.反映了户籍等级制度的废除
D.导致封建小农经济开始破产
B [封建生产关系主要指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根据材料“农民佃户雇请耕种之人”可知,清朝农民佃户也可雇工耕种,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B项。]
微专题二 古代中国手工业者的智慧
9.《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提道:官营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庞大,内部分工精细,技术设备先进。这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式,逐渐扩散至民间。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 )
A.受益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阻碍了中国民营手工业发展
C.不利于工匠发挥生产积极性
D.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D [官营手工业精细的生产模式渗透到民间,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选D项;材料是关于官营手工业生产模式对民间的渗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由“技术设备先进、逐渐扩散至民间”可知官营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官营手工业生产模式对民间的渗透,与工匠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C项。]
10.下表是当今对汉代丝织业情况了解的部分信息。据此可以得出( )
织物情况
出现具有复杂花纹的高级织物,普通织机无法制造
织机实物
史料情况
无完整的高级织机出土,普通织机也只能据画像石复原
汉赋记
载情况
汉王逸《机妇赋》对高级织机有所描述,如“高楼双峙”“纤缴俱垂”
A.汉代丝织品质量提高
B.对汉代丝织业的了解尚属猜想
C.要重视汉赋史料价值
D.织机的落后制约着丝织业发展
C [通过高级织物可以反映出汉代丝织业的发展状况,但目前无完整的汉代高级织机实物出土,可以通过汉赋的记载对其有所了解,即汉赋中所蕴含的史料价值应引起重视,故选C项。]
11.(2020·吉林调研)有学者认为,国家政权总是力图垄断和控制尽可能多的工业生产部门。不只是皇室和贵族所消费的各种工业品由官府经营、雇匠制造,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如盐、铁等,政府也垄断着生产和流通的去向。这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西方中世纪经济制度诸多不同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上述特征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 )
A.经济领域垄断组织的发达
B.中央政权(集权)制度的强大
C.官营手工作坊水平的高超
D.封建制度的不断衰落
B [题干中提及中国古代经济领域中的盈利部门和利润巨大的领域,总是有政府权力的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盐、铁、酒等利润丰厚的行业都由官府垄断经营,这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权的强大,故选B项。]
12.雍正五年,浙江巡抚李卫奏道:浙省居民稠密,户口繁多,而杭、嘉、湖三府,本地又多种桑麻,是以产米不敷民食,向借湖广、江西等省外贩之米接济。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清朝中叶江南地区( )
A.民间手工业发展繁荣 B.经济实力下滑严重
C.农业生产力日益下降 D.雇佣关系已经出现
A [杭、嘉、湖三府主要种植经济作物桑麻等,为手工业的生产提供了原料,
从侧面反映出清朝中叶江南地区民间手工业发展繁荣,故选A项;清朝中叶江南地区经济实力在快速发展,排除B项;杭、嘉、湖三府主要种植经济作物,而“向借湖广、江西等省外贩之米接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力日益下降,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雇佣关系已经出现的信息,排除D项。]
13.下表文献中关于唐朝的叙述,表明当时( )
出处
叙述内容
《清异录》
有刁萧者,携一镜……背有字曰:碧金仙,大中九年十二月铜坊长老白九峰造
《三水小牍》
钜鹿郡南和县街北有纸坊,长垣悉晒纸
《乐府杂录》
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琵琶……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南赵家修理,大约造乐器悉在此坊,其中二赵家最妙
A.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密
B.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打破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一些城市出现手工业作坊
D [通过材料中“长老白九峰造”“长垣悉晒纸”“造乐器……二赵家最妙”可知,唐朝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私人的手工业作坊,故选D项。]
14.乾隆年间,广东佛山“炒铁之炉数十,铸铁之炉百余,昼夜烹炼,火光烛天”“四方商贾萃于斯,四方之贫民亦萃于斯。挟资以贾者什一,徒手而求食者则什九也”。材料表明佛山( )
A.成为全国冶铁中心 B.已经出现劳动力市场
C.冶铁行业分工较细 D.工场手工业较为发达
B [材料体现广东佛山冶铁业发展,“四方之贫民亦萃于斯……徒手而求食者则什九也”说明佛山已形成劳动力市场,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佛山冶铁业,无法得出其成为全国冶铁中心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冶铁业分工较细问题,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工场手工业较为发达,排除D项。]
微专题三 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15.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
,“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商业发展的空间相对宽松
B.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全面抵制
C.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D.儒商诚信经营聚集大量财富
A [从材料中春秋晚期,商人财富增加,并且被诸侯以“平等之礼”相待可知,春秋时期商业发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反映了当时商业限制较少,商业发展空间相对宽松,故选A项。]
16.汉代长安城中市的周围均建有围墙,市中官署旗亭上插旗以示当市,日暮收旗以示市罢。西晋以后市的围墙仍在,但插旗当市逐渐被击鼓取代。这说明( )
A.市的交易逐步突破时间限制
B.官府不再直接管理市场
C.市的管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
D.市实行封闭集中的管理
D [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汉代,市的周围都建有围墙,且还有时间限制,在西晋以后,市的围墙仍然存在,仍然有时间的限制,这充分说明当时对市实行封闭集中管理,故选D项。]
17.学者沈祖春指出,城内和城市附近的居民可以进入城中之市进行交易,但受距离限制,偏远居民因城中之市管理严格,无法参与,只有在城外自发交易,由此而成草市。学者范文澜则认为:“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称为草市。”这表明,两位学者均认为草市( )
A.为满足民众的生活需要而创建
B.由乡村的固定交易场所发展而来
C.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关系不大
D.是具有自发性质的民间交易市场
D [沈祖春认为草市“在城外自发交易”,范文澜认为草市是“自然形成的市”,共同点是认为草市是民间自发形成,故选D项;范文澜认为草市“因商业上需要”
和自发形成,而不是民众生活需要和“创建”,排除A项;二者均认为草市在城外自发形成,但都没有体现是从“固定交易场所”发展而来,排除B项;范文澜认为草市“因商业上需要”而出现的,说明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重要关系,排除C项。]
18.(2020·张家口质检)中国纸币的起源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宪宗时的“飞钱”。北宋民间商人在商品流通中使用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合券取钱,即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由此可见( )
A.商人注重构建纸币的“防伪”功能
B.汉唐政府制定诚信经营章程
C.纸币起源于政府对经济控制的减弱
D.纸币在宋代是主要流通货币
A [交子的两张券合得起来才能交钱说明宋代商人防伪意识提高,在纸币交易时注重查验真伪,故选A项;“白鹿皮币”是汉武帝为打击诸侯而设定的,与经营章程无关,排除B项;纸币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生,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度无关,排除C项;纸币“交子”仅在部分地区流行很短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地区还是流通金属货币,排除D项。]
19.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B [两宋城市坊市制度瓦解,“更为开放”,突破了空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经营,故选B项。]
20.中国历朝奉行不渝的“重农抑商”政策,当农耕经济转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而当农耕经济跌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这种的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依附性,可以用来证明( )
A.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总体上升趋势
B.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特征
C.中国农耕经济纯粹自给自足的状态
D.中国多元经济形态相互间腐蚀瓦解
B [“当农耕经济转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说明农耕经济的成熟,“而当农耕经济跌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又说明其不成熟,故选B项。]
微专题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21.在五代时期,后周世宗下诏:“诸道州府县应有商贾兴贩牛畜,不计黄水牛,凡经过处,不得抽税,如是货卖处,只据卖价每一千抽税前二十,不得别有邀难。”据此可知,后周世宗意在( )
A.重视商业税收 B.厉行抑商政策
C.规范市场秩序 D.调整交易场所
C [材料中“不得抽税……不得别有邀难”体现统治者意在规范市场秩序,故选C项;材料强调税率“每一千抽税前二十”,不是重视商业税收,排除A项;规范商业流通,不是“抑商”,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限制交易场所,排除D项。]
22.下面为《明实录》中“通商”“抑末”出现频次统计表。这反映出明朝通商( )
通商
抑末
洪武年间
1
1
宣德至景泰年间
1
3
嘉靖年间
7
2
隆庆至天启年间
6
0
A.商业政策发生倾斜 B.重农抑商政策终结
C.对外贸易受到重视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A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明朝时期,“通商”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而“抑末”却逐渐降低,这反映出明朝对商业的政策出现了变化,即由“限制商业发展”
转变为“逐渐放松对商业的限制”,即商业政策发生了倾斜,故选A项。]
23.(2020·郑州质检)据统计,在清朝前期的196年中,顺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至雍正五年(1727)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总计39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欧美各国“在广州收泊贸易”,南洋地区的国家到闽、浙、江海关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
A.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B.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
C.外来侵略左右政府贸易政策
D.政府对海禁的执行较为不力
A [材料“比较严格的海禁”到“部分地区海禁”等信息说明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
24.下表是清代官员高其倬给雍正帝奏章的内容
“福、兴、漳、泉、汀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民且去而为盗。出海贸易,富者为船主、为商人,贫者为头舵、为水手,一舟养百人,且得馀利归赡家属。曩(nǎng,过去、从前)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於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
该奏章说明当时(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海禁政策受到质疑
D [根据题干中“臣愚请弛禁便”可知,高其倬主张清政府放宽海禁政策,其依据就是在题干中所列举的各种事项,这体现出高其倬对海禁政策的质疑,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