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铁行业生命周期分析及未来分析
目录
高铁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高铁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高铁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高铁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一、幼稚期(1998年~2004年)
1998年5月,广深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完成,设计最高时速为200公里,为了研究通过摆式列车在中国铁路既有线实现提速至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同年8月广深铁路率先使用由瑞典租赁的X2000摆式高速动车组。由于全线采用了众多达到1990年代的技术和设备,因此当时广深铁路被视为中国由既有线改造踏入高速铁路的开端。1998年6月,韶山8型电力机车于京广铁路的区段试验中达到了时速240公里的速度,创下了当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是为中国第一种高速铁路机车。
高铁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中国铁路高速化的过渡始于1999年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本线于2003年开通运营。以桥梁工程为代表,秦沈客运专线的线下工程完全符合国际对于高速铁路的定义标准,因为在此线投入运营之前,我国自主研制的高速列车分别在线上高速试验运行,并分别创造出292公里/时,321公里/时的试验记录,新线采用了最小5500M (困难区段3000M)和最大9500M的大曲线半径,650M的短站线长度和65公里的长距离站距设计,以及区间不设渡线的创造性建设。由于本线的工程设计和试验速度都超出了既有线的工程限制和承受范围。使得它在很多年成为了是否为高速铁路这一话题的争论要点。
高铁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二、成长期(2004年~2008年)
1、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高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2004年至2005年——中国北车长春客车股份、唐山客车公司、南车青岛四方、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3、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4、2008年2月26日——原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高铁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三、成熟期(2008年~现在)
1、2008年8月1日——中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2、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时速350公里的京港高铁武广段开通运营。
3、2010年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连接中国中部和西部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4、2012年12月1日,世界上第一条地处高寒地区的高铁线路——哈大高铁正式通车运营[3] ,921公里的高铁,将东北三省主要城市连为一线,从哈尔滨到大连冬季只需4小时40分钟。哈大高铁将以冬季时速200公里的“中国速度”行驶在高寒地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截至2012年底,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达9356公里。
6、2013年以来,随着宁杭、杭甬、盘营高铁以及向莆铁路的相继开通,高铁新增运营里程1107公里,中国高铁总里程达到12000公里,“四纵”干线基本成型。
高铁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中国高速铁路也有一些自己的创新成果。铁路系统按照“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瞄准世界高速铁路最先进技术,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高铁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工务工程技术创新
高速铁路工务工程的特点:采用基床和路基强化技术、无碴轨道、无缝道岔、夸曲剑超长无缝线路等。提高平顺性和刚度均匀性,减少维修量,满足旅客舒适度要求。大量采用高架桥,以桥代路。解决基友公路、道路立交,节约宝贵土地,减少拆迁,适应复杂地形、地貌、地质情况,有效控制工后沉降。
车站建筑充分体现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系统考虑车场、站房、广场、轨道交通及其他公共交通,构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
高铁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牵引供电技术创新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具有以下特点:良好的高速弓网匹配;动车组自动过分相;供电可靠、稳定;免维护、少检修、抵御自然环境侵害强;供电能力满足高强度、高密度、大功率;具有综合一体化远程监控能力。
高铁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列出速度350KM/H,受电弓滑行速度10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