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0
文档名称: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382KB   页数:14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yzhlyb 2018/3/31 文件大小:38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文本评审稿)
目录
前言 01
第一章总论 05
第二章旅游业发展背景与现状 07
第三章旅游资源评价 09
第四章旅游市场分析 16
第五章旅游产业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24
第六章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27
第七章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30
第八章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34
第九章旅游产业要素配置 61
第十章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69
第十一章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规划 78
第十二章旅游产业区域协作规划 85
第十三章旅游市场营销与品牌推广 91
第十四章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保护 108
第十五章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115
第十六章旅游产业发展近期行动计划 127
结束语 134
前言
一、发展机遇
编制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规划,应当跳出城市看城市,跳出旅游谋旅游,跳出项目论项目,在多维视角中定位,在多方比较中择优,在多元思路下促进。
湛江,作为中国南部滨海工业港口旅游城市,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在中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乃至后工业化时期的发展过程之中,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湛江需要把握历史性机遇,谋求跨越式发展。一是广东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正在形成消费溢出、市场溢出、投资溢出、品牌溢出、效益溢出;二是“十二五”全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凸显湛江的优势;三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使湛江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四是粤西、桂东、琼北的区位优势,将构建琼州海峡新的发展区;五是后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将使湛江的丰富资源深化挖掘,弱势转化为优势,优势转化为竞争力;六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湛江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二、湛江定位
总体判断,湛江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湛江旅游产业的重要任务,就是按照后工业化的视角,挖掘前工业化资源,形成超工业化的产品,对应变化中的市场。从现状出发,展望未来,湛江可以考虑四个方面的定位。
第一,珠三角的发动机——工业新城。钢铁、炼化、造纸等大型工业项目落户湛江,与珠三角的加工制造业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格局,意味着湛江将成为广东省的又一个发动机,构造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二,国际化的桥头堡——港口大市。天然大港,深水良港,形成湛江的巨大优势。临港工业区和保税区的发展成为必然。首先是枢纽地,既是货物吞吐的枢纽,也是交通枢纽;二是开放地,港口城市必然具备开放意识,形成开发体系;第三是物产地,不仅是内陆腹地丰富的物产,同时也包括港口城市本身的物产;四是文化地,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时尚的集中;最后是综合地,形成综合发展的格局。
第三,海洋经济出发点——湾区特色。湾区经济是港口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局面,而且湛江的湾区经济发展,比其它地方更加优越,面对着雷州湾和北部湾,意味着湛江的湾区经济发展更具有国际化的发展格局。
第四,后工业化创造地——休闲品质。满足休闲需求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城市发展质量提高的重要内容,是市民生活质量的必要组成部分。城市休闲以人为本,用休闲引人,休闲动人,休闲怡人,休闲养人。休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是改善亚健康状态的最积极、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湛江完全可以用休闲创造快乐,休闲创造就业,休闲创造价值。休闲,让城市更美好。休闲是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质量的提升,城市品牌的创造,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的体现。
三、国家海洋战略新布局的重镇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与海洋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发展国际贸易离不开海洋运输,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利用海洋资源。中国大发展,必须建设海洋中国。湛江的区位优势和海洋优势结合,使湛江成为国家海洋战略新布局的重镇,国家开发南海资源的战略基地。一是南海通道,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二是湾区资源,涉及到地缘政治的稳定;三是开放的推进,要构造一个新型的国家窗口;四是优势的综合,应成为“两型社会”示范区;五是旅游发展,应该成为全国转型升级的典范。
四、城市理念和城市演进
城市是发展的,也是生长的。要形成新型城市观,强调创造、生活与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史是城之根,文是城之魂,房是城之体,水是城之容,绿是城之装。突出城市文化,构造景城。要进行完整的艺术设计,系统的形象设计。作为南方城市、滨海城市、后发城市,湛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创造空间。
城市演进的传统模式是以资源形成产品,以产品构造产业,以产业聚集城市。现代模式则是强化金融、科技、人才、市场,达到要素聚集、创造聚集。经营城市应该优先经营文化和环境,这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城市需要城市能力。中国城市能力结构现状是,一流水准是投资能力、建设能力、扩张能力、控制能力四个方面;二流水准是聚集能力、商业能力、科技能力、吸引能力、公共能力五个方面;三流水准是创造能力、文化能力、环境能力、输出能力、服务能力、生活能力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