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是由【PIKAQI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内容提要】
作为一门超阅历的理论性学科,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性品德必定以范畴的形式显现。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进展系统争论,是中国音乐美学争论进一步进展的必定要求。
【关键词】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争论
音乐美学是争论人类音乐审美活动的一门超阅历性质的理论学科。音乐审美活动包含两个 方面的内容,一是音乐审美阅历,一是音乐审美观念。争论音乐审美阅历的,是音乐美学史, 它以时间为线索,展现在音乐审美历史上,有过哪一些音乐美学家,提出过哪一些音乐美学 理论。争论音乐审美观念的,是音乐美学范畴,它用规律关系为线索,把整个音乐审美历史 看成一个广泛关联又不断进展的理论体系,争论各个时代,各个学派的音乐理论是围围着什 么问题开放的,有没有发生争论,这种争论的背后,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等等。在二 十世纪近百年的中国音乐美学争论中,我们在音乐审美阅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国古 代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史等根底性著作得以问世。相对而言,在争论音乐审美观念方面, 我们还有所欠缺,这主要表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一整套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体系。音乐美 学作为概念存在还是作为阅历存在,曾经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这种争论的背后,是音乐美 学到底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还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通过近十来年的探讨,大家渐渐形成 了一些共识。韩锺恩认为:音乐美学〔Aesthetics in music〕是人用理性的方式去争论人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所进展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果的现象。[1]张前认为:“音乐美学是以争论音乐 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根底性的理论学科。”[2]赵宋光认为:“音乐美学是争论人类 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与总体目的的一门特别的艺术哲学。”[3]王宁一认为:“音乐美学是 争论人类音乐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的一门特别的艺术哲学。”[4]音乐美学是一门超阅历 的学科[5],是从概念到概念的学科。[6]以上学者对于音乐美学学科性质的生疏尽管存在一 些分歧,但还是全都成认音乐美学具有理性学科的性质。正由于如此,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音 乐学家威廉·奥斯丁〔William W. Austin 1920-2025〕认为:“音乐美学至今仍旧是德语国家的擅长领域。英语世界关心音乐的思想家〔以及具有思想或没有思想的音乐家〕都受益于德语 的哲学传统。”[7]萧友梅说:“音乐是美学是推理的音乐理论”。[8]
假设我们撇开西方音乐美学理论,单看中国音乐美学局部,从》,再到后代的各种乐论,都表达出鲜亮的理论化倾向。中国的音乐美学是完全形态的理论学科。黑格尔说:“既然文化上的区分一般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分,则哲学上的区分更是 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分。”[9]既然如此,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也应当是一部范畴演化和进展的历史。但时至今日,我们仍旧没有系统地争论中国音乐美学有哪些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 一个怎样的体系。[10]这是由我们的学术进程和争论方法所打算的。近百年来的中国音乐美学争论,已经根本完成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重要学术问题的辨析、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构建 三项重要任务,产生了相当丰富的争论成果。但也有一些不令人满足的地方。从争论方法上 看,中国音乐美学长期停留在一般的特地史争论阶段,还没有进入理论史争论的层面。中国 哲学、中国诗学都早已由一般史争论进入到范畴争论。相对而言,中国音乐美学争论明显有 些滞后。随着争论工作的深入,“列传氏”的音乐美学争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争论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史入手,去提醒和把握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规律,开创 中国音乐美学争论的局面,加速中国音乐美学史争论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西音乐美学的沟通,是当前中国音乐美学争论的迫切要求。
一、争论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意义
开展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争论,并非把中国音乐美学史用另外一种形式重写一遍[11],
而是以更加深刻的理论,重打量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把中国音乐美学的争论引向深入。前苏联舍斯塔科夫:“美学范畴不仅具有生疏论和本体论的意义,而且具有价值意义。”[12]
争论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意义。
一、争论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提醒中国音乐美学思想进展内在规律和客观规律的根本 途径。争论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目的,不是简洁地陈设中国历史上消灭过哪些音乐美学家,有 过多少音乐美学的论著和观点,产生了多少命题,而是要提醒中国音乐美学进展的客观规律, 批判地继承传统中国音乐美学的优秀遗产。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思维,音乐美学的存在方式 必定是超阅历的,甚至是从概念到概念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就是音乐美学范畴进展的历史, 也就是音乐美学范畴提出、进展、聚合、裂变的历史。我们要对中国音乐美学进展深入地争论,就必定要争论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怎样提出的、怎样丰富的、怎样进展的,这些范畴由 不完整到完整,由单一到系统,由音乐美学领域到非音乐美学领域,或由非音乐美学领域到 音乐美学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中国音乐美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才能提醒中 国音乐美学的进展规律。
二、争论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突显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特征的根本途径。中国音乐美学
究包括了哪些根本范畴?这些范畴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区分和联系?它们是怎样规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根本特征?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分?[13]
三、争论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史,是争论中国文化不行缺少的重要方面。蒋孔阳先生说:
“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主要是乐论。我国古代最早的美学思想,主要是音乐美学思 想。”[14]中国音乐美学理论是中国艺术理论的原理论,很多中国艺术理论范畴都是由音乐 美学范畴派生出来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有着坚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局部。在 石器时代,音乐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我们至今能从出土的陶器上看到大量的乐舞图案。甲骨文和金文当中有大量的乐器的名字,这说明,在殷商时代,音乐已经 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周礼》和《仪礼》中记载了周王朝严密的音乐组织和音乐制度, 秦汉以来,又产生和完善了乐府制度,诸子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音乐故事。在文字符号没有 充分进展起来以前,音乐不仅仅是人们表情达意的手段,更是一种必不行少的宗教仪式,是 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局部。中国的礼乐文化,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起来的。[15]孔子说:“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先秦史志、诸子百家大多都参与了争论。《左传》、《国语》、《诗经》、《尚书·尧典》、《易经》、《仪礼》、《周礼》、《管子·地 员》、《墨子·非乐》、《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吕氏春秋·音律》、《吕氏春秋·制乐》中都 有音乐理论的记载。这说明,音乐美学理论是中国思维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具有格外 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内在的规律性。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争论,能极大地丰富中国理论思维的成果,有助于提高我们整体理论思维力量。
四、争论中国音乐美学概念、范畴,是提醒中国音乐美学特点的重要方法。中国音乐美 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与中国音乐美学具有一整套范畴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说,在中 国理论史上,没有产生特地的音乐美学家,但却消灭了很多独特的音乐美学范畴。这些范畴, 构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独特的言说方式,形成 了中国音乐美学的独特品德。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其他思想范畴亲热相关,甚至很大一局部思想范畴是从音乐美学范畴中转化而来或受到 音乐美学范畴的影响,同时,一些其他思想领域的范畴也影响到音乐美学范畴。争论中国音 乐美学范畴的进展,可以探究到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脉络;争论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其他思 想范畴的关系,可以弄清楚中国音乐美学的品质。
五、争论中国音乐美学概念、范畴,是实现中西音乐美学思想沟通与共享的重要途径。
中国音乐美学要实现与外国音乐美学的沟通,就必需有自己的言说方式与言说系统。假设没 有一套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在中西音乐理论对话中,中国音乐美学将处于失语的境地。中国 音乐美学是世界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局部,在汉字文化圈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假设能把中 国音乐美学范畴在中、日、韩汉字文化圈中作影响争论,或与西方音乐美学范畴作平行争论, 将极大地丰富世界音乐美学体系。
二、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体系 在漫长的音乐美学进展历程中,到底产生了哪些音乐美学范畴呢?我们临时以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范畴命题的出处、今译及美学意义》所录100 个音乐美学范畴为依据,[16]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整体状况作一个大致分析。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间续产生自先秦到清代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但时间分布却很不均衡。先秦时代,就产生了48个音乐美学范畴:和;声一无听;声;修礼以节乐;耳所不及、非钟声也;乐从和,和从平;声不和平,非宗官之所司也;省风以作乐;无礼不乐,所由判也; 中声,淫声;德音;哀有哭泣,乐有歌舞;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文之以礼乐;乐则《韶》、舞,放郑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乐云,乐云,钟 鼓云乎哉;移风易俗,莫擅长乐;非乐;察国有之所以亡者;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与民同乐; 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法天贵真;天籁;心斋;坐忘;无声之中独闻和;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乐者乐也;审肯定和;中和;礼乐;以道制欲;美善相乐;乐以道乐;濮上之音;亡国之音;靡靡之乐;悲;乐本于太一;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以适听适则和矣;凡音乐通乎政。产生于汉代的音乐美学范畴有17个:无声之乐; 意;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乐者,德之华也;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礼外乐内;乐者,天地之和也;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德音之谓乐;发乎情,止乎礼义;中正则雅,多哇则郑;琴德最优;琴者,禁也, 所以制止淫邪,正人心也;移情。魏晋时期的音乐美学范畴有7个:声无哀乐;音声有自然 之和;躁静者,声之功也;声音以平和为体;音声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但识琴中 趣,何劳弦上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隋唐以下的音乐美学范畴有28个:悲悦 在于人心,非由乐也;水乐;不得其平则鸣;有非象之象,生无际之际;正始之音;此时无声胜有声;唱歌兼唱情;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发于情性,由乎自然;以自然之为美; 有是格便有是调;诉心中之不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琴者,心也,琴者, 吟也,所以吟其心也;论其诗不如听其声;人,情种也;以痴情为歌咏,声音而歌咏,声音止矣;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求之弦中如缺乏,得之弦外则有余;声争而媚也者,时也,音淡而会心者,古也;不入歌舞场中,不杂丝竹伴内; 必具超逸之品,自发超逸之音;藉琴以明心见性;希声;无促韵,无繁声,无足以动听,则诚淡也;惟其淡也,而和亦至焉矣;丝胜于竹,竹胜于肉……。
纵观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进展史,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先秦时期,是中国音
乐美学范畴的发韧期,消灭了大量的礼乐原范畴和学术争论,打算了中国音乐美学的根本框 架。其次个时期为汉代,是中·乐论》对先秦 时期尚处于自由状态分布的礼乐范畴进展了整合,形成了较为纯粹、系统的礼乐理论体系。第三个时期为魏晋时期,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丰富和转变的时期。嵇康、陶渊明等继先秦诸 家之后,对礼乐理论范畴体系中的一些根本命题进展了否认。第四个时期为隋唐以后,是中 国音乐美学的进展时期,礼乐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遭到不平则鸣、发乎情性, 由乎自然等范畴的挑战。第五个时期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学界为顺应世界音乐的进展, 围绕振兴国乐这一课题而进展的探讨。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现代转换与生时期。
就规律构造而言,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表达出明显的层次感。有的学者依据马克思主义“从
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提出“音乐美学的规律起点,或许应当从一个乐音上的乐理〔物理〕——心理〔生理〕二重性的分析开头”的理论。[17]从哲学上说,这样的提法是不错的,但从中 国音乐美学的实际状况来看,做二重分析似乎远远不够。由于中国音乐美学涵盖的范围远比 二重构造要广泛得多。也有些学者认为,中国音乐思想包括声、音、乐三层构造。万绳武说: “夫治乐者有三趋,其旨各不同:有乐政焉,有乐理焉,有乐声焉。奏文乱武,康乐和亲, 出之以征诛,入之以揖让,此乐之政也。王者习之,以兴天下,乐之属于治术者。聆音察理, 以物和声,正之以宫商,继之以律吕,此乐之理也。儒者习之,以永后世,乐之属于学术者。 调丝弄竹,悦性陶情,托声调之抑扬,写胸襟之郁鬯,此乐之声也。技者习之,以鸣一时, 乐之属于艺术者。”[18]据我们的观看,中国音乐美学包括“感觉与感知〔声〕——序化与象 征〔音〕——礼乐制度〔乐yuè〕——价值认同〔乐lè〕”四层构造。《乐记》中说:“感于 物而动,故形于声”声即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是音乐的根本手段和材料,《乐记》说:“声者, 乐之象也”。声具有物理属性,是中》中说:“声相应,故 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又说:“声成文,谓之音”。“变成方”、“声成文”,都是文之以礼 乐的意思,是将自然音响序化、体系化、象征化,并用金、石、丝、竹等乐器表现出来。这个音,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感慨和摹拟了,它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生活的印记。音是中》中说:“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又说:“乐 者,所以象德也”,“德音之谓乐”。可见,这个乐不同于我们今日在音乐厅里听到的音乐。 音乐厅里的音乐,与创作主体和承受主体是一种审美关系。《论语·阳货》中说:“乐云,乐 云,钟鼓云乎哉。”乐与创作主体和承受主体之间已经超出审判关系的范围,抽象为一种政 治伦理关系,这就是礼乐制度。乐〔yuè〕是中·乐记》中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 则惑而不乐。”这个乐〔lè〕,与孔子所言的“回也不改其乐”之“乐”一样,都表示对儒家礼乐制度的价值认同。乐〔lè〕是中国音乐思想的第四个层次。《尚书·虞书·舜典》说舜曾“同律、度、量、衡。”《周礼·春官宗伯》说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
《左传·文公六年》中记载:“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
著之话言,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 道之礼则,使毋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这说明,律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音乐技 术的指标,而是中国古代整个社会政治系统中最重要的局部,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律是中·太史公自序》中说:“《乐》乐所立,故 长于和。”和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宇宙哲学。它广泛辐射到中国音乐美学各个层次。“声一无听”, 各种不同的音响要相互调和,这是物理音响之和。“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国语·周语下》〕 “审肯定和”。〔《荀子·乐论》〕这是器乐之和。“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
〔《国语·周语下》〕这是政治之和。“凡人神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
〔《国语·周语下》〕“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吕氏春秋·大乐》〕人与神、器物与制度、观念与哲学合而为一,构成了浑然一体的宇宙哲学模式。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大厦, 就是这样层层构建起来的。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很多的理论家前赴后继地参与了这一体系的 构建,这是世界音乐美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进展时间很长,范畴也很多,但这些范畴并非游离态,在长期的进展 过程中,渐渐聚合两大范畴体系:声、音、乐、和、律、风等系列范畴都是从礼乐这个核心范畴生发开去的;五音令人耳聋、法天贵真、天赖、心斋、坐忘、声无哀乐等系列范畴,根本上是从非乐引申出来的。
三、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特点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有以六大特点。
第一,原范畴在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音乐美学的原范畴根本直 都产生于先秦时代,汉代对儒家的礼乐范畴体系进展了系统化,奠定了礼乐范畴体系的大局。魏晋时代,嵇康等人又对道家的音乐美学范畴进展了系统地思辨,奠定了道家音乐美学的框 架。绝大多数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都是在先秦时期建立起来的,后代根本上没有产生多少 的范畴。这些原范畴的含义随着时代的进展而进展,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多变化。如风,在 孔子以前与孔子以后就有不同的含义。范畴含义的不确定性给范畴争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其次,反映音响构造方面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进展缓慢。反映音响构造方面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自秦以来,就没有多大进展,这与日益进展的中国音乐很不相符,是中国音乐理论构建方面的自然缺陷。
第三,反映音乐社会功能方面的范畴特别兴旺。自汉以来,几乎历代正史的礼乐志都要就音乐与社会制度的关系问题进展论述。
第四,大局部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缺乏独立的理论品德,很多范畴都围绕某一中心范畴, 构成一个范畴群,集中反映某一方面的音乐问题。如在“礼乐”这一范畴的四周,就有礼乐教 化之功、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教等一大批范畴。构成了一个小小的范畴群。我们完全可以 说,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体系是由一个一个的范畴群构建的。
第五、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中国哲学、中国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的范畴相互重叠。如和, 是一个音乐美学范畴,又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范畴。“乐者,乐也”这样的范畴,既谈音乐、 又讲体制,最终归于人情,既是乐理、又是伦理,还是心理。礼乐这一范畴本身就是由礼制和乐制两个范畴合并而成。
第六、相对于音乐审美阅历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始终占据强势地位,这对中国 古代的音乐创作造成了重大影响。由于过分留意音乐的政教功能,音乐家在创作主流作品的 时候,格外留意音乐的调性和标题。因此,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音乐创作史中,纯粹声音陈述式的音乐始终没有得到充分进展。我们今日看到的《诗经》,都是只有歌词,没有乐谱, 甚至还有六首只有标题没有歌词的笙诗。这说明,标题的意义要大于音响本身。
四、争论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争论的资料与方法
我们做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争论,就是要从史源上弄清楚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主要范畴的提 出,原始含义及其进展、演进过程;从规律构造上争论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群的构造和层次以 及其规律关系,提醒中国音乐美学的规律特征。做中国音乐美学的争论,最大的资料缺失是 中国古代的音响作品留下来的并不多,古时的音乐没有方法听到,古人遗留下来的珍稀的曲 谱资料是我们今日争论的第一类资源。就理论形态的资料而言,历代正史、通史、典制中多 有记载,这是我们争论的其次类资源。历代官私书目中保存了当时一部音乐文献的信息,我 们可以依据这些线索进展考辩,大概可以多把握一些当时音乐理论进展的状况,这是我们研 究的第三类资源。《全上古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先秦汉魏六朝诗》、《全唐诗》、《全唐文》、
《全宋文》、《全宋诗》以及《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唐会要》、《唐六典》等书 志中有一些音乐理论材料,这是我们争论的第四类资源。文学、绘画、雕刻、出土文物中的相关记载以及其形式,是我们争论的第五类资源。
争论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广泛蒐集原始资料之外,还有一些方法。第一,作品分析法。正如卡尔·达尔豪斯〔Carl Dahlaus,1928-1989〕所言:“音乐美学这门学科常常遭到质疑:它似乎仅仅是思辨,远离其真正的对象,更多是出于哲学观念的启发而不是真正的音乐经
验。”[19]要将对中国古代音乐的思辨与音乐阅历严密地结合起来。其次、坚持细读批判与
整体批判相结合的方法,既弄清楚音乐美学范畴的文本含义,又留意到范畴的普遍联系。第 三、坚持借鉴传统国学的精华,广泛承受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注疏学、名目学、版本学、校雠学的已有成果,决不强作解会。第四、历史参证法。任何中国音乐美学范畴都不仅 仅只是范畴本身,必定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我们在阐释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时候,不能抛 开这一背景。如乐与古乐之争,就只可能产生在后《诗经》时代与前乐府时代之间。乐府至秦初到汉武帝时代,已经成为一个广收并蓄的特地音乐机构,此后的古乐与乐之争,就 没有多大意义。第五、学说参证法。任何音乐美学范畴的提出,都与肯定的学术背景相关。非乐与礼乐的争论、声无哀乐论与声有哀乐论的争论,既是音乐美学上的争论,又是不同学 说之间的争论。离开学派而论学问,是格外片面的。第六、理论构建法。我们要把一人的理论、一时的理论与一个学派的理论有效联系起来,把单个的范畴与其所在的范畴群联系起来, 构建起中国音乐美学的完整体系。第七,史料学方法。坚持用史料学的方法,追溯中国音乐 范畴的史源,挖掘音乐范畴的原创意义;用进展变化的观点对待中国音乐理论史料,将史料 置于时间历程中进展争论,以探讨音乐美学范畴的演化历程。有显性的史料,有隐性的史料, 显性的史料,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对隐性的文史料,我们可从名目学和考据学中进展索引。假设只运用显性的文献,我们把作的争论只停留在现代的层面,假设能尽可能利用隐性的史 料,则可以很好的把握当时的音乐美学状况。由此看来,建立一门中国音乐美学史料学,是 一件格外必要的根底工作。第八、纵横比较法。中国古代的音响资料在正式文献中看不到了, 但我们可以用民间音乐进展参照。这个争论方法可以参照民俗学的争论方法。有些音响资料, 在国内看不到了,可以用日本、韩国等汉字文化圈中的宗教音乐进展比照。这种争论方法, 可以参照比较文化争论中的影响争论。同时,也可以将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中的某一个范畴群 与西方音乐美学范畴作平行比较,这样,能更清楚地把握中国音乐美学的特征。此外,作为 一门不算格外成熟的学科,完全可以借鉴其他更成熟的学科的进展阅历,如哲学范畴争论、文学范畴争论等。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争论,是一个格外宏大的工程,需要很多学者作长期的努力。可以
先争论假设干个中国音乐美学核心范畴的重要含义,再争论这些核心范畴周边的范畴群,然后争论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最终融入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美学思想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