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不要把教学方法简单贴上新旧标签.doc

格式:doc   大小:8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不要把教学方法简单贴上新旧标签.doc

上传人:JZZQ12 2018/3/15 文件大小:8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不要把教学方法简单贴上新旧标签.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不要把教学方法简单贴上新旧标签
    有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法看起来朴实甚至笨拙,但由于触及了母语学****的内在规律,是能够卓有成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把一些比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法在合适的时机有选择性地、有节制性地派上用场,未尝不是对时下盛行的各种语文教学新方法的有益补充。

禹天建绘让教学方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词语积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对课文内容的解读挖掘、赏析拓展成为了重点,对学生概括、分析、发散、创新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主流,对人文意义的发掘追求受到追捧。但是,在这样的课上,教师对文本最基础的字词教学却有所忽略。词语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词汇的贫乏显然不可能导致思维的缜密、情感的丰富、表达的准确。遗憾的是,当下对词语的积累和训练并没有在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重视,反而渐渐被掩盖在一拨又一拨的质疑讨论声中,淹没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探究创新潮中。相对于同属语言学科范畴的英语学科而言,其单词识记、默写等常规教学活动落实得相对到位,可是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却缺乏积累词语、扩充词语的自觉意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依托课文或单元,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的听写,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重要词语的音、形、义,通过一定量的词语积累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当然,词语积累不能割裂相应的语言环境,静止、机械地识记不可取,教师应当更多地让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把握词语。
反复诵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都反映了古人对包括诵读在内的读的重视。读符合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读符合母语****得的学****规律。当下的语文课堂,诵读有弱化、边缘化、虚拟化、象征化、空泛化、泡沫化的倾向。一提到诵读,有人往往不由自主地想到旧时私塾教师读书时摇头晃脑的刻板拘谨形象,担心大量诵读会削弱学生讨论、质疑、探究的时间,担心语文教师的阐释、分析、解构不到位。以前,传统的分析教学法盛行课堂,教师的“满堂灌”无疑强制性地剥夺了学生诵读的时间、空间。而现在,质疑、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风行一时,尽管诵读的作用并没有被否认,但实际上有的教师几乎主动放弃了通过聚焦文字来诵读文本,特别是放弃了放胆诵读和反复诵读,生怕由于诵读耽误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时间。其实,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的诵读,特别是通过反复诵读来觉悟、顿悟,远比动辄对话、提问、讨论、质疑、探究、创新让学生更有收获。成功的诵读教学,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课文复述。复述课文可以说是感性的、印象式的阅读,但却是整体感知文本的真实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而其他如概括、分析、质疑、批判、创新等能力都由此衍生。在课堂上,一味分析文本,像医学解剖一样肢解课文,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语文教学方法,现在已基本不再使用。有些教师转而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来寻找课文的某个切入口开掘课文。这样的方法当然好,但有时有可能会无意间忽视了复述课文这一比较朴实的环节。其实让学生养成复述课文的良好****惯,读后不自觉地回味一下,重现文本的整体风貌,笨是笨拙,但却是成就语感、整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