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行动启示录2011——蝴蝶效应 V1.2.pdf

格式:pdf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行动启示录2011——蝴蝶效应 V1.2.pdf

上传人:翩仙妙玉 2012/6/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行动启示录2011——蝴蝶效应 V1.2.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互联网产业行动启示录 2011——蝴蝶效应
2011年,注定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井喷的一年,这不是 Leo哥胡吹,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所致,不喷不行!
天时:
我们正处于计算产业的第五个十年,从 1) 60年代的大型机、 2) 70年代的小型机、 3) 80年代的个人电脑、 4) 90年代的桌面互联网到
5) 21世纪第一个 10年的移动互联网;过去有人说这第五个十年起始于日本的 i-Mode,随后在中国带来了 SP的繁荣,但我更愿意把全
球移动互联网的元年定义为 2007年(这就是移动互联网 ),因为那一年 Apple发布了第一代 iPhone,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
移动互联网变革,都始于那神器的问世!
从 2007年算来, 2011年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的第 5个年头,前面 4年的铺垫为随之而来的井喷做足了准备,技术的准备、用户的准备、资
金的准备、产业链的准备。这里挑几个重点的说: 1)移动云计算平台及技术、 2)移动传感器技术<物联网范畴>、 3)智能手机平
台、 4)移动应用商城、 5)移动社交平台、 6)触摸及语音等人机交互技术、 7)移动支付平台、 8)移动 IP网络通信技术、 9)增强现
实技术及平台...等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储备,它们将在这个十年大方光芒,而 2011年就是井喷的拐点!
地利:
桌面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并不领先,但是也并未落下,基本上和美国一前一后紧相随;虽然我们的创新变革能力不及硅谷,但是山寨
(此处用作褒义词)复制能力全球第一,这种能力锻炼了整个产业、培育了大批用户、积累了巨额财富;凭借这些积累,中国必将成
为世界第一的移动互联网消费市场!
这里还有几处细节: 1)中国的手机用户保有量超过美国,但渗透率却不及美国。说明中国的移动用户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中国
的手机用户收入水平不及美国,但是消费冲动性却超过美国。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消费能力还有很大的
提升空间; 3)中国用户在手机更新换代频率方面一直超越美国,这成就了更大规模的终端消费市场!
人和:
移动互联网井喷需要几类人的贡献,今天,他们都准备好了:
1)用户:一年比一年更给力; 2)资本:一年比一年更疯狂; 3)运营商:江湖大佬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不得以放下身段礼贤下士/
草根; 4)手机品牌商:同质化严重到空前的程度,从渠道竞争走向整合能力的竞争, 积极笼络草根创业者; 5)互联网巨头:开始臃
肿,疲于不停的抄袭以及微创新,再无革命性产品的问世, 被迫开放平台拥抱草根创新; 6)草根创业者:一年比一年更风光!
Note: 本文档内容由移动 Leo 原创,欢迎转载,转发,转帖,作者微博地址: http://t./betashow 作者简介: - Page 1 of 26
***互联网产业行动启示录 2011——蝴蝶效应
本文名为“启示录”,所以是希望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
个环节的“战略布局”来给各位从业者一些“启发”。为了节约大
家的宝贵时间,那些毋庸置疑的定论我也不再废话了,重点从
大家可能疏忽或者不愿意相信的角度来演绎产业的明天。
不过,不论是巨头还是草根,今天都没有人能预料明天,我们
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对整个产业做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然后
结合自己熟悉的细分领域确定今后的行动方向。或者,对于那
些草根创业者来说,就是“找个细分领域投下自己的赌注”!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1)首先,我们分析几个重要的技术趋势和平台的发展演进;
2)接着,我们分析一下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战略布局和动作;
3)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给大家一些创业方向的参考。
备注:
本文内容免费发布,对内容质量及可能的误导给您带来
的损失概不负责;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与君共勉!
Note: 本文档内容由移动 Leo 原创,欢迎转载,转发,转帖,作者微博地址: http://t./betashow 作者简介: - Page 2 of 26
***互联网产业行动启示录 2011——蝴蝶效应
第一部分:技术趋势
//快速链接: 1) 无线连接、 2) 智能终端、 3) 社交服务、 4) 网络通信、 5) 云计算、 6) 人机交互、 7) 物联网、 8) 移动支付、 9) 增强现实
一、无线连接
无线化的发展从广义上讲已经不再局限于我们热衷探讨的 3G、 4G或者 WiFi等集群式无线网络,还要包括移动终端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