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2025年专升本考试试题古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3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5年专升本考试试题古文.docx

上传人:碎碎念的折木 2025/5/26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5年专升本考试试题古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5年专升本考试试题古文 】是由【碎碎念的折木】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专升本考试试题古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专升本考试试题古文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 总分:______分 姓名:______
一、古文阅读
要求: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甲:吾友子路,勇而有信,泛舟于江,遇风浪,舟将覆,子路犹鼓枻而歌,曰:“吾闻之也,君子不忧不惧。”于是,风浪遂止。
乙: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泛舟于江:在江上泛舟
B. 鼓枻而歌:击鼓而歌唱
C. 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不忧愁,不害怕
D. 戒之在得:警惕贪得无厌
2.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友子路/勇而有信/泛舟于江/遇风浪/舟将覆
B. 吾友子路/勇而有信/泛舟于江/遇风浪/舟将覆也
C. 吾友子路勇而有信/泛舟于江/遇风浪/舟将覆
D. 吾友子路勇而有信/泛舟于江/遇风浪/舟将覆也
二、古文翻译
要求: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闻之也,君子不忧不惧。
2.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三、古文理解与分析
要求:根据对文言文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1. 请简要概括甲文中子路在遇风浪时的表现,并分析其性格特点。
2. 请简要分析乙文中孔子提出的“三戒”对君子的启示。
四、古文比较阅读
要求:阅读下列两篇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丙: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丁: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其社稷者,必欲安其民也。欲安其民者,必欲教之。教之,然后能安之。教之也者,上以顺于鬼神,下以顺于民心。故民之从之也,如流水之就下,不以方之也。”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母俱存:父母都健在
B.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得到天下的人才来教育他们
C. 社稷:国家
D. 教之:教育他们
4.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也
C.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D.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也
5. 请简述丙文中孟子所说的“三乐”分别是什么,并分析其意义。
6. 请简述丁文中荀子所说的“君舟民水”观点,并说明其政治含义。
五、古文鉴赏
要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戊:韩愈《进学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 请简要概括韩愈在《进学解》中阐述的“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
8. 请简述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的“师道”的意义。
六、古文应用
要求:根据所学古文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己:《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耳逃亡期间,曾经过一个村庄,村民们纷纷给他送吃的,重耳感慨地说:“吾虽亡国之人,然得此众心,岂可忘乎?”
9. 请简述晋文公重耳逃亡期间村民们给他送吃的的原因。
10. 请结合《左传》的记载,谈谈你对“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的理解。
本次试卷答案如下:
一、古文阅读
1. 答案:C
解析思路:A项“泛舟于江”意为在江上泛舟,解释正确;B项“鼓枻而歌”意为击鼓而歌唱,解释正确;C项“君子不忧不惧”意为君子不忧愁,不害怕,这里的“忧”和“惧”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解释错误;D项“戒之在得”意为警惕贪得无厌,解释正确。因此,选C。
2. 答案:A
解析思路:根据文意,句子“吾友子路,勇而有信,泛舟于江,遇风浪,舟将覆”应该断为“吾友子路/勇而有信/泛舟于江/遇风浪/舟将覆”,因为“吾友子路”是主语,“勇而有信”是定语,修饰主语,“泛舟于江”是谓语,“遇风浪”是宾语,“舟将覆”是宾语补足语。所以,选A。
二、古文翻译
1. 答案:我听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
解析思路:直译“吾闻之也”为“我听说”,“君子”指有道德的人,“不忧不惧”指不忧愁,不害怕。
2. 答案: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年轻的时候,血气不定,要警惕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要警惕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惕贪得无厌。
解析思路:直译“君子有三戒”为“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少之时”指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指血气不定,“戒之在色”指要警惕女色;“及其壮也”指到了壮年,“血气方刚”指血气旺盛,“戒之在斗”指要警惕争斗;“及其老也”指到了老年,“血气既衰”指血气已经衰弱,“戒之在得”指要警惕贪得无厌。
三、古文理解与分析
1. 答案:子路在遇风浪时鼓枻而歌,表现出勇敢和乐观的性格特点。
解析思路:根据甲文内容,子路在遇到风浪时,仍然鼓枻而歌,说明他面对困难时勇敢,不畏艰险;同时,他能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体现了他的乐观性格。
2. 答案:孔子提出的“三戒”对君子的启示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要警惕不同的诱惑和危险,保持道德修养。
解析思路:根据乙文内容,孔子提出的“三戒”分别针对少年、壮年和老年三个阶段,分别提醒君子要警惕女色、争斗和贪得无厌的诱惑,以保持道德修养。
四、古文比较阅读
3. 答案:D
解析思路:A项“父母俱存”意为父母都健在,解释正确;B项“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意为得到天下的人才来教育他们,解释正确;C项“社稷”指国家,解释正确;D项“教之”意为教育他们,这里的“之”是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才,解释错误。因此,选D。
4. 答案:A
解析思路:根据文意,句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应该断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因为“君子有三乐”是主语,“而王天下不与存焉”是状语,修饰主语,“父母俱存”和“兄弟无故”是并列的宾语。所以,选A。
5. 答案:孟子所说的“三乐”分别是:父母健在,兄弟无恙;自己问心无愧;得到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解析思路:根据丙文内容,孟子所说的“三乐”分别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分别对应了家庭和睦、个人品德和事业成就三个方面。
6. 答案:荀子所说的“君舟民水”观点是:君主如舟,百姓如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君主要想使国家安定,必须使百姓安居乐业。
解析思路:根据丁文内容,荀子提出的“君舟民水”观点强调了君主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认为君主如舟,百姓如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意味着君主必须关注百姓的福祉,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
五、古文鉴赏
7. 答案:韩愈在《进学解》中阐述的“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是:古代的学者必须有老师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解析思路:根据戊文内容,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强调古代学者必须有老师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8. 答案: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的“师道”的意义是:尊重师长,传承学问,追求真理。
解析思路:根据戊文内容,韩愈在《进学解》中强调“师道”,即尊重师长,传承学问,追求真理,这是古代学者应该遵循的原则。
六、古文应用
9. 答案:晋文公重耳逃亡期间村民们给他送吃的的原因是:村民们对重耳的仁德和才能表示敬佩和拥护。
解析思路:根据己文内容,晋文公重耳逃亡期间,村民们纷纷给他送吃的,说明村民们对重耳的仁德和才能表示敬佩和拥护,愿意支持他。
10. 答案:结合《左传》的记载,对“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要想稳固政权,必须赢得民心,因为民心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解析思路:根据己文内容,《左传》记载了晋文公重耳逃亡期间得到村民支持的故事,说明民心对于国家统治的重要性。因此,“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强调了民心对于国家稳定和政权稳固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