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13 新生——全球化趋势下的多元世界 Word版含解析 】是由【guwutang】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13 新生——全球化趋势下的多元世界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专题限时集训(十三) 新生——全球化趋势下的多元世界
(建议用时:30分钟)
微专题一 两极格局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认为,苏联“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武力,并清楚地表明准备使用武力,这就几乎用不着真的动武,就可以迫使苏联退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
A.美苏激烈争霸 B.美国拟对苏联冷战
C.苏联处于守势 D.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二战已结束,美苏由同盟关系变成敌对关系,材料中提到不用真的动武,体现的是冷战政策,故选B项;美苏激烈争霸是在1946年6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后,排除A项;此时美苏没有实现真的对抗,处于守势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D项。]
2.“当工业主义发现世界被分割成许多小的经济单元时,它就通过两种方式着手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了……一个就是减少经济单元的数目,扩大每一个经济单元的规模,另一个方式就是消除各个经济单元之间的贸易壁垒。”以下不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德意志在19世纪完成统一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欧洲国家联盟的创建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而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故选B项。]
3.(2020·济宁质检)1946年,一位美国女作家曾写道:“欧洲已被缩小了……正缓缓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时期。”“缩小”主要是指( )
A.美苏在欧洲不断扩张势力
B.欧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C.欧洲的国际地位日益下降
D.欧洲内部的矛盾加剧
A [欧洲被缩小说明其原有势力范围被挤压,结合“1946年”及“新的冰河时期”可知是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欧洲积极扩大自身影响力,致使英法等国家在欧洲的话语权丧失,故选A项。]
4.有学者指出在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战后对外进行干涉的整个历史,进一步证明了这项原则。在每一个例子中,都是在反共这个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然后再加上几条根据战略和经济需要提出的更具体的理由”。该学者旨在强调( )
A.杜鲁门总统是美苏冷战的真正挑起者
B.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C.马歇尔计划本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运用
D.杜鲁门主义成为推行美国霸权主义的借口
D [根据材料“在每一个例子中,都是在反共这个广泛旗帜之下把干涉说成是有道理的,然后再加上几条根据战略和经济需要提出的更具体的理由”可知,杜鲁门主义成为推行美国霸权主义的借口,故选D项。]
5.(2020·黄山质检)下表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部分条约:
年份
条约
1963年
《控制核武器试验的协定》
1967年
《禁止外空核武器的协定》
《拉美无核区的协定》
1968年
《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
1971年
《海底禁止核武器协定》
1972年
《西方—苏联限制核战略武器条约》
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B.冷战中理性外交有利于世界和平
C.美苏争霸的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
D.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B [20世纪60—70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的原因在于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军备竞赛回归理性和各方力量积极推动,这种理性外交有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故选B项。]
6.某学者指出,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最终能够和平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美苏领导人秘密达成了所谓“导弹交易”,即双方同意撤走各自部署在土耳其和古巴的导弹,并不是美国军事优势促使苏联做出让步。由此可见,当时( )
A.苏联政府率先进行了妥协退让
B.美国政府采取了强硬立场
C.美苏处于势均力敌的战略态势
D.美苏双方均可以威胁对方
C [由材料“并不是美国军事优势促使苏联做出让步”可知,古巴导弹危机能够以和平方式解决和美苏双方的妥协有关,并不是苏联单方或率先妥协退让,这反映出美苏双方势均力敌的战略态势,故选C项。]
7.下表是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协定、公约。这反映出( )
1945年
12月
1947年
10月
1949年
8月
1950年
11月
1951年
7月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
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A.国际社会的法制化
B.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事务
C.国际社会保护弱者
D.经济是国际交往主要内容
A [材料中的一系列协定、公约经等谈判协商而定,标志着战后国际社会朝着法制化、体系化发展,故选A项;协定公约的签署国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国际事务也不仅仅只有签订协定公约这一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国际事务的主导者是发达国家,排除B项;题干有三项是关于国际金融贸易及基本人权的协定
,体现不了对弱者的保护,排除C项;国际交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材料中仅有两项与经贸有关,据此无法得出经济是国际交往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
8.(2020·平顶山质检)“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以上材料( )
A.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目的
B.揭示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
C.指出了关贸总协定签订的必要性
D.说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务
D [根据材料“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可知,该组织具有缩短成员衡的职能,应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选D项。]
9.下表为战后“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
时间
年平均增长率
1948—1960年
%
1961—1965年
%
1966—1970年
%
A.世界经济协调机制的建立
B.各国关税壁垒的进一步消除
C.欧美各国强化对经济干预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协调
A [材料反映出二战后世界贸易出口总额不断上升,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协调了世界经济发展机制,促进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发展,故选A项。]
10.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 )
A.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
C.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D [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定期召开国际会议并签订《关贸总协定》以降低关税,体现贸易的制度化、体系化趋势,故选D项;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指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关贸总协定力图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体现不出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问题,排除B项;“根除利己主义”说法错误,排除C项。]
微专题二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11.(2020·合肥质检)从1958年9月14日法国总统戴高乐和德国总理阿登纳首次会晤到1963年10月阿登纳去职,双方会晤达15次之多,会谈时间达100多小时,书信往来40余件。法德意在( )
A.摆脱美苏控制 B.谋求共同发展
C.缓和冷战形势 D.走向联合争霸
B [法德密切会晤意在加强两国关系,谋求共同发展,故选B项;法德两国皆没有被苏联控制,排除A项;法国和联邦德国属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双方密切会晤与缓和冷战局势无关,排除C项;法德密切会晤意在加强联系,促进共同发展,而非联合争霸,排除D项。]
12.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1973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由此可以推断( )
A.苏攻美守态势改变
B.欧洲一体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
C.美欧建立平等关系
D.布雷顿森林体系继续得以维持
B [根据材料“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1973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可知欧洲一体化提高欧洲实力和国际地位,推动美欧关系调整,故选B项。]
1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不结盟运动等呼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美苏阵营内不少国家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倾向,阵营主导国家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据此可知( )
A.世界多极化是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B.美苏是世界多极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C.亚非拉地区区域化得到较快发展
D.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基本形成
A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经历了两大阵营内部各种势力的分化和瓦解,因此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进程,故选A项。]
14.美国伊恩·布雷默指出,在这个充满不测事件的世界中,由谁来主导就很重要……世界正处在“零国集团”(G­zero)时代:在这个时代,谁也没有能力使棋盘上形成力量平衡的格局。材料旨在强调( )
A.世界的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经济全球化趋势向纵深发展
C.美国已丧失对世界的控制权
D.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零国集团”指的就是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能担当起领导世界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故选D项。]
15.近年来,特朗普政府不顾中方劝阻,执意发动贸易战,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中美贸易争端。面对美国挑起贸易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与此同时,美欧贸易战烽烟再起。这说明( )
A.美国霸权受多方挑战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国意图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欧洲经济的发展,美国认为威胁其自身发展,美国对中国、欧洲挑起贸易战,同时体现了多极化力量对美国的制约,故选C项。]
微专题三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
16.(2020·焦作一模)欧洲共同体建立以后,成员不断增加,由最初的6国扩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12国,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统一的关税同盟,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初步建立了商品、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 )
A.实现了所有成员国基本经济主权的让渡
B.消除了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困扰
C.体现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D.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C [材料反映了欧共体成员国增加、合作范围扩大,是经济区域集团日益发展壮大的表现,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故选C项。]
17.
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比较
组织名称
成员
国数量
面积
(万km2)
人口
(亿人)
GDP
(万亿美元)
北美自由
贸易区
3
2
欧盟
28
狭义丝绸之
路经济带
16
3
东盟
10
据此,对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认识正确的是( )
A.打破了经济集团相互隔绝的状态
B.将成为世界最大区域性合作组织
C.促进世界经济力量向多元化发展
D.整体经济实力优于其他经济集团
C [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成为世界发展中的重要一极,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力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故选C项。]
18.(2020·大庆质检)1992年,丹麦民众担心欧盟会使本国失去“主权、独立和民族特性”,一度在公民投票中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2005年法国、荷兰民众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反对削弱国家主权,因此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意在扩大欧盟超国家权力的《欧洲宪法条约》。这表明( )
A.价值观趋同有利于一体化进程
B.主权让渡制约一体化发展
C.全球化进程中应维护民族独立
D.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义
B [材料反映的是欧盟成员国的民众,不希望过度削弱国家的主权,从而反对欧盟权力的扩大,故体现了欧盟一体化进程中,主权让渡的程度影响了欧盟的一体化发展,故选B项。]
19.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这有利于( )
A.世界经济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B.从根本上扭转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局面
C.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发展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本利益趋同
C [传统计划经济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这为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促进了贸易自由化,故选C项。]
20.(2020·临沂质检)“典型的全球公司以一个小规模的总部为基础,其他公司机构散布全球,寻求尽可能低的营业成本。全球公司在运作时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是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市场。”由此判断“全球公司”( )
A.催生了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促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C.不受任何国家法律法规约束
D.使世界各国走向政治一体化
B [根据材料“典型的全球公司以一个小规模的总部为基础,其他公司机构散布……只是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市场”可知,全球公司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联系,促进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故选B项。]
21.(2020·无锡调研)20世纪60至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此起彼伏。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1985年,美、日、英、法以及联邦德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发展深受拖累。最能从这个案例中得到的启示是( )
A.区域化集团要加强合作
B.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C.科学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全球化的总趋势是斗争
B [“1985年,美、日、英、法以及联邦德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发展深受拖累”,说明《广场协议》损害了日本的国家经济主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故选B项。]
22.1999年2月15日的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报道中说:“自工业时代开始以来,职工和所有者之间,从未像现在这样陌生。现代的金融市场正在使两个重要的生产因素——资本和劳动彻底隔离。”报道中所谈到的现象( )
A.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
B.反映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势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说明阶级矛盾已大为缓和
B [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资本的全球化过程,在资本全球化过程中寻求最优配置,原有的资金+劳动模式逐渐走向分离,故选B项。]
23.西方发达国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巧妙地进行了全球布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据此可知( )
A.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家间的民族对立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
D.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A [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经济扩张,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劣势,故选A项。]
24.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提出“全球史观”,并呼吁要“重新估价历史”。许多具有全球视野的著作相继问世,如麦克尼尔的《世界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威尔斯的《世界史纲》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走向终结
B.文化发展受到时代潮流影响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D.学术界为美国全球扩张服务
B [一些“全球史观”的提出和具有全球视野的著作问世,是人类历史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的产物,说明文化的发展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