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10《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10《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0《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阿长与》教案(共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家及其相关作品,疏通课文生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七年级上学期,我们读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一一《朝花 夕拾》,还学过选自该文集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一一《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的回忆性散文一 -《阿长与》。(板书课题)
提问:从课文的题目来看,你觉得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猜测本文可能写的内容。
预设:
写阿长这个人,写她与《山海经》这本书之间的故事。这说明阿 长是本文写作的核心人物,而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发生的故事应该 是本文的核心事件。
过渡:那么,这篇文章围绕阿长与《山海经》具体写了些什么内 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
二、夯实基础
g e zh i q i z e ng w u p u s a g a n su o
搁 掷 脐 憎恶 菩萨 竹竿 烦琐
心实意记挂着“我的"渴慕,竟然在难得的四五天假期中,一声不响 地去寻书买书。“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目不 识丁的阿长,连“《山海经》"中的三个字都念错了两个字的阿长,不 知历经了多少艰辛,才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让“我似乎遇 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 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至此,前文中阿长的粗俗 形象被彻底颠覆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让此刻“穿着新的蓝布衫”的 阿长形象光彩照人、鲜活可爱。文章在结尾抒发作者对阿长的愧疚同 情和怀念感激就水到渠成了。
(3)事情的详略安排需遵循的原则。
引导:从本文材料的详略安排中,你发现多件事情的详略安排需 遵循哪些原则?
明确:
①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②能凸显人物形象的详写,与人物形象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③略写是对详写的补充,可使内容更丰富,使人物更丰满。
④一般来说,详写旨在凸显事件的深度,略写旨在突出事件的广 度。
.活动小结
这样有详有略,既表明了 “我”讨厌阿长的原因,又突出了 “我 "对阿长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过程,同时,又使得阿长的形象更加丰 满、生动。
(二)合作探究二
过渡:在这样的材料详略安排下,你感受到了 一个怎样的“阿长” 形象呢?
.探究任务
在鲁迅笔下阿长被反复提及,甚至还成为他文章专门描写的对象, 阿长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请你谈谈对阿长这一形象的理解。
.过程安排
(1)再读课文,结合课文和资料链接《长妈妈其人》,为阿长填 写履历表。
称呼性别
生活年代籍贯
学历职业
家庭状况
行为习惯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提示:可先用“阿长是一个……的人"的类似句式进行概括,再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
(3)小组形成结论后,推选代表在班级分享。
.成果展不
(1)阿长履历表展示。
预设:
称呼 阿妈、长妈妈、阿长 性别 女 生活年代清朝末年籍贯浙江绍兴 学历文盲(没读过书)职业保姆(女工) 家庭状况青年守寡,有一个过继的儿子。
行为习惯 喜欢切切察察;絮说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 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睡觉时摆成一个“大”字……
(2)对阿长形象的理解。
预设1:
阿长是一个粗俗而讲究习俗的人。阿长没有文化,难免粗俗,这 从她“喜欢切切察察"、她的睡相就可以看出。但她懂得很多礼节, 虽然其中不乏迷信、落后的成分,但一些民间的习俗、忌讳等也是一 笔了不起的文化财富。
预设2:
阿长是一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底层劳动妇女。阿长连姓名 都不为人知,可见其社会地位之低下。她没受过教育,青年守寡,在 别人家做女工,命运很坎坷。但她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求“一年到 头,顺顺流流”,所以她才懂得那么多的规矩和“古怪仪式"。
预设3:
阿长是一个善良、体贴、关爱孩子的好保姆。她对“我”的“烦 琐”的教育正是出于对“我”的关心,因为在她看来,只有遵守这些 规矩,才能平安顺利;从她费尽周折给“我”买《山海经》一事可以 看出她真心关爱“我二
阿长有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缺点,但更有着朴实善良、仁厚慈 爱的美德。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既增添感人的效果,也使阿长 的形象更真实。
设计意图:借助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阿长这一人 物形象,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三、课堂小结
(展示思维导图)事隔多年,鲁迅才恍然大悟,他一直忽略了的 一个人,原来是最疼爱他、关心他、对他最重要的,以至他失意的时 候,回忆起来还能带来一些温馨。文章有详有略,并采用欲扬先抑的 写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好事粗俗、迷信可笑,又朴实善良、仁厚慈 爱的阿长形象。
在回忆阿长的这篇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 此交错转换。下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两种叙事视角的妙处。
阿长与《山海经》
详略得当
欲扬先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四、拓展延伸
过渡: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以大量的笔墨写“我"如何讨厌长 妈妈,在蓄足情势后,写长妈妈给自己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我”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对她产生由衷的敬佩。这种写作方法就 是欲扬先抑。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前后 对比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欣赏一段运用欲扬先抑 写法的故事梗概吧!
(故事梗概)我的叔叔是个税务员。一天晚上,我去叔叔家玩, 发现一个陌生人在跟叔叔谈着什么。见我进来,那个人慌乱地用叔叔 的大盖帽盖住茶几上的一堆东西,便起身要走。这时,叔叔说:“行, 这事我一定能办好!"趁叔叔去送客,我偷偷看了大盖帽下的东西, 竟然是一大摞钱。我顿时觉得叔叔再也不是我心目中那个光明磊落、 一身正气的形象,不想理他了。
第二天,妈妈要我去给住在叔叔家的奶奶送鱼。经过叔叔的房间 时,却见昨天那个陌生人又在叔叔屋里。我侧着耳朵听了个究竟。原 来那个陌生人偷税,怕叔叔要罚他的款,就来给叔叔送礼,结果叔叔 却将“礼金”给他交了罚款,还劝他补交罚款。原来我错怪了叔叔。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帮助学生进一步 理解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手法。
五、布置作业
.当堂练习
小试牛刀: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也来试一试身手,运用欲扬先抑 的写作手法写一个人物片段或故事梗概吧!(不超过300字)
.课后作业
交流分享:小组组织“寻找‘阿长'"的口语交际活动,聊一聊: 你觉得自己身边的谁像阿长?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是爱唠叨的母 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门卫爷爷……他们身上又有哪些优秀品格让你感 动、敬佩?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 错转换的特点。
.通过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运用词语之妙。
【教学重点】
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 转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 转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秋天的怀念》等回忆性散文,下面这三个片段就出自这两篇文 章,看看它们各写了什么内容,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片段一: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 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娱蚣。(摘自鲁迅 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片段二: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 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 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摘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片段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 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 的诀别。(摘自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
片段一是作者回忆童年时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自己的真切感受, 表现了童年鲁迅的天真可爱;片段二是作者写作时表达对《荡寇志》 和《西游记》的绣像已经不在了的一种遗憾,抒发了对美好童年的怀 念;片段三中的第一句是作者回忆母亲重病吐血送医时的情景,第二、 三句是作者表达写作时对那一刻的感受,抒发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点拨:回忆性散文一般采用两种写作角度:一是回忆中的视角, 二是写作时的视角。有时候这两种视角会交织在一起。
.过渡:《阿长与》中也有两种叙述视角:一是回忆中童年鲁迅 的感受,二是写作时成年鲁迅的感受。这样的叙写方式有何妙处呢? 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吧!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一 一理解两种叙述视角的妙处。
二、问题探究
.探究内容
默读课文,找出代表“童年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的一些 语句,体会文中“童年的我”与“成年的我”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 同。
.过程安排
(1)默读课文,勾画、品读代表“童年的感受”与“写作时的 回忆"的一些语句。
(2)小组交流,品味文中“童年的我”与“成年的我"所表达的 感情有什么不同。
(3)推选小组代表展示,一人朗读勾画的语句,一人说说其中 表达的情感,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果展不
(1)“童年的感受”: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预设:
①朗读: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分析:写出了童年的“我”对一个喜欢谈论别人闲话的乡下女人 的反感。
②朗读:一到夏天……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 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分析:写出了年幼的“我"无法改变阿长的睡相,被阿长挤得热 醒的无奈。
③朗读: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 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分析:“磨难”"总算”等词写出了幼年的“我”被阿长逼着吃福 橘的无奈,以及吃完福橘之后的解脱。
④朗读: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 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 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 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分析:这些描写非常符合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即思维简单、推理 直接。写出了幼年的“我”在认识到自己是安全的之后的轻松,对阿 长人身安全的放心,体现出幼年的“我”的天真可爱,读来令人莞尔。
⑤朗读: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 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 测……
分析:写出了幼年的“我”在不能辨别故事真伪的情况下,对成 年人特别是阿长所产生的信服与敬佩。
⑥朗读: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 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分析:这里的“向来没有”“并非"也”等词,写出幼年的“我” 觉得阿长连字都不识得,不可能满足“我”对《山海经》的需求,觉 得根本没必要向她说这件事的真实心理;“但既然”也就"写出幼年的 “我”对《山海经》的渴望之甚,连不识字的阿长也成了 “我”的倾 诉对象。
⑦朗读: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 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
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 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分析:“霹雳"震悚”“赶紧"略略”“果然”等词写出了幼年的“我” 在得到《山海经》时的震撼和喜悦,“新的敬意”写出了 “我”对阿长 由衷的敬意和感激。
⑧朗读: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分析:写出了《山海经》在“我”心中的地位之高,不仅因为这 是渴慕已久的书,更因为这是阿长给“我”的书,它凝聚着阿长对“我 "无声的爱,体现了阿长对“我”精神需求的关注,还因为这本书对 “我”今后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师进一步引导:大家都知道鲁迅是一位作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 在美术设计方面的卓越成就。请大家欣赏鲁迅先生的美术作品。
(出示助读资料)
鲁迅在美术设计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与《山海经》 的美术启蒙不无关系。正因为如此,鲁迅才在多篇文章里写到阿长, 这位不仅给予了他无私关爱,且无意中做了他艺术引路人的阿长。
小结:从童年的“我”的视角叙述事件,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 儿童心理,情感表达真实真诚、直白外露。
“写作时的回忆":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预设:
①朗读: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 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分析:这里的“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 "的角度来叙述的,”说得阔气一点”则是一种自我调侃。
②朗读: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 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
分析:这里的“现在已经忘却了“记得”等词,表明作者是站在 “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已经忘却”“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表达了 “成年的我”对阿长的愧疚。
③朗读: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 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分析:这里的“现在"至今想起来”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 的角度来叙述的,表现了 “成年的我”依然对阿长讲究的那些烦琐礼 节的厌烦。
④朗读: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 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 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分析:这里的“到现在还在眼前"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 的角度来叙述的,表现了 “成年的我"非常清楚阿长为“我”买来的 《山海经》印制粗糙,画像粗劣,但这样的《山海经》是“我"最初 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书,是自己渴慕已久的书,是自己最心爱的“宝书”, 是阿长费尽心力给“我"买来的书,让“我”无法忘却。对这件事的 回忆饱含着“成年的我”对阿长深深的感激之情。
⑤朗读: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分析:写出了失掉《山海经》的遗憾。
⑥朗读: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 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 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分析:“大概”“终于"仅” “大约”等词语,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 愧疚和同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 一句,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 和感激,充满了温情。
出示助读资料: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 到当时所谓的“正人君子”的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 杀进步学生,制造了 “三•一八”惨案,鲁迅则写下《纪念刘和珍君》 等一系列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政府的残暴,因而遭 到当局的通缉,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是作者在1926— 1927年期间陆续写成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往事的追忆,从自我生命 的底蕴里,寻找到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
小结:当时外界的黑暗让鲁迅先生感到压抑和悲哀,所以,从成 年鲁迅的角度叙述事件,充溢着一种温情。这种温情有对阿长的怀念 和感激,有对阿长的愧疚与同情,也让鲁迅先生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 点闲静,从温暖的回忆中汲取继续战斗的力量。
“童年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交织。
预设:
①朗读: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一一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 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分析:隐鼠是鲁迅儿时曾养过的一种拇指大的膜(xi)鼠,鲁 迅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墨汁。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 要爬上去”,阿长因突然受惊而一脚踏死了它,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 应,而“我”却认为是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这里的“憎恶” 谋死”是大词小用,旨在夸张地体现儿童的心理,表达儿时的“我" 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也包含了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的一种调侃。
②朗读: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 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 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 退让。
分析:“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深不可测”“情有可原”应该 我退让”等词语,既写出了童年的“我”对阿长的崇拜,又包含着成 年鲁迅对自己儿时感觉的一种调侃,更有对阿长讲长毛故事所表现出 来的那种荒诞的调侃。
③第19自然段中,对叔祖父的描写,既写出了童年的“我”对 叔祖父的同情,因为他科考失意,又得不到妻子的理解,只能退守书 斋,在花草虫鱼的世界里寻求安慰,又包含着成年的“我"对叔祖父 的怀念。
小结:作者在本文中常常“大词小用”,既展现了童年的“我” 的真实感觉,又包含着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对阿长的调侃。两种 叙述视角的交错或交织使用,形成一种对比,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两个主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关 键词句,体会作者用词之妙,理解回忆性散文的两种叙述视角,读懂 作者所抒发的两种情感,同时也是在“熟读”基础上进行“精思”, 体现练习系统里的编者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