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在山的那边》教案(四叶草828制作).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在山的那边》教案(四叶草828制作).doc

上传人:jiaoyuan2014 2018/3/28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在山的那边》教案(四叶草828制作).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在山的那边》教案
班级:职教中心初一(3)班授课人:四葉草82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2)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加强合作学****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对比阅读。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2)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训练朗读能力,品位诗歌语言,提高文字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设疑研讨法、点拨法相结合。
2、合作探究阅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三、写作背景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生活经历。
正音解词
1、请两位同学给加色的字注音。
痴想(chī ) 凝成( níng ) 喧腾( xuān )
诱惑(yòu ) 隐秘( yǐn ) 一瞬间( shùn )
2、请另外两位同学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发呆地想。诱惑: 吸引,招引。
凝成: 凝结形成。隐秘: 隐蔽,不外露。
喧腾: 喧闹沸腾。一瞬间: 一眨眼之间。
同学们平时要重视词语的积累,它既是识字和写字,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
五、初读感知
(一)听朗读音频
要求:同学们听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情感表达。
(二)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根据范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
(三)指导学生朗读,注意一些字的重音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同学们的朗读总体不错。但要注意几个地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中的“是”字读重音,句
子呈升调,要读出疑惑和想往的语气。
(2)“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这个句子中,“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