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对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医学史论文
"医学模式是人类对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灯重要医学问题的总体概括,反应了某一个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水平、特征、趋向和目标。医学模式既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综合发展的产物,也是医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目前我们所处的就是现代医学发展时期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中外医学史纲要》
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对生命价值的重视都不断提高,人们也开始以全新的眼光重新评价医学的发展,这便引发了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逐步取代生物医学模式。
1977 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 L. Engel)正式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概念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恩格尔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对这一新医学模式作了开创性的分析和说明。这种新兴的医学模式的诞生是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的,在四百多年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中
一些由生物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所致的疾病已被控制,我们现在面对的另一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病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在这些疾病面前,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束手无策。我们发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某种生物学变量的结果,而是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核心观念。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卫生服务要求
在我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预防保健工作一贯重视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但往往忽视不良的心理、行为以及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与作用。如西方发达国家艾滋病、吸毒;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则由于贫穷造成营养不良,居住条件拥挤,不良的卫生习惯造成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步伐加快,竞争日益加剧,往往一个人没有经过完善的社会化,其社会心理因素常常表现为如恐惧、焦虑、紧张、绝望等一系列综合征,这些心理症状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恶性肿瘤、溃疡病和精神疾患的重要致病因素。
现代医学模式则将从生物病因为主的预防保健扩大到以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的预防,从而更全面、有效地提高预防效果,即要卫生服务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逐步扩大服务范围(简称四个扩大):;;;。
三、新的医学模式与临终关怀医院
这便有了临终关怀医院这种全新的医学上的概念
毕淑敏在她的文章中提到过临终关怀医院,可能还有很多人还不知道或者不能接受临终关怀医院,但是,它确实已经慢慢生根发芽。在我国也已经建立了好几所临终关怀医院,如松堂临终关怀医院、上海临终关怀医院、武汉临终关怀医院等,这些医院的建立过程不免坎坷。临终关怀医院(hospice)与综合医院(hospital)不同,除了对那些即将死亡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外,还包括社会福利和服务性质的帮助。临终关怀医院与综合性医院的最大差别在于对于被痛苦和烦恼所困扰的患者,医护人员重视通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