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陈林
就职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灯光设计专业博士。主要作品:歌剧《狄多与
埃涅阿斯》、《伤逝》;音乐剧《凭什么我爱你》、《雁归巢》;话剧《秃头歌女》、《尘埃
落定》、《罐头小人》、《北京好人》、《禁止掉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等。
舞台灯光在剧场中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Stage Lighting in Theatre
撰文陈林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在现代演出中,舞台布景和舞台灯光作为舞台美术的主体, 别席位的区域。后舞台的机能得到扩大,两侧的装饰也改变成豪
谁具有更多的“话语权”?捷克舞台美术大师约·斯沃博达曾给出华壮丽的建筑结构,观众席的周围以高墙式的建筑装饰与外界分
答案:利用灯光与投影代替颜料画的布景,这就是未来。事实上, 割开来。[1]
大师口中的未来已经变成今天的现实。戏剧灯光的历史虽短,但舞公元 5 世纪末至 15 世纪,由于长年争战,欧洲大陆进入了戏
台“照明”在戏剧中的应用却早于舞台布景,可以一直追溯到戏剧剧的荒漠期,戏剧被当时的国教基督教用以传教、宣传宗教道德,
的源头。公元前 5 世纪的古希腊被人们认为是戏剧的黄金时代, 发展出中世纪特有的宗教剧。为加强宗教宣传效果,演出的地点也
其剧场建筑的特征之一是露天剧场,而戏剧演出的照明则完全采用由原先的露天剧场换作教堂及教堂外。由于初期的宗教剧演出剧情
自然光照明。这时的戏剧对光只有一个要求:照明,舞台布景、服简单,时间较短,因此宽敞明亮的教堂建筑的正堂及教堂前的广场
装、化妆的设计也几乎没有将光对物体的塑造考虑进来。如果说演采用自然光即可满足演出需求。
出中存在光的变化,那就只能是一天之中由早至晚光线照射亮度、与露天剧场不同的是,宗教剧以教堂为背景,大大增添了戏
投射角度及日光色温的渐变,这是太阳带给戏剧的神圣恩赐。剧的神圣感和仪式感。日光透过教堂的玫瑰窗,变为色彩斑斓的光
古罗马剧场的舞台采光与古希腊剧场相仿,同样采用日光照束铺洒下来,使宗教戏剧的演出获得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色彩,足
明。公元前 4 世纪至公元 55 年,剧场中心部位的圆形合唱台被缩以震撼、征服教徒的内心。
小改变为半圆形,成为供给角色表演和设立为高官贵族观剧的特然而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则是刚刚结束了上百年分裂后的统
埃皮达鲁斯古剧场
64
修改(剧场建筑与剧场文化).indd 64 12-8-11 上午7:19
可移动灯架装置,演出时调整火烛与演员的位置关系来调节亮度;
第三种是将不透光的桶状灯罩置于火烛上方,需要减弱舞台亮度时
使用滑轮装置将灯罩落下,如需提亮则提升灯罩即可。由于火烛的
亮度相对于巨大的舞台空间来说十分微弱,因此获得舞台表演区的
照明是这一时期舞台灯光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朝(1368 ~1644 年),当时的戏曲
演出已经基本具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并且开始通过灯光来营造剧中
描述的某些重要场景了。舞台灯光的创新在我国演出的发展过程中
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如《陶庵梦忆》卷五刘晖吉女戏条:“如《唐
明皇游月宫》,叶法善作,场上一时黑地暗,手起剑落,霹雳一声,
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其圆如规,四下以羊角染五色云气