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难以忘怀的大年三十散文(共9篇) 】是由【zongzong】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难以忘怀的大年三十散文(共9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难以忘怀的大年三十散文(共9篇)
篇1:难以忘怀的大年三十散文
难以忘怀的大年三十散文
过了腊八,放了寒假,小伙伴们搬着手指数着天数,盼望着,期待着大年三十的到来。
我老家住在京郊农村,按照当地习俗,真正意义的过年不是初一,而是大年三十。
我和小伙伴们期盼的是:大年三十中午的白米饭;外焦里嫩的炸胳瘩(丸子);切成薄片码成塔状的肉香肠;香味四溢的粉儿炖肉。在那个年代,只有在过年时,孩子们才能大饱口福,见荤解馋。午饭后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拍着鼓肚,炫耀着各自吃了几碗大米饭,吃了几片大肥肉,以至于有些小伙伴被撑得拉稀跑肚。
我和小伙伴们期盼的是:大年三十夜晚的放鞭炮、看灯笼。那个年代放鞭炮的方式与现在大不相同。现在放鞭炮都是三千、五千、一万头儿的拉长鞭、整挂放,一次燃放三、五盘。而那时因经济条件所限,一般农户最多买上四五挂小洋鞭(红色又小又细),每挂一二百头,再买十几个二提脚(双响),分别在初一、初五、十五的三个早上或晚上燃放。
小朋友们舍不得整挂放,把它拆散,一次放三五个,少放勤放,细水长流。我是小伙伴中鞭炮数量、种类较多的一个。
记得有一年,父亲特意给我买了两个灯炮,样子像麻雷子,红色,粗粗壮壮,顶部有个药捻子。燃放时,小朋友们围了一圈,争着看个新奇。药捻点着后,随着“哧”的一声,窜出一道火花,一会儿冒出一个火苗,跳跃着,摇摆着,持续长达1分多钟。正当大家看得入神时,突然“咚”的一声巨响,炸的'纸片满天飞。小伙伴们吓得四散而逃。因这种鞭炮存在安全隐患,市面上早已见不到了。
我上小学时,老家还未通上电,更不知电灯为何物。每到腊月二十八前后,生产队就安排专人,利用街道两旁的树木,拉起一道道绳子,用来悬挂灯笼。年三十白天将灯笼挂好固定,天黑后灯笼被点亮,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金光闪闪的火龙。
小伙伴们穿行在灯笼之间,追逐着,欢笑着,从街东跑到街西,从南街来到北街,走遍全村各条街。除大街外,家家户户也都在大门前、院子里挂起了各式各样的灯笼,有圆形的、元宝形的、五角形的,灯光闪烁,一片通明。
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老袁家门前的走马灯。此灯个大体宽,灯内有一轮轴,上面固定几个剪纸图案。蜡烛点燃后产生的热力,推动轮轴旋转,灯光将图案投射在灯纸上,灯的外壁即出现古代武将骑马打仗的画面。看走马灯的人很多,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我和小伙伴只能从人缝中看几眼,听大人们说上面的图案是张飞战马超,关羽战黄忠。
我和小伙伴们期盼的还有三十晚上的压岁钱。我家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饺子吃得比较早,不到八点,热腾腾、鼓溜溜的肉馅饺子端上饭桌,青绿爽口的腊八蒜放在盘子里,全家人围桌而坐。按照我家的规矩,吃饺子前,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磕完头后,长辈递过压岁钱。
那时的压岁钱很少,二毛、三毛,多则五毛。孩子们对自己的压岁钱都精心收藏,那毕竟是自己的“小金库”,能独立自主地支配它。夏天可以买一二根冰棍解暑降温,冬天可以买一串冰糖葫芦打打牙祭,还可以买一二本小人书,小伙伴之间交换着看。
一家人吃完饺子后,大人们都各自到本姓家族中串门拜年,孩子们到大街上放鞭炮,看灯笼,家里只留奶奶负责接待。家族中的平辈、晚辈们,陆陆续续,一个接一个的前来拜年。他们坐在炕上,喝着茶水,剥着花生,磕着花籽,笑容满面地说着吉祥话,那场面特别亲热温馨。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已步入老年行列的我对“过年”的期盼越来越淡化了,可是小时候那种热闹、欢乐、祥和、团圆的过年场景,还深深地刻在记忆中,挥不去,抹不掉。
直到现在我还喜欢那点着红烛的灯笼;喜爱那爆竹炸响后散落下的纸屑红;更喜爱那贴在门楣上的大红对联,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春联上,期盼着“勤羊辞旧千家同春,顽猴闹春万户皆福。”
篇2:恩师难以忘怀散文
恩师难以忘怀散文
我与李问圃老师最早相见是在十年前,后来问起李老师,他对这些记忆已经很模糊,并笑着说:年纪大了,有些事记不住了,有些事要学着忘记。
那双矍铄的眼睛,十年间却不曾改变,后三次聆听老师讲话时,每每讲到富平文化或是对后辈的希望时,他的眼睛红红的,总是闪烁着点点泪花。他的每一句话我都仔细聆听,用心体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那双深邃的眼眸,我看到了老一辈文化人的虔诚,这位熟稔富平文史的长者,是我一生敬重的前辈。
细数儿时的第一份铅印报纸,距今已经十年了。《童年的梦想》刊发在了《频阳吟草》的小角落里,那次“童真与梦想”诗歌少儿诗赛,我的作品是学校小学部唯一入选作品,看着自己稚嫩的文字变成铅字,我捧着报纸沾沾自喜,那时并不懂文学,但那是我与文字的第一次结缘,冥冥之中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我一直珍藏着那份早已泛黄的旧报纸,同时也深深地记住了李老师的名字,因为他是大赛评委老师,12岁的我便开始悄悄地做着文字梦,不得不说李老师对我的文学启蒙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后来上中学了,参加过不少征文比赛,写的文章也被当做范文,但在应试教育下,为了博取高分数,写的文章会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中学时代,文字梦成了我的秘密,为了能考取中文系默默地努力着,以致于后来毕业看望高中班主任时,老师惊讶地说道:以前从没有发现你爱好文字,高中那会就应好好发挥特长。
十年间,我把梦想小心翼翼地珍藏,上大学重新捡拾起笔,记录着我成长的足迹。大学没能选心仪的中文系,选了中医专业,但中医本质就是一种文化学。古语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历代医家凡大医者,都经过儒学思想滋养,不断在传统文化中求索医理。如此说来,中医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字财富。学习闲暇之余,便重新拾起了笔,文字成了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我最初的梦想。繁重的医学学业与遥不可及的梦想注定了远方的艰辛,我在浩瀚的中医经典里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在医学济世救人的职业理想中痴恋心底的半亩文字方田。文字这一点残存的旧梦温润着心底的那一抹余热。
两年前,我又做了幸运儿,无意中关注了家乡《富平人》平台,因在外地上学,每一位游子身上都有浓浓的家乡情怀,,我从家乡文化不断汲取着灵感。网络文学的繁荣带给我笔尖跃动的机遇,让我又一次因文字结缘。《富平人》平台刊登《与迤中在一起的青春》便成了我网络发表文字的开端。那片黄土地是我深深眷恋的故乡,在异乡如同一苇飘落的浮萍,我成了一只南北之间迁徙的候鸟,遥望着北录着我的流光碎影,它们在我脑海中迸发着一个个跳跃的字符,连缀起大学时光,我深深地怀念着荆山塬上的童年时光。
暑假回到家乡,富平人文化传媒评选新人原创作者,我有幸当选,奖励暨文学采风活动中,我再一次见到了李老师,此时距第一次已相隔十年。十年间,我曾在《七女秀陕西》节目中看到李老师讲解富平特产太后饼的片段,还有卖旧书时从废品站淘回的《新歌荟萃》一书,李老师便是编者之一。但那次是面对面的交流,虽说那次活动我不善言语,默默地聆听李老师谈文学,但很少有人理解一个老师,一份报纸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李老师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这次活动李老师结合人生阅历向获奖者讲述写作的乐趣,鼓励获奖者坚持写作,不因外界纷扰而改变初衷。并浅谈自己与文字结缘几十年来的收获,分享他的文学创作故事。这位长者的殷切希望更坚定了我对自己的信心,在文学创作中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暑假在谢正清老师书画工作室里第三次见到李老师,我和谢老师是公益活动认识的,谢老师爱好书画,也时常关注我的文章,对李老师说:娃学医,爱写文章,写的关于迤中母校和大唐芙蓉园的散文特别好,并描述了《一梦千年,盛唐出芙蓉》中的部分内容。两位老师鼓励我坚持写作,多读书,我只是一个学生,受到了两位前辈老师的支持,让我非常感动。李老师也爱好书画,现场为我写了副字《文以载道》,我像当年珍藏报纸那样保存留念。
前几日,受邀参加《一苇浮萍》富平人首届文学艺术原创创作研讨会,会上第四次见到李老师,准确说来,已经第五次了,富平南湖书院成立时李老师也在,只是那次仅问候了下老师。讨论会上与会文学艺术爱好者先自我介绍,并发表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看法。我第一个介绍,再次提到与李老师的十年缘分,有激动有惊喜,文字陪伴了一个小女孩的十年求学时代。感恩与文字相约,感恩我的启蒙老师。文字丰盈着我的生活,当我回望走过的路时,文字拍击起岁月的浪花,不经意间留下时光深处的眷恋。
会上,李老师对富平的文化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鼓励创作者多学习,传承创新,向书本学,向生活学,向他人学,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受益匪浅。与大家交流时,是那样的亲切,言语间又透露着丰富的学识,教诲我们要有包容开阔的胸怀,要有悲悯社会的情怀。借用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告诉我们写文要真实质朴,细微之处方显真情。写作需要冷静与激情并存,不断地沉淀自己,打磨自己。
初次结缘,帮我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四面之缘,我看到了一位长者对后辈的期望。李老师对我的文学启蒙终生难忘,在文品与人品上又教会我很多,感谢家乡的文学前辈!愿每一个与文字相伴的日子,都会融入诗意,在心田绽放为一朵纯美的花,不求芳香四溢,只求曾经花开。
篇3:难以忘怀的小镇散文
难以忘怀的小镇散文
广元市宝轮镇是四川省北部的一座小镇,位于川甘陕交界地区,东临千年绝代女皇故里,西接剑门雄关,自秦汉以来即是蜀道重镇。这里四面青山连绵起伏,山水相映,绿荫葱葱;白龙江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自甘肃陇南缓缓漂流而来,环绕小镇而过;巍峨挺拔的秦岭山脉,似一巨人身躯,横卧于宝轮镇的北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减缓了北部寒流的侵袭,造就了宝轮地区四季常青,苍翠欲滴……
宝轮镇,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却对于许多离开了这里的五局人有着独特的魅力,而久久不能忘怀。尽管离开了这里多年,仍然希望找机会旧地重游,到自己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走走看看,寻找过去了多年的点滴记忆……
这里曾是碧口水电站、宝珠寺水电站建设期间人员与物资的重要转运枢纽和必经之地,为两座电站建设作出了贡献……
这里曾经是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总部的所在地,是五局走向发展的起点和加油站……
这里曾经留下了我们父辈工作生活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这一代人年复一年的乘坐黄海客车,往返于宝轮至三堆两地之间,投身宝珠寺电站建设的匆忙身影……
如今的宝轮镇是个什么样子?有变化吗?
这里虽然没有了五局在这里时的`繁华景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小轿车满街皆是,以国产车型为主,偶然也会看到一两部奔驰宝马;宝轮的街道看起来比以前要整齐干净了一些,街道两旁的店铺也比以前多了许多,而且装饰华丽。较为热闹和繁华的地段还是水电路和宝轮路两条街道,晚上各种霓虹灯争相闪烁,车辆穿梭不息,颇有点大都市的感觉,再也见不到老乡背背篓,担担子的身影了。
宝轮镇近几年建了不少的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清江河沿岸一带,宝轮镇的有钱人大部分居住在这里,今后宝轮镇的商圈很有可能向这里发展。
宝轮镇的餐饮行业比较红火,除了我们熟知的食为天、刘一手等饭店外,还有各种诸如木桶鱼、乡村家常菜、齐齐火锅等,在这里除了可以品尝酸菜鱼、水煮肉片、夫妻肺片等川菜外,还有各种火锅和鱼庄可供选择。每到吃饭时间,各个饭店人头攒动,高朋满座。为什么宝轮的餐饮行业如此的火呢?一是四川人的天性,爱吃爱玩;另外一个说法就是自汶川地震以后,这里的人们都想开了……
宝轮镇的最大变化是不通火车了。水电五局搬离这里后,成都至北京的8次、1364次等火车已经不在昭化火车站停车了,昭化火车站已经封存停运了,要乘火车出行必须到广元才行,这是五局离开宝轮的最大变化。
原水电五局办公大楼已移交给地方,现作为地方社区办公楼使用。
原水电五局职工医院早已移交地方,改为广元市利州区中医医院。目前这家医院为当地最好的医院之一,医疗环境,医疗条件和设施较为不错,特别是新建的13层住院部大楼给这家医院带来不少的光彩。
原五局技工学校,早已扩建为具有一定综合实力和规模的四川水利水电技师学院,为水电施工企业培养着后备技术人才。
原五局公安分局办公楼移交给地方后,已变成一家宾馆,招待八方宾客。
水电五局荣校南院生活小区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相当一部分五局离退休人员还居住在这里,每当春节或节假日,老人们的子女或带着家人,或开着车回来看望老人。院内设有专供老年人的娱乐场所,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老人们聚集在这里,打打牌,聊聊天,其乐融融。
宝轮通往昭化火车站和山上住宅区的小路依然存在,这是当年五局人走过最多的一条小路。从宝轮兴隆街的北端开始,沿着小路缓缓走向火车站,越过火车站站台和轨道,便来到原转运站的山下小路(不知何时修好了火车站地下隧道,现在人们采用地下隧道来通过火车站,安全又便捷),沿着一个个台阶向上攀爬,当你累的气喘吁吁的时候,已经到了坡顶。原五局早期的办公楼就坐落在这里,山上一排排家属楼错落有序地散落在山坡上,似乎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诉说着中水五局几十年的沧桑与巨变……
篇4:难以忘怀的中秋节散文
难以忘怀的中秋节散文
年年有中秋,大都没印象。一九六二年中秋节,却刻骨铭心。
那天我们全队的壮劳力,天没亮到村北刨高粱。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早上阴凉,露水特别大,草叶上顶着晶莹的水珠,树杆湿漉漉的,像刚下过雨。
我斜穿一件破袄,左胳膊伸在衣袖里,右胳膊露在外面,手里抡着小镢头,为了省力,镢柄上穿孔,用一根带子掛在手腕上。烧草困难,根要刨全,但太全带土多,费力。要掌握分寸诀窍,借秸棵的幌动顺势将它刨起。秸叶上的露水雨点一样的洒下,冻得人忍不住唏嘘。
今年年景不错,高粱穗子结实得红紫,颗粒饱满,秸秆又粗又高,握在手里沉甸甸的。要用大力才能连根刨起,不一会衣服全湿透了。叶齿将胳窝拉出道道血痕,被露水一湿,揪心地痛。
我回乡三个月,有不甘落后的脾性。干活凭的是一股拚劲和耐力。知道自己累别人同样吃不消,若有韧劲,别人就会甘拜下风。我一口气干在头里,不少有名的棒劳力远远的被我拋到后面,不得不对我刮目相看,我为优胜沾沾自喜。
快到中午,露水还没有消除,我干得浑身是汗,里外全是水淋淋的,也分不出汗水和露水,肚子却在咕噜着喊饿了。
一群妇女在放倒的高粱秸上割穗,带着孩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来到节日兴致更高,讲个没完没了。田野里荡漾着她们的笑声。几年的自然灾害勒紧腰带好几年,眼见丰收在望,心情确实不一样。随着生活的逐渐好转,节日的喜气写在脸上,干活走路显得特别轻松快活。家乡人虽穷,但都好胜。苦,能忍心中,让自己承受,不肯告诉别人;喜和福则不同,溢于言表,到处张扬,巴不得人分享。来到节日,她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盛美味,让别人羡慕,那才是骄傲。一大早来后,她们早就将自己的节日菜单报了一遍又一遍:
“俺那口子爱吃羊肉包子,我割了一斤羊肉,两斤芹菜,搅和一起,保险成丸。”
“我买了套下水,中午做大米干饭。”
“我们烙白面火烧,干活耐饥,抗时候。”
“我家包了牛肉饺子,一咬油直滴答,那才有滋味。”
……
我不当家,没资格炫耀。干到现在了,肚子早就盼进食了。我知道爷爷奶奶喜欢细水长流,不过,老人很在意年节,这么大的节气,菜肉包子是最起码的。生活在一起,我们好凑合,老人吃什么跟着就是。他们绝不会因我干活出力而额外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