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文档名称:

高一衔接班历史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70KB   页数:3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一衔接班历史教案.doc

上传人:rongfunian 2025/5/24 文件大小: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一衔接班历史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一衔接班历史教案 】是由【rongfunia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一衔接班历史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一衔接班历史教案
  高一衔接班历史教案1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
  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引入新课。
  二、亚洲革命风暴:
  
  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
  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
  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是谁?
  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可扩展、引申:
  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结
  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高一衔接班历史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评价。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
  (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
  (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
  (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2)孝文帝改革在历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建议教师通过探究问题、分析图片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把握本课的中心和线索,进而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一项力措,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强了这堂课的思想性。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1: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生2: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生3: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师: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生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
  师: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牧业的发展:
  (1)表现: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
  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
”;
  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
  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
  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2)原因:
  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
  (1)表现:
  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
  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2)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
  (1)表现:
  ①洛阳大市场的繁荣: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如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等,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②重新铸造铜钱;
  ③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措施: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2、影响: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表现:
  (1)生活习惯的汉化:即三个变化——
  ①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筑起简陋的房舍,经营小块土地,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开始转向中原汉族的农业文明。
  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迁居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③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融入:如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②服饰与风俗的融入:如诗歌描写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③食物的融入:如教材插图《汉人胡食画像砖》就是明证。
  2、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吃着烤羊肉串,徜徉在云冈石窟中,遥想当年鲜卑人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气势,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消失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孝文帝或许被称为历史的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我们又谁能说得清自己身上是否流淌着鲜卑族人的血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无数次的民族融合。
  请大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提示:
  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