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是由【190513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诗歌和小说比较, 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 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 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 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 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 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 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 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⑥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娱乐与享受。
⑦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
顺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吴春燕《散文如水 何以悟“道”》,有删改)
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B.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蓬勃发展的华语散文。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便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世界的感觉。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联系。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②至④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⑤⑥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⑦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作者, 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散文这一文体看似平淡如水,但我们的散文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取得了辉煌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所以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
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带入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
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形式,具有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在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延续了一千余年,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担负着传承道统的使命,也是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虽然今天的书院似乎光彩不如从前,但它的历史使命并未结束,其影响力反而刚刚开始。
(选自《让传统书院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材料二: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的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它曾声名远播,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资料显示,自唐代以来,衡州地区先后建了石鼓书院、邺侯书院和船山书院等 69 所书院。据衡阳市文物局局长吴建波介绍,为了进一步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衡阳市把古书院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编制了《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书院文化纳入系统性保护工程。在对
古书院加大修缮保护力度的基础上,衡阳市还进一步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将古书院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
古老的书院记忆,正在潜移默化地催生着这座城市走向新的繁荣!
(选自《古老书院正在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
材料三:
时至今日,岳麓书院现有专职教师近 70 人,学生 300 余人,下设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系、哲学系,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今天的岳麓书院也以发展相关高层次学术研究为要旨,从研究书院本身出发,逐渐扩展研究范围, 在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经史子学等领域取得了种种成就,现拥有中国历史研究所等 10 个科研机构, 并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大约占了湖南大学总成果的三分之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肖永明说。
“书院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学术资源,必须充分地进行挖掘和发挥。”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他目前在做的,是对现存书院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在他看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据初步统计,现存书院文献至少在 1500 种以上,散落各处,大量不为人知或损毁严重。近十几年来, 虽然书院研究有日渐兴盛之势,但尚不够深入全面,也与目前所见书院文献资料并不丰富有关。
于是,他带领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以影印和点校的方式, 整理了约 1200 种文献,同时对书院文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
(选自《回归教育,传播文化: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
材料四: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了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近些年来,大量有识之士通过书院的创办或修复,来推动书院文化的相续。甚至,还出现了网络书院的形式,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加速器,也让现代书院有了新发展动力和契机。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
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不久前,位居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名单,鹅湖书院也成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能给我们灿烂的未来。
(选自《书院:中》)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具有教学、藏书、祭祀等功能的古代书院,可以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现代书院应依然保留古代书院教学研究、图书收藏等传统功能。
衡阳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为无数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求学讲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今天的岳麓书院着力发展与书院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在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因而提升了湖南大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更新的理解和认识,人们感受到
传统文化的升温,书院文化将在各地重新兴起。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中央 和地方政策,对当今书院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衡阳市加大对古书院的修缮保护力度,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唤醒了城市的文化记忆。
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前往世界各地,搜集文献底本,整理上千种文献,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新貌。
网络书院的形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出实体书院,走进平常生活,使现代书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2018 年 12 月 8 日的《光明日报》称“如何让书院‘活’在当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
献,成为当今书院探索的重要方向”,怎样进行中国书院古为今用的探索与实践?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6 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 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
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文章在叙写作者所遭遇的人生变故中穿插对母亲的回忆,塑造了一个坚忍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念之情。
母亲认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回到老院子时,老街坊谁都没问作者获奖的事情,因为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作者的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获奖更重要。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沉怀念,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第⑧段中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 分)
。“小冲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高.祖.本纪(节选) 司马迁
初,诸侯俱北.面.受命怀王,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
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
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 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
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 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不正确的是( )(3 分)
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汉高祖刘邦谥号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用谥号称呼皇帝的》中的提法。
北面,即面向北方,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指臣服于人。
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等爵位由高到低依次是王、侯、伯、子、男。
符,中国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合二为一方有效。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了郦生、陆贾的计谋,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获得胜利。
刘邦率先入关却最终又能“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可见刘邦从谏如流而有远见卓识。
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人心所向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
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将领们有的说杀掉秦王,刘邦却把秦王子婴交给主管官吏不杀秦王,说明刘邦宽厚仁德容人。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5 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 14—15 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②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出任江宁知府之时。金陵系六朝古都,从公元 222 年东吴在此建都起,东晋、宋、齐、梁、陈亦先后在此建都。②谩嗟:轻叹。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时节,“天气初肃 ”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