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 】是由【177218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17课《短文两篇——爰莲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 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爱莲说》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莲” 为核心,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莲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 气质等方面的描写,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赋予莲君子般的品德。作者借莲 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同时对追名逐利 的世风进行批判,语言简洁凝练,意味深长。
【学及创作背景,理解文意,能熟练背诵并默 写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如何借莲的形象表达自 己的志向和情感。
3、理解作者对莲的赞美,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格,培养正确的价 值观和审美情趣,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托物言志的手法与莲花的象征意义。
难点:领会作者借莲所表达的深层情感和人生态度,领悟文章所 传达的君子品德的内涵,思考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问题引入:你最喜欢哪种花?为什么?如果用一种花比喻自 己,你会选择什么花?
预设:(学生自由回答)示例:梅花,因其不畏严寒。向日葵, 因为它始终追随阳光,象征积极向上……
2、进入课题: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廉正直,他独爱莲花, 写下“出淤泥而不染”的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通过《爱莲说》,感 受他如何以莲喻人,寄托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课前预习任务检测
1、文体知识
(1)周敦颐、创作背景、“说”体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楼田 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主张“诚“静”修身。他是 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
背景:《爱莲说》作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当时周敦颐 在南康郡任职。文章借莲喻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 活态度。
“说”是古代议论性文体,可叙事可抒情,重在阐明观点。
(2)重要字词读音、释义
蕃(fan):繁多。
濯(zhu 6 ):洗涤。
亵(xi。)玩:轻慢地玩弄。
鲜(xi a n):少。
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2、初读感悟
朗读指导:注意对比句的语气变化,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 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分组朗读作者对三种花的 评价,体会褒贬差异。
三、课中学习任务一:梳理文意,解析结构
1、理解文意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代 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 不显得妖媚。
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译文: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 靠近玩弄。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 爱,宜乎众矣。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 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 当很多了。
同时,重点讲解特殊句式,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 句,'……者也'表判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宾语前置,正常 语序为‘爱莲者,同予者何人')”等。
2、全文分层与内容概括
第一层(开头至“可爱者甚蕃"):总述世人爱花现象,引出莲花。
第二层(“予独爱莲”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具体描写莲 花的品格,揭示君子之德。
第三层(“予谓菊”至结尾):对比菊、牡丹、莲,点明主旨。
四、课中学习任务二:赏析艺术手法,体悟文情
1、托物言志的运用
物象特征:
“出淤泥不染“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一一分别象征君子的洁 身自好、正直通达、不攀附权贵。
志向表达:
通过莲花,表达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批判趋炎附势的世俗风气。
问题探究:为何周敦颐不直接写人,而选择以莲喻人?
明确:以物喻人含蓄深刻,避免说教;莲花的自然特征与君子品 质高度契合,更易引发联想。
2、完成表格。
描写角度莲的特点象征意义写作手法情感表达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托物言志对莲的赞美,对世俗的批判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正直、质朴、美名远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洁、庄重
3、对比与衬托手法
菊:象征隐逸者,衬托莲的积极入世却不同流合污。
牡丹:象征富贵者,反衬莲的淡泊清高。
问题讨论:现代社会中的“牡丹”现象有哪些?如何保持“莲” 的品格?
明确:“牡丹”现象如盲目追求名牌、攀比消费;保持“莲”的品 格需坚守本心,注重内在修养,如诚实守信、热心公益。
五、课中学习任务三:探究主旨,解读现实意义
君子品格的现代诠释
清廉正直:如公职人员拒收贿赂,公正执法。
独立人格:如学生考试不作弊,坚持诚信。
问题讨论:如果班级中有人因坚持原则被孤立,你会如何支持他?
明确:公开肯定他的行为,组织班会讨论价值观,鼓励大家学习 他的正直。
六、课中学习任务四:比较阅读,拓展思维
提问:将《爱莲说》与《陋室铭》进行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内 容和主题上的异同。
明确:
内容:《爱莲说》:通过描写莲花的高洁形象,表达作者的高尚情 操和生活态度。《陋室铭》:通过描写陋室的环境和生活情趣,表达作 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主题:《爱莲说》:强调品德修养和精神追求,批判了追名逐利的 世风。《陋室铭》:强调品德修养和精神追求,不以外在环境的优劣来 衡量生活的质量。
相同点: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具体的物象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都体现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批判。
不同点:《爱莲说》:重在通过莲花的高洁形象,表达对君子品格 的赞美和对世俗生活的批判。《陋室铭》:重在表现作者的安贫乐道和 精神追求。
七、课堂总结
《爱莲说》以莲为镜,映照出君子的品格与作者的理想。它不仅 是宋代文人的精神宣言,更为今人提供了修身养性的范本一一在纷繁 世界中,如何如莲一般”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二
八、板书设计
爱莲说
出淤泥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洁身 正直 独立
九、拓展阅读与素材积累
1、名句积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一陶渊明《饮酒》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一一王冕《墨梅》
2、推荐资源
书籍:《周敦颐集》:全面了解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论语》:感悟儒家君子之道。
纪录片:《园林》:探讨中国文化中的自然意象。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完成配套练习。
2、以“我身边的‘莲'"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位具有君子 品格的人。
示例:班主任老师拒绝家长礼物,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如莲般“不 蔓不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