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自然之美.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自然之美.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3/31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自然之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自然之美
摘要:通过对《伊豆的舞女》《雪国》《花未眠》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的仔细研读,对日本传统物哀情结的解剖,管窥日本人传统的审美观念。以此来追溯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审美意识的源头,论述川端康成对自然之美的表现。
关键词:审美意识;物哀;自然;民族性;
1968年,川端康成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川端康成的奖状题词是:“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这是对川端康成最高的评价,他的作品把东方精神与西方文化完美结合起来么,其作品独特的唯美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笔者试从自然的角度对川端康成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识进行论述。
众所周知,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远离大陆,从远古开始,就一直靠大自然自给自足,繁衍生息,所以对自然有深切的感情。而岛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日本这个民族形成内敛而排外,敏感而细致的性格。在此种条件下,也产生了所谓的“物哀”情结,川端也不例外,在他得作品中,我们时常看到着力描写自然风光,而对社会生活着墨甚少。对自然的描写中,他常常把景色物化,甚至人格化,使之凸显自己的感情,他把自然与自身相结合,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可以感到:自己本就属于自然的一部,一切景物所言皆为自己所欲,以此来探索天与地,人与自然的契合处,追寻美的根源。这种美学观与中国的“睹物哀国”和“睹物思人”的情怀完全不一样,并不是把自然作为表达感情的载体,而是把自身感情的哀伤与自然之美交融在一起。“大和民族从自然风物的生死荣枯,引发出对生命短暂无常的哀叹,又在把这种生命哀叹投射于自然风物的过程中,感到天物的哀怜,人生的欣喜,并获得一种“物人同命”的心理平衡和“物心瞑合”的精神超脱。正如川端所言:日本人的“悲哀和哀伤本身融化了日本式的安慰和解救”。”(1)
在《伊豆的舞女》一书中川端康城就经常采用“雨”这一自安然之景来渲染,与舞女的相见,是在一场大雨的缘由下进行的,“我”被“以迅猛之势从山脚下向我追赶过来”雨催促着赶路,于是遇见了舞女,这可以说,我与舞女的相见,是因为雨。而之后舞女离去后,“我”在雨中,看着淅淅沥沥的雨滴,心里说不出的着急,仿佛此时的雨滴就是自己的内心,情思连绵不绝。在舞女去表演前,“,都染成一片白,前面的小河眼见得混浊了, 变成黄色,发出很响的声音.”这一段也给今晚抹上了一层阴影,预示着不随“我”愿的事情可能发生,果然在夜晚我难以入眠,“我象要抓破木板套似的把它拉开了,,”生怕纯洁的舞女发生什么不测,“我”听着鼓声和雨声的,同时内心也被他们所渲染,雨滴的哗啦啦声如自己的心跳一样,是那样急躁与担心。川端描写自然不单纯是用笔来描写,而是用“心”去描写,用“情”去描写,用自己的全部精神去理解自然和领会自然,把写自然美同写人物美、人情美融合在一起,人与自然和谐地交织为一体。⑵用雨的晶莹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