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15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fuxiyue 2025/5/15 文件大小:1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是由【fuxiyu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分层作业 一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 (  )
、玉米 、粟
、葡萄 、粟
【解析】选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故选B;玉米的故乡在美洲,葡萄和小麦主要来源于西亚地区。
:“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 (  )
     

【解析】选A。由材料“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可知为刀耕火种。
,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 (  )
、耜

【解析】选B。根据所学,商周时期虽然出现青铜器,但极少用于农业生产,主要的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
“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
①注重农时 ②精耕细作 ③自给自足 ④男耕女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二十四节气”、《农书》指导人们的耕作,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注重农时和精耕细作,①②正确;③④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选A。
(  )
,全靠粪当家

,丰收不用提

【解析】选B。“黄牛过河各顾各”,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点。
6.《墨子》中记载农夫早出暮归,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该材料反映的是 (  )


【解析】选D。农夫耕地,妇人织布,男耕女织,这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故选D。
二、非选择题(16分)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12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第(1)题,从材料中“牛”等信息可判断为牛耕技术。第(2)题,从材料信息看,村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其特点可依据课本知识回答。
答案:(1)生产技术:牛耕技术。
(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以创制于夏代的夏历即农历影响最大。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 (  )


【解析】选A。我国的农历由来已久,其渊源可溯于夏朝,故又有“夏历”之称。而这一历法又与农业密切相关,因为它服务于农业。故答案为A。
、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




【解析】选D。据材料“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正确。
3.“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

,家畜饲养业为辅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解析】选B。“五谷丰登”说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六畜兴旺”说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以家畜饲养业为辅,所以本题选B。A对材料概括不全面,C、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4.(2018·嘉兴高一检测)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影响深远。这一耕作方式形成于 (  )


【解析】选B。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始形成,故B正确。
《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
 

【解析】选B。在东方农耕文明中,牛是最重要的农用畜力,所以不可能出现多吃牛肉的现象;西方农业不发达,畜牧业较为发达,牛不是用于农耕而是用于饮食。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惯,故选B。
6.(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 (  )
【解析】选D。符合材料信息的农业耕作工具是曲辕犁,D为曲辕犁。
【深化点拨】曲辕犁直到明清时期仍在使用,反映出我国古代农具革新异常缓慢。农具革新缓慢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无法对生产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


【解析】选B。材料中的“蜀守冰”指的是秦国的蜀守李冰,该水利工程“穿二江成都之中”可知位于四川成都附近,据此可以判断是都江堰,因此选B。
,它反映了 (  )




【解析】选C。从图中可知反映的是男耕女织,这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故C正确。
9.(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法律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




【解析】选D。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地位具有重要性,故D正确。
、生女仪式简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  )




【解析】选C。我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种田需要男劳动力,因此出现了重男轻女的现象,故选C。
,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 (  )




【解析】选D。材料信息未体现服役主体资格的改变,也未涉及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和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故A、B、C错误;据材料“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和“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故D正确。
: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解析】选C。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所限,使占用一定财力和人力的铁犁牛耕的推广受到了阻碍,而锸、锄则适应了小农生产的需要,因此以此为主导,C正确;冶铁技术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A错误;铁犁牛耕的推广有利于精耕细作,B错误;耕牛的缺少虽影响了牛耕的推广,但这并非是主要原因,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顷,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1)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及其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并概述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12分)
(2)针对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指出中国古代主要阶级力量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综合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14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形式,根据古代中国自战国时期以来的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作答即可;第二问表现,结合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发展的相关内容作答;第三问原因,结合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分析。第(2)题第一问措施与结果,从统治阶级角度分析,结合古代中国进行改革的相关史实作答即可;从被统治阶级角度分析,结合古代中国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作答;第二问因素,从耕作技术、土地制度、政府政策、经营方式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形式:铁犁牛耕。
表现: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东汉出现一牛挽犁。
原因: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
(2)措施及其结果:①开明政治家(或地主阶级)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但是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没有成功。②历朝的民众(或农民阶级)暴动提出“平均”口号,要求平均地权,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
因素:耕作技术、经营方式、经济政策(或统治者政策)、土地制度等。
,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畎。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