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0-2021学年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素养评价: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解析 】是由【jimil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0-2021学年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时素养评价: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三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主要是指( )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而不是地方官制,所以不是对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产生的影响,故排除A;从材料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从制度设计层面上来讲,使皇帝决策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现了中枢决策的规范化特点,故B正确;材料不涉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从制度层面上来看,而不是从宰相权力的角度来看,故排除D。
【补偿训练】
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只凭皇帝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对国家的统治
,于是设官分职。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分工所采取的措施是 ( )
【解析】选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C。A是秦代;B是汉代;D是宋代。
“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的原则,皇帝任命或责降官员不当,负责起草诰词的知制诰和中书舍人可以“封还词头”,加以拒绝。这表明宋
代 ( )
【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皇帝的人事任免权在一定程度受到大臣的制约,故C正确。
3.“(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 )
【解析】选B。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的是明清时期,故A错误;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B正确;根据材料三省六部制“有利于皇帝的集权”可知不利于限制君权,故C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下的中央官制,而不是民主制度下的三权分立,故D错误。
【补偿训练】
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 )
,分散相权
,分割相权
,权分六部
,强化相权
【解析】选A。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分散相权。
4.(2020·雅礼中学高一检测)下表为《后汉书》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
,无法维系
【解析】选A。三则材料均提及察举制,显然说明察举制度是东汉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故A正确;材料只有一处提及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D材料没有体现。
5.(2020·全国Ⅱ卷)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
【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可知针对李昉在科举录取中徇私舞弊问题,宋太祖设殿试重考,殿试遂成常制,即殿试的设立发展完善了科举制,故选C。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
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干扰选项
题干没有体现否定世家大族特权信息
B
干扰选项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殿试”而非“省试”
C
正确选项
殿试的设立发展完善了科举制
D
干扰选项
题干材料与人才选拔标准没有关系
【补偿训练】
(2020·雅礼中学高一检测)隋唐时期,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这一变化 ( )
【解析】选B。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有利于官僚阶层的社会流动,增添政治活力,B符合题意;官员出身与官僚腐败和官员素质无关,排除A、C;官僚政治在秦汉时期已确立,排除D。
6.(2020·山东师大附中高一检测)汉武帝令御史大夫调查文帝陵园被盗一案,时任御史大夫的张汤想依照律法追查丞相庄青翟明知故纵之罪,丞相对此非常忧虑,据此可知张汤 ( )
,协理朝政
,并无实权
,典正法度
,架空相权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御史大夫追查丞相罪责导致丞相忧虑,可见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典正法度,故C正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而非协理朝政
,故排除A;御史大夫掌握监察大权,故排除B;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丞相负责行政,两者不存在架空之说,故排除D。
【补偿训练】
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他主张 ( )
【解析】选A。从司马光选拔官吏的三个标准可知他主张监察官员要有良好的素养,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拔监察官员的标准,没有体现扩大官员遴选范围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监察吏治腐败的内容,故C错误;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太宗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这说明唐初 ( )
【解析】选D。根据“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说明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
,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
《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2分)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4分)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3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始于汉朝;第二问,据材料一可知,“以德取人”,即看个人品行。第(2)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二问特点,据材料二“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得出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第(3)题第一问规定,据材料三“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得出分地录取;第二问作用,据材料三“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得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第(4)题从察举制中得出古代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以德选官,重视人的品德;从科举制中得出选官的自由开放,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公平公正。
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
标准:个人品行。
(2)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
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4)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