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docx

格式:docx   大小:2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docx

上传人:ATONGMU 2025/5/20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是由【ATONGM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专 业: 中医学
班 级: 2025 级中医 1 班姓 名: 姚少伟
学 号: 202520251066
指导教师: 王敏勇
邢 台 医 学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3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班级:2025 级中医 1 班 姓名:姚少伟 学号:202520251066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诊疗疾病的重要特色,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应结合相关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特点来遣方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慢性胃炎 ;中医药疗法 ;辛开苦降 ;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西医治疗多实行铲除幽门螺杆菌(针对HP 阳性者)、抑酸(胃酸分泌过高者)、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剂、解痉剂等药物的综合运用[1]。从临床治疗的效果来看,很多患者通过上述措施的治疗,尽管患者HP 转阴,呕酸及烧心的病症消逝,胃镜复查胃黏膜恢复如常,但很多患者仍存在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甚者脘腹顿痛等病症,而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往往起到良好疗效。但在中医药治疗本病过程中需要留意的是,必需依据本病生理病理特点和致病因素的性质来辨证论治,合理选方用药,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胃主受纳,纳运协调,相辅相成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容纳于胃,故有胃为“水谷之海” 之说,所以《灵枢·玉版》中说:“人之所受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 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但胃之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需与脾之运 化功能相协作,即脾主运化水谷功能的帮助,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即所谓“脾主为胃行其 津液者也”,可见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取,才 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养分全身。所以脾胃在功能上一纳一运, 纳运协调,相辅相成,纳是运的前提,运是纳的连续,无纳则脾无以运, 无运则纳无以化。
脾胃纳运作用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必定导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在重视对胃腑治疗的同时,还需留意对脾脏功能的调养,脾健则助胃之受纳,也就是既要重视“纳”,又不行无视“运”。治疗时在方剂配伍中选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之类助胃之受纳,同时配伍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以健脾助运化,共达有纳有运、纳运协调之功。
胃主通降,以降为补,升降相因
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经胃之腐熟消化之后,必需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这就是胃的通降功能,而且胃的通降功能还包 括小肠接纳从胃下行的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假设胃失通降,则胃气上逆,除表现为食欲减退外,还可消灭呃逆、嗳气、泛酸、脘腹胀痛等病症,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浊气在 上,则生月真胀”,所以胃主通降,以降为补。然而,胃之通降又和脾主 升清功能是相反相成的,脾主升清的功能是将水谷精微等养分物质吸取和 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养分全身,所以说“升清”是脾脏功能的重要特点,故有“脾以升则健”之说。因此,脾升胃降 是相对而言,无升就无以降,无降就无以升,《临证指南医案》说:“脾 以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在病理上脾升胃降功能往往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往往升降并用,相反相成,如升麻配沉香、柴胡配半夏、葛根配旋覆花、 黄芪配代赭石、生姜配竹茹、白术配柿蒂,共获脾升胃降,升降和调之功。
3
然而,脾升胃降的功能又受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影响。《血证论》载:“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
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
《沈氏尊生书·胃痛》中也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 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可见脾升胃降的功能除需要脾胃二脏腑相互调整、相互为用外,同时也离不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功能的辅佐。因此,慢性胃炎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斡旋气机,调理肝脾、肝胃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方药配伍中常常应用陈皮、木香、佛手、香橼、乌药等(病性偏寒者);枳壳、柴胡、郁金等(病性偏温者);青皮、枳实(气机郁滞较甚者),以到达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描述的“土得木而达”之效。
辛开苦降,寒热佐制,相得益彰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由于饮食寒热失度,导致脾胃损伤。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助湿生热,或脾失健运,酿湿生热,或积湿宿食,郁而化热,导 致脾胃湿热或胃火亢盛;或七情失调,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肝气犯胃,而致肝胃郁热。慢性胃炎除上述各种缘由导致胃火(热)壅盛外, 胃寒也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变化,常由于过食寒凉食物,或外感寒邪直中, 或过服寒凉药物攻下伤胃。而寒主收引,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 遏而不得伸展,致气机阻滞,胃气不和,故表现为胃脘冷痛,恶冷饮,喜 热食,得温痛减,如《素问·举痛论篇》中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同时可伴呕吐清水、脘胀、 口不渴、纳差、大便稀溏等表现。
3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仍是中医药学治疗疾病所遵循的普遍法则。慢性胃炎病机以炽热炽盛者,投以清热和中之剂,方选清胃散、竹叶石膏汤或黄连解毒汤之类化裁;胃火壅盛伤阴者选用玉女煎化裁;对于脾胃湿热壅盛者方选茵陈蒿汤化裁(热重于湿)、三仁汤化裁(湿重于热)、甘露消毒丹化裁(湿热并重);对于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者方选丹栀逍遥散、化肝煎、温胆汤之类化裁。而对于胃寒型慢性胃炎治疗方多项选择用理中丸、大建中汤化裁。
值得留意的是,在胃火炽盛型慢性胃炎治之以寒(苦降药)、寒邪客胃型慢性胃炎治之以热(辛开药)的过程中,留意寒热佐制的配伍运用,贵在调和。如选用苦降方药治疗胃热时,在方中酌加少量干姜、肉桂、吴茱萸之类,一则佐制苦寒药过于伤胃,二则有助于兴奋中焦脾胃之气机;在运用辛热之方药治疗胃寒时,酌情配伍寒凉之品如黄芩、黄连、大黄、栀子等,剂量宜轻,佐制温热药过亢助火内生。因此,对于慢性胃炎不管单是寒证、热证,还是寒热互结,治疗时往往熔寒药、热药于一炉,意在佐制而调和,同时辛开苦降,调畅气机,助脾升胃降,开结除痞。
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始终顾胃气
“久病多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和运化水谷,假设饥饱失常,肆食寒凉失度,脾胃乃伤;或劳倦过度,或久病累及脾胃,渐致脾胃亏虚然而脾胃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积,郁而化热,而致脾胃亏虚时可伴湿热壅盛;脾胃亏虚,水谷不化,可伴食积;慢性胃炎病程往往较长,脾胃亏虚,气血乏源,“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无力助
3
血行时可伴瘀血,渐致血瘀胃络;同时气虚升举无力,可致气机郁滞。脾胃亏虚,气虚及阳,导致脾胃阳虚,阳虚又易招之寒邪外袭而直中。
可见,慢性胃炎往往虚实并见,主要表现为脾胃亏虚兼见湿热、寒滞、气郁、血瘀、食积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宜补虚泻实,标本兼治,一方面清热、除湿、散寒、理气、活血、化积等措施治其标,同时健脾益胃治其本,尤其留意培护胃气,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说:“五脏者, 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安康状况和存亡,《景岳全书·杂症谟·脾胃》中也说:“凡欲察病者, 必需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需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因此,始终顾胃气,步步顾胃气[2],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调摄生活,疗养结合,养重于治
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安康,包括饮
食失节、情志失调、生活起居无规律等因素。《内经》中说:“饮食自倍, 脾胃乃伤”,《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也说:“夫饮食不节则胃病„„”, 暴饮暴食,或饥饱失常,或过食辛甘厚味、酸甜苦辣、嗜烟贪酒,伤及脾 胃,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 六腑”;或精神紧急、心情感动、或过分忧虑、情志抑郁,导致气机失调, 木旺乘土;或生活起居无规律,劳累过度,作息无制,正如《素问·举痛 论》中说:“劳则气耗”,则正气亏虚,病情加重,或病邪趁虚而入,伤 及脾胃。
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应当留意疗养结合,养重于治,大力宣传“七分在养,三分在治”的治疗理念[3],引导患者转变不安康的生活方式。依据胃
3
的生理特性: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喜润恶燥。所以在饮食上要均衡营 养,多喝水,避开过食过热或过冷食物,宜清淡饮食,尤其提倡患者在治 疗期间进用软食、易消化而富有养分食物,慎食辛甘厚味、酸甜苦辣和煎、炸、熏制等食品,建议患者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戒烟戒酒,调养情志, 放松焦虑紧急心情,保证气机通畅,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胟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同时生活起居有规律,避 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管子·形势篇》中云:“起居适,饮食节。寒暑适, 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 尽可能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 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 乃去”。养生如是,治疗本病亦然。
参考文献
[1][M].5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5:395. [2]路军章,[J].中华中医药杂
志,2025,20(4):201 203.
[3][J].,(18)8:35.。
指导教师:王敏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