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docx

上传人:PIKAQIU 2025/5/20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是由【PIKAQI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0
——文章来源网,仅供共享学习参考
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缘由在于中国园
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教
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
国园林进展之一斑。
景妙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
不知其所以然也。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中国园林区分
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制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
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意
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分散物,
又是赏识者在联想与想象的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制造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
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
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
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分的。
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
早园林风恪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沦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
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安排,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
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
化底蕴。在中国文化进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
局部,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
作用于中国文化的进展,并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本文通过阐
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教派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进展
之一斑。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在中国文化进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进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
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
10
——文章来源网,仅供共享学习参考
但自汉武帝承受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
10
——文章来源网,仅供共享学习参考
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进展的历程。在儒家创立和进展的
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
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见“德治“和“仁政“;教育
上主见“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育与实践;并溶入了重
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
对中国文化的进展在肯定程度上起乐观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肯定的抑制和制
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
家的批判。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根底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
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步的进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
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周易》中强调天、
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
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气,而是主见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
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白
10
——文章来源网,仅供共享学习参考
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行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
10
——文章来源网,仅供共享学习参考
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
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
统-起来,制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
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
休,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
思想产生-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
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
格美的-种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奇特事物和高尚品德的象征。人
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直立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德精
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国很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
格相比较,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
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
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格化看
10
——文章来源网,仅供共享学习参考
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
10
——文章来源网,仅供共享学习参考
们更留意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表达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
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悔、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
作为高尚品德的象征。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局部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
“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依据,指出:“道生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见“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
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进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
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
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
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
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
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仿照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
10
——文章来源网,仅供共享学习参考
“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进展,对古代艺术
10
——文章来源网,仅供共享学习参考
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
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
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据《关
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
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
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据《史记·孝武小记》载.“其北治大池,
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小神山,
龟鱼之属?quot;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
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进展。这中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阔的
方式来摹拟东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进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
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
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遗址的面积
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时,主附水体
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照应关系。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
10
——文章来源网,仅供共享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